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以忏法为修行规范的僧制建设(心皓)▪P3

  ..续本文上一页仪则,通过忏悔可以令“重罪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东晋道安曾参考以往的仪规行法,摭其精要,制定布萨悔过等法,使忏法初具规模。至南北朝时,渐为盛行。中国先前虽有许多礼赞文及忏悔文,以种种形式流行,然至天台智者大师时才具备了独自的形式。至宋时又经由遵式、知礼的系统整理和发展,天台忏仪更加完备具体,成为佛教各宗忏仪的典范。一般认为,历来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所说,忏悔罪过的仪则;另一类是依五悔法门修习止观的行法。智者大师的忏悔法门及其所立的忏仪制度,包含了以上两类忏法,同时还兼有理忏和事忏结合的特点。《国清百录》收录了《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三种忏法,其它有关忏法的著作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忏法》等。忏法原是祖师大德为末世行人修证之需要而作,至后世传嬗的过程中,逐渐流乎形式,而忽略其自修的内涵,故笔者觉得十分有必要将大师所制这几部忏法的有关行持要求作一介绍,以供有心者参考借鉴,祈对重新回到实修实证的本位上有所裨益。

  (一)行忏道场的如法设置

  天台忏仪行法一般具明十科,首先明示严净道场之方法。行者须身心虔敬,以身业实际之洒扫、严饰及供养等仪,达到消业、集福与息心、除障的目的。如《法华三昧忏仪》云:“行者内心敬重三宝超过三界,今欲奉请供养,岂可轻心?若不能拔己资财供养大乘,则终不能招贤感圣。重罪不灭,三昧何由可发?”[29]行者以敬重之心行忏,营造庄严气氛,以期三业相应,圣灵感降,借事显理,悟入实相。

  智者大师所制的四部忏法中,其行忏道场的布置设施大同小异,无明显差别,均要求严净道场,供施财物。但由不同忏法,道场坛主不同,故所供奉经像亦不同。

  法华三昧忏法道场设置的要求是:“当于闲静之处,严治一室以为道场,别安自坐之处,令与道场有隔。于道场中敷好高座,安置《法华经》一部,亦未必须安形像、舍利,并余经典,唯置《法华经》,安施幡盖种种供养具。于入道场日,清旦之时当净扫地,香汤灌洒,香泥涂地,然种种诸香油灯,散种种华及诸末香,烧众名香,供养三宝,备于己力所办,倾心尽意极令严净。”[30]由于行法是受持《法华经》为主,故道场设置安置一部《法华经》即可。

  观音忏法是以观音菩萨为本尊,其要求除了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幡盖外,须向南安佛像、向东安观世音像,备杨枝净水,烧香散华。并且要“日日尽力供养”,“若不能办,初日不可无施”。

  《金光明经》是护国经典,故依此经制定的《金光明忏法》在座像安置上亦有特别之处:别安唱经座,列幡华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场若宽更安大辩座,四天王座在右,诸座各烧香散华,尽力营果菜,又别

  一盘杂果菜,拟忏法完毕散洒诸方。

  方等忏法是智者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为诵持陀罗尼、忏悔行道的三昧行法。根据《国清百录》和《方等三昧行法》所述,其道场设置是:应作圆坛,纵广一丈六尺,香泥泥地,散诞圆坛,彩画庄严,拟于净土,烧香散华,悬五色盖,及诸缯幡。请二十四像并座,各高一尺,缯幡二十四口,古镜一面以镇道场。作五色圆盖悬于坛上,设百味食,尽世珍妙,严饰道场,烧香散华,如法供养,日日扫洒。

  其实道场的设置不单表示虔敬,还有表法之作用。在《国清百录》的《方等忏法》中,说到:

  香泥涂地,彩画庄严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德,画表智慧,福慧二种庄严法身也。五色盖者,表于五阴,不即佛性,不离佛性,起无缘慈普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缘逆顺观也,凡二十四支,顺观十二觉三佛性,逆观十二觉三佛性。所谓无明爱取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缘因佛性,识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觉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味食者,表一切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禅悦味也。[31]

  在这里,香泥、彩画、地、五色盖、二十四形像、百味食等各代表最具殊胜圆满的佛法果德。其它忏坛的不同设置,也各有其特殊的表法意义,只是大师并未一一述及,不过大略可以依经中所说白法、出世法、无漏法等功德善法推之。

  为了维护道场的庄严清净,行者在正入忏堂前,宜洗浴清净,换洁净衣出入。连拜忏用的毡褥荐席皆须新净,如此方能使道场清净,无污秽气,佛菩萨才能感降。如“若不先严净身心,卒入道场,则道心不发,行不如法,无所感降。”[32]“若不如是护净,则不如法,徒行无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护之,日三时浴者不可阙也。”[33]因此四部忏法都有洗浴方面的要求,并且日日洗浴,有的甚至要求一日三时洗浴,着新净衣,如入厕须更衣方可,并脱故衣及革屣远置于道场之外,不令净浊混杂。洗浴也有表法之义。如《方等忏法》云“一日三时洗浴,即表缘一实修三三昧,遣荡无明、尘沙、见思垢腻,显净法身。着新衣者,表寂灭忍,覆二边丑陋也。”[34]

