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調忏悔須藉誦經或念佛的“要心”、“用心”,而達到一心,入于禅定,這在智者大師所製定的四部忏法中均有提及。並說“若定中念念清淨”,即可于坐禅過程中出現“見善惡業相,及十法王子等”罪障除滅之相,乃至止觀開發,悟證實相。
行忏之法在于一心一意,方有效果。《方等叁昧行法》雲:“誦咒令自耳聽分明,不得錯謬,但令用心爲正,則作法成就,必不得生雜念間斷。”這是要求持咒時要念念分明,至于一心不亂。否則忏悔者若散心妄想,都無淨念,如何能與佛法相應,除滅罪障?因而必須加強“一心”的功夫。
在《國清百錄》的〈請觀音忏〉中也說到:“當向于西方,結跏趺坐,系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喘氣,爲衆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虛空,又當慈念,念一切衆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禅。”[44]
這裏實際涉及到五門禅的數息觀及慈悲觀,特別是以數息法爲主,數息觀即是修習一心的基礎法門。據《請觀音經》系念數息的經文爲:“聞觀世音菩薩六字章句,正念思惟觀心心脈。……徐數從一至十成就息念。”值得一提的是,〈請觀音忏法〉之數息法,是以系念數息,令心不散,使息念成就,再觀十方佛等實相色身如虛空,進而慈念一切衆生等爲修觀之法。因此此觀由原來小乘的五門禅法導入大乘禅定之觀法,並轉修“念佛”之實相妙身,證入實相,如實見佛。
金光明忏的十科儀軌中,前九法爲午前所行,余時則專唱誦金光明經。這裏余時是指六時的余五時,此五時則依坐禅、禮佛之常法修行,唯其中則須專誦《金光明經》。宋遵式依《百錄》〈金光明忏法〉所寫之《金光明補助儀》,其中“旋遶叁自歸”後的儀軌,是唱誦《金光明經》,並說明,誦經時若能正念思惟經義,誦經時,能使文句分明,更了知音聲性空,無所取著之理。若能如是誦經,亦是通于禅坐之法,也即是對于一心的要求。
佛教非常重視禅定的修習,佛教的修行綱要,是戒定慧叁學。戒清淨,始得禅定寂靜;禅定功夫到達一定水准,始得智慧明朗。欲行佛道,不能不修禅定。同理,行忏更須禅坐方符其旨。《方等叁昧行法》的“第二識遮障”中就提到坐禅調適一項,說到調身、調息、調心叁方面的要求:
坐禅調適者,跏趺正坐,以左腳置右腳上,以左手置右手上,牽衣近身對臍,開口叁吐胸中穢氣,開口吐熱氣,閉口納冷氣,然後閉口齒才相拄,閉眼才斷外光,然後平面而住。以要言之,令身不寬不急,若寬則頭低垂,若急則胸背煩痛,故不寬不急是身調相。當調息令不澀不滑,若出入有聲及不細即是滑相,若結滯不通則是澀相,若隨息連綿微微然,遍諸毛孔出入,則資補四大,易得禅定。取要言之,可自耳聽不聞聲者,是息調相。當調心令不浮不沈,若覺觀攀緣則是浮相,若無所記錄即是沈相,浮則可以止攝歸心性,知性不動,沈則可以觀察起,令念慮明白。
這叁方面的要求分別是:調身令身不寬不急,調息當不澀不滑,自耳不聞息聲,如此方能資補四大易得禅定。調心令心不沈不浮,若心浮可“止”攝歸心性,知性不動;若沈則“觀”,念念分明。忏法是在禅定達到一心的基礎上進行理觀,因此,這些要求既是行忏者的心理狀態要求,也是爲下一步的理觀作准備。
法華叁昧是以理觀爲主的修持方法,但理觀的修習與事忏是相互融攝的,也要求忏悔行道誦經坐禅,悉皆一心。例如忏儀中在談及“正入道場叁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時,特別提到要一心精進:
雲何能得一心精進?答曰:有二種修一心,一者事中修一心,二者理中修一心。事中修一心者,如行者初入道場時即作是念,我于叁七日中,若禮佛時當一心禮佛,心不異緣,乃至忏悔行道誦經坐禅,悉皆一心。在行法中無分散意,如是經叁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二者理中修一心精進,行者初入道場時應作是念,我從今時乃至叁七日滿,于其中間諸有所作常自照了,所作之心心性不二。[45]
如是事修中必起理觀,理觀必落實于事修中,是法華叁昧忏之一大特色。在慧思大師的《安樂行儀》中也提到有相行:
複次有相行,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叁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46]
誦經之意是行者前已供養、禮敬乃至忏悔、發願等,身心漸獲清淨調熟,此時更加誦經,必容易達到隨文入觀圓解經意的效果,除了淨念相繼外,並可依此深解爲基礎,在往下“正修叁昧”中,深入思惟其義理,以爲進一步的理觀修持而作准備。
(四)實相理觀是忏法行持要領
〈觀音忏法〉和〈金光明忏法〉在《國清百錄》中都沒有提到理觀的修法,只說這兩部忏法是“直錄其事,觀慧別出余文。”“余文”是說忏法之理觀部分可于相關經典搜尋,如《止觀》曾提及〈請觀音行法〉,述說此法是以觀音普濟衆生之願力行忏悔法,要求于事行中融入圓頓觀法運作,以一念心即具空假中之圓頓觀法直契入理,而證“首楞嚴叁昧”,入不退轉地。
金光明忏法在《金光明玄義》的“觀心釋名”中,也有相關的論述:
心貴故,心即是金……心智之光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癡暗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故大品雲,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亦能充益受想行等,心即明也。……得此義者,即觀心金光明也。[47]
