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调忏悔须藉诵经或念佛的“要心”、“用心”,而达到一心,入于禅定,这在智者大师所制定的四部忏法中均有提及。并说“若定中念念清净”,即可于坐禅过程中出现“见善恶业相,及十法王子等”罪障除灭之相,乃至止观开发,悟证实相。
行忏之法在于一心一意,方有效果。《方等三昧行法》云:“诵咒令自耳听分明,不得错谬,但令用心为正,则作法成就,必不得生杂念间断。”这是要求持咒时要念念分明,至于一心不乱。否则忏悔者若散心妄想,都无净念,如何能与佛法相应,除灭罪障?因而必须加强“一心”的功夫。
在《国清百录》的〈请观音忏〉中也说到:“当向于西方,结跏趺坐,系念数息,令心不散,勿数风喘气,为众生故,经十念顷。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实相妙身,犹如虚空,又当慈念,念一切众生,作此念时,如一上禅。”[44]
这里实际涉及到五门禅的数息观及慈悲观,特别是以数息法为主,数息观即是修习一心的基础法门。据《请观音经》系念数息的经文为:“闻观世音菩萨六字章句,正念思惟观心心脉。……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值得一提的是,〈请观音忏法〉之数息法,是以系念数息,令心不散,使息念成就,再观十方佛等实相色身如虚空,进而慈念一切众生等为修观之法。因此此观由原来小乘的五门禅法导入大乘禅定之观法,并转修“念佛”之实相妙身,证入实相,如实见佛。
金光明忏的十科仪轨中,前九法为午前所行,余时则专唱诵金光明经。这里余时是指六时的余五时,此五时则依坐禅、礼佛之常法修行,唯其中则须专诵《金光明经》。宋遵式依《百录》〈金光明忏法〉所写之《金光明补助仪》,其中“旋遶三自归”后的仪轨,是唱诵《金光明经》,并说明,诵经时若能正念思惟经义,诵经时,能使文句分明,更了知音声性空,无所取著之理。若能如是诵经,亦是通于禅坐之法,也即是对于一心的要求。
佛教非常重视禅定的修习,佛教的修行纲要,是戒定慧三学。戒清净,始得禅定寂静;禅定功夫到达一定水准,始得智慧明朗。欲行佛道,不能不修禅定。同理,行忏更须禅坐方符其旨。《方等三昧行法》的“第二识遮障”中就提到坐禅调适一项,说到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的要求:
坐禅调适者,跏趺正坐,以左脚置右脚上,以左手置右手上,牵衣近身对脐,开口三吐胸中秽气,开口吐热气,闭口纳冷气,然后闭口齿才相拄,闭眼才断外光,然后平面而住。以要言之,令身不宽不急,若宽则头低垂,若急则胸背烦痛,故不宽不急是身调相。当调息令不涩不滑,若出入有声及不细即是滑相,若结滞不通则是涩相,若随息连绵微微然,遍诸毛孔出入,则资补四大,易得禅定。取要言之,可自耳听不闻声者,是息调相。当调心令不浮不沉,若觉观攀缘则是浮相,若无所记录即是沉相,浮则可以止摄归心性,知性不动,沉则可以观察起,令念虑明白。
这三方面的要求分别是:调身令身不宽不急,调息当不涩不滑,自耳不闻息声,如此方能资补四大易得禅定。调心令心不沉不浮,若心浮可“止”摄归心性,知性不动;若沉则“观”,念念分明。忏法是在禅定达到一心的基础上进行理观,因此,这些要求既是行忏者的心理状态要求,也是为下一步的理观作准备。
法华三昧是以理观为主的修持方法,但理观的修习与事忏是相互融摄的,也要求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例如忏仪中在谈及“正入道场三七日修行一心精进方法”时,特别提到要一心精进:
云何能得一心精进?答曰:有二种修一心,一者事中修一心,二者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者,如行者初入道场时即作是念,我于三七日中,若礼佛时当一心礼佛,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无分散意,如是经三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二者理中修一心精进,行者初入道场时应作是念,我从今时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诸有所作常自照了,所作之心心性不二。[45]
如是事修中必起理观,理观必落实于事修中,是法华三昧忏之一大特色。在慧思大师的《安乐行仪》中也提到有相行:
复次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46]
诵经之意是行者前已供养、礼敬乃至忏悔、发愿等,身心渐获清净调熟,此时更加诵经,必容易达到随文入观圆解经意的效果,除了净念相继外,并可依此深解为基础,在往下“正修三昧”中,深入思惟其义理,以为进一步的理观修持而作准备。
(四)实相理观是忏法行持要领
〈观音忏法〉和〈金光明忏法〉在《国清百录》中都没有提到理观的修法,只说这两部忏法是“直录其事,观慧别出余文。”“余文”是说忏法之理观部分可于相关经典搜寻,如《止观》曾提及〈请观音行法〉,述说此法是以观音普济众生之愿力行忏悔法,要求于事行中融入圆顿观法运作,以一念心即具空假中之圆顿观法直契入理,而证“首楞严三昧”,入不退转地。
金光明忏法在《金光明玄义》的“观心释名”中,也有相关的论述:
心贵故,心即是金……心智之光能发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痴暗体则憔悴,心有智光肤色充泽,故大品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故色净,亦能充益受想行等,心即明也。……得此义者,即观心金光明也。[47]