  道场的庄严清净仅是外相,是修法之助缘,若能生大惭愧,发真实忏悔之心,方是行忏之亲因缘。如此正修时才能与法相应,达到克期得证的目的。

  (二)忏悔者应具的精神面貌

  忏悔本是发露悔谢罪过之意,因此忏悔者必须从内心深处起忏悔心,至诚恳切地礼忏,方得除罪而清净。《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35]《方等忏法》云:“发心建勇猛意,伤己昏沉无量劫来不修出要,惭愧悔责,若犯严刑,一心悚栗,如履冰谷,念此毒箭,要急当拔,烦恼重病,勤加救治,若能至心,则事无难者。”[36]智者大师在给忏悔下定义也说:

  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佛智遍照,佛慈普摄,我以身口,投佛足下,愿世间眼,证我忏悔,我无始无量遮佛道罪,无明所逼,不识正直,从三界系动身口意,起十恶罪,三宝六亲,四生五道,作不饶益事,破发三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见作随喜,应现生后受诸苦恼,如三世菩萨,求佛道时忏悔,我亦如是,伤已昏沉,无智慧眼,发是语时,声泪俱下,至诚真实,五体投地,如树崩倒,摧折我人,众恶倾殄,是名忏悔。[37]

  这应该是每一位行忏者内心惭愧悔责的真切流露。那么,作为天台所立五悔法门之一的忏悔,是洗除已造之罪的唯一要法,具体应该发怎样的忏悔之心才是如法呢?在《止观》卷四上之二中以及《国清百录》〈方等忏法〉中均说到忏悔应具顺逆十心:“若欲忏悔二世重障,行四种三昧者,当识顺流十心而明知过失,运逆流十心以为对治。此二十心通为诸忏之本。”[38]

  所谓顺流十心,是指众生长劫轮回苦趣,违于涅

  、顺于生死之心。智者大师指出此十心为:一、无明烦恼心,广造诸业。二、内具烦恼,外值恶友,使恶心转炽。三、内外恶缘具,于他善无随喜心。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作。五、事虽不广,恶心遍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有过覆藏,外现贤圣。八、邪见增上,不畏恶道。九、无惭愧心。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这十心是以无明为本,能令众生“顺入生死,从

  入

  ,织作结业,无解脱期。”[39]

  以上十种顺生死流之心,积集重罪,增加添足,能极至阐提。而今“既识无明始终,今欲忏悔修善改恶,须违生死顺于涅

  ,运十种心以为对治。”[40]也就是要以逆十心忏悔此中重罪:

  一正信因果,为善得善,为恶得恶,虽无现行华报,当来果报不失,虽念念灭,而善恶之业终不败亡。信为功德之母,信为入道初门,顺于涅

  ,翻破不信阐提心也。

  二当惭愧我此罪,不预人流,惭愧我此罪,不蒙天护。惭愧悔过,是为白法,亦是三乘行出世白法,是为惭愧翻破无惭黑法也。

  三怖畏无常,命如山水,亦如假借,一息不还,随业流转,冥冥独往,谁访是非?唯凭福善,为险资粮,当竞泡沫,食息无暇。是为观于无常,翻破保常不畏恶道。

  四发露忏悔,罪即消灭,如露树根,枝叶凋悴,是为发露翻破覆藏。

  五断相续心,毕竟舍恶,果决雄猛,犹若刚刀,是为决定翻破相续。

  六发菩提心,普与一切乐,愿救一切苦,横竖周遍,翻破遍恶心也。

  七 修功补过,勤策三业,精进不休,是为修功翻破三业无事作恶也。

  八守护正法,不令外道恶魔毁坏佛法,誓欲光显,是为守护,翻破灭一切善事。

  九念十方佛无量功德,神通智慧,愿加护我,是为念佛,翻破念恶友心。

  十者观罪性空,罪从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无,我心自空,罪云何有?罪福无主,非内非外,亦无中间,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字之心,名为罪福,名字即空,还源返本,毕竟清净,是为观罪性空翻破无明颠倒执着。[41]

  此逆十心,在《小止观》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42]

  此十心是忏悔者之必具的精神面貌,其中包括止恶行善,念佛发心,发露忏悔,实相观空等等,以此十心对治顺于生死十心,以殷重恳切心忏悔,则尸罗清净,重罪消灭,三昧现前,止观开发。所以说:“十种忏悔,顺涅

  道,逆生死流,能灭四重五逆之过,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识是非,云何忏悔?设入道场,徒为苦行,终无大益。”[43]逆十心正是修忏法之心要,唯具此逆十心才能使忏仪之形式,产生真实意义。

  (三)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

  “一心”是修学任何法门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在各类忏法中,天台大师都强…

《天台宗以忏法为修行规范的僧制建设(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