此處以觀心來解釋“金光明”之義,接著又以苦道、業道、煩惱道論金光明,即觀心王是觀苦道、觀慧數是煩惱道、觀諸數是業道等叁法來論金光明,所謂:“心王是金、慧數是光、余數是明。”[48]其中觀業道之文說:
如《淨名》雲: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具足一切佛法矣。觀舉足時爲是業舉,(中略)舉足既無,下足亦無。觀行既然,住、坐、臥、言語、執作亦複如是,是爲觀業實相名爲金,此觀智名爲光,諸威儀中心數悉寂名爲明。[49]
由文可見行、住、坐、臥等一切行中皆不離金光明,體觀諸法實相,觀智具足,並于一切威儀寂然明了,即是金光明。其次,又以“六即”來說明金光明:
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能如此解了,是“名字金光明”;常依此觀,念念不休,心心相續,即是“觀行金光明”;若如朦胧如羅殼,中視未得分明,閉目則見,開眼則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了了分明,閉目開目俱見者,是“分證金光明”;若妙覺果圓究竟明了,名“究竟金光明”也。[50]
以上是說明修習金光明之修行次第與證相。至于具體之觀法,則說:“論金光明者,谛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一念識中叁觀具足。”[51]
如此一念心中不離空假亦不著空假,二邊不即不離入于中道,一心中具足空、假、中叁觀,由叁觀叁谛理,這才是究竟觀心金光明。金光明忏如此,觀音忏法也可從空假中一心叁觀類推。
方等叁昧行法要求在旋繞誦“摩诃袒特陀羅尼”畢,卻坐思惟,觀實相中道之正空。觀訖,又起而旋咒。旋咒竟,複卻坐思惟,這是將誦咒與正觀結合起來。在《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中說:
觀誦咒聲聲不可得,如空谷響,無我,觀遶旋足,足不可得,如雲如影,不來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之心,不從意根生,非外塵合生,非離生,又非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滅故生,亦非前念生滅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滅生,又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生生,畢竟無一念,不知從何生,但有生名字,名字非內外中間,名無名故。觀心既爾,從心所生,一切諸法亦複如是,觀一切法悉與修多羅合。如是觀時,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觀力故,豁然開悟。[52]
這種觀法主要是從空觀入手,思惟一切法畢竟無我,罪福亦不可得,但有假名,如是觀察,不偏空假,即是實相中道理觀。
相比之下,就智者大師所製四部忏法而言,法華叁昧是具有理觀成份最多的一部忏法,也是天臺最具代表特色的忏法。法華叁昧的修持,最早源于天臺叁祖慧思大師,他在一夏九旬之中,親踐法華叁昧,頓證“一心具萬行”的中道實相理。之後智者大師上大蘇山親谒,思大師因靈山夙緣,而示以“普賢道場”,教修“法華叁昧”,智者大師因此證得了法華叁昧的前方便及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法華忏法,是理事雙融的法門,忏儀的每一事行項目,皆有其相應的修觀提示,行者由一入忏開始,直到後面部分的正修止觀,乃至出忏後的曆境對緣,步步皆扣緊“中道實相理”而運心作觀。而事忏之後的“理忏”,屬于“無相修”的部分,更是純屬于理觀[53]。《法華叁昧忏儀》以正修叁昧的理觀爲重心,智者大師在本忏“正修叁昧”中示觀法雲:
雲何正觀?如菩薩法不斷結,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名正觀。行者當谛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而生其心)。如此之心,爲因心故心?爲不因心故心?爲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爲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爲在叁世?爲在內外?兩中間?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心如夢幻不實,寂然如虛空。……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雖不得心、非心相(即空),而了了通達一切心、非心法(即假)。……諸法解脫,滅谛寂靜(即中)。[54]
這種“實相正觀方法”是以谛觀現前一念妄心了不可得,一切法空如實相,即空即假即中,爲正觀要領。能如是作觀,即入中道實相,這也正是忏悔的最高境界!如《普賢觀經》之偈誦雲:“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55]大師在“正修叁昧”文中亦直接說明,若行此理觀即是真實之“忏悔”法門:“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莊嚴…
《天臺宗以忏法爲修行規範的僧製建設(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