此处以观心来解释“金光明”之义,接着又以苦道、业道、烦恼道论金光明,即观心王是观苦道、观慧数是烦恼道、观诸数是业道等三法来论金光明,所谓:“心王是金、慧数是光、余数是明。”[48]其中观业道之文说:
如《净名》云: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具足一切佛法矣。观举足时为是业举,(中略)举足既无,下足亦无。观行既然,住、坐、卧、言语、执作亦复如是,是为观业实相名为金,此观智名为光,诸威仪中心数悉寂名为明。[49]
由文可见行、住、坐、卧等一切行中皆不离金光明,体观诸法实相,观智具足,并于一切威仪寂然明了,即是金光明。其次,又以“六即”来说明金光明:
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能如此解了,是“名字金光明”;常依此观,念念不休,心心相续,即是“观行金光明”;若如朦胧如罗壳,中视未得分明,闭目则见,开眼则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了了分明,闭目开目俱见者,是“分证金光明”;若妙觉果圆究竟明了,名“究竟金光明”也。[50]
以上是说明修习金光明之修行次第与证相。至于具体之观法,则说:“论金光明者,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一念识中三观具足。”[51]
如此一念心中不离空假亦不著空假,二边不即不离入于中道,一心中具足空、假、中三观,由三观三谛理,这才是究竟观心金光明。金光明忏如此,观音忏法也可从空假中一心三观类推。
方等三昧行法要求在旋绕诵“摩诃袒特陀罗尼”毕,却坐思惟,观实相中道之正空。观讫,又起而旋咒。旋咒竟,复却坐思惟,这是将诵咒与正观结合起来。在《国清百录》的〈方等忏法〉中说:
观诵咒声声不可得,如空谷响,无我,观遶旋足,足不可得,如云如影,不来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之心,不从意根生,非外尘合生,非离生,又非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灭故生,亦非前念生灭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灭生,又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生生,毕竟无一念,不知从何生,但有生名字,名字非内外中间,名无名故。观心既尔,从心所生,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观一切法悉与修多罗合。如是观时,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观力故,豁然开悟。[52]
这种观法主要是从空观入手,思惟一切法毕竟无我,罪福亦不可得,但有假名,如是观察,不偏空假,即是实相中道理观。
相比之下,就智者大师所制四部忏法而言,法华三昧是具有理观成份最多的一部忏法,也是天台最具代表特色的忏法。法华三昧的修持,最早源于天台三祖慧思大师,他在一夏九旬之中,亲践法华三昧,顿证“一心具万行”的中道实相理。之后智者大师上大苏山亲谒,思大师因灵山夙缘,而示以“普贤道场”,教修“法华三昧”,智者大师因此证得了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及旋陀罗尼,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法华忏法,是理事双融的法门,忏仪的每一事行项目,皆有其相应的修观提示,行者由一入忏开始,直到后面部分的正修止观,乃至出忏后的历境对缘,步步皆扣紧“中道实相理”而运心作观。而事忏之后的“理忏”,属于“无相修”的部分,更是纯属于理观[53]。《法华三昧忏仪》以正修三昧的理观为重心,智者大师在本忏“正修三昧”中示观法云:
云何正观?如菩萨法不断结,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名正观。行者当谛观现在一念妄心,随所缘境(而生其心)。如此之心,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在三世?为在内外?两中间?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种种因缘中,求心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虽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即假)。……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即中)。[54]
这种“实相正观方法”是以谛观现前一念妄心了不可得,一切法空如实相,即空即假即中,为正观要领。能如是作观,即入中道实相,这也正是忏悔的最高境界!如《普贤观经》之偈诵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55]大师在“正修三昧”文中亦直接说明,若行此理观即是真实之“忏悔”法门:“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
《天台宗以忏法为修行规范的僧制建设(心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