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儀則,通過忏悔可以令“重罪消滅”,“諸禅叁昧自然現前”。東晉道安曾參考以往的儀規行法,摭其精要,製定布薩悔過等法,使忏法初具規模。至南北朝時,漸爲盛行。中國先前雖有許多禮贊文及忏悔文,以種種形式流行,然至天臺智者大師時才具備了獨自的形式。至宋時又經由遵式、知禮的系統整理和發展,天臺忏儀更加完備具體,成爲佛教各宗忏儀的典範。一般認爲,曆來通行的忏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忏悔罪過的儀則;另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智者大師的忏悔法門及其所立的忏儀製度,包含了以上兩類忏法,同時還兼有理忏和事忏結合的特點。《國清百錄》收錄了《請觀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叁種忏法,其它有關忏法的著作有《法華叁昧忏儀》、《方等忏法》等。忏法原是祖師大德爲末世行人修證之需要而作,至後世傳嬗的過程中,逐漸流乎形式,而忽略其自修的內涵,故筆者覺得十分有必要將大師所製這幾部忏法的有關行持要求作一介紹,以供有心者參考借鑒,祈對重新回到實修實證的本位上有所裨益。
(一)行忏道場的如法設置
天臺忏儀行法一般具明十科,首先明示嚴淨道場之方法。行者須身心虔敬,以身業實際之灑掃、嚴飾及供養等儀,達到消業、集福與息心、除障的目的。如《法華叁昧忏儀》雲:“行者內心敬重叁寶超過叁界,今欲奉請供養,豈可輕心?若不能拔己資財供養大乘,則終不能招賢感聖。重罪不滅,叁昧何由可發?”[29]行者以敬重之心行忏,營造莊嚴氣氛,以期叁業相應,聖靈感降,借事顯理,悟入實相。
智者大師所製的四部忏法中,其行忏道場的布置設施大同小異,無明顯差別,均要求嚴淨道場,供施財物。但由不同忏法,道場壇主不同,故所供奉經像亦不同。
法華叁昧忏法道場設置的要求是:“當于閑靜之處,嚴治一室以爲道場,別安自坐之處,令與道場有隔。于道場中敷好高座,安置《法華經》一部,亦未必須安形像、舍利,並余經典,唯置《法華經》,安施幡蓋種種供養具。于入道場日,清旦之時當淨掃地,香湯灌灑,香泥塗地,然種種諸香油燈,散種種華及諸末香,燒衆名香,供養叁寶,備于己力所辦,傾心盡意極令嚴淨。”[30]由于行法是受持《法華經》爲主,故道場設置安置一部《法華經》即可。
觀音忏法是以觀音菩薩爲本尊,其要求除了嚴飾道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外,須向南安佛像、向東安觀世音像,備楊枝淨水,燒香散華。並且要“日日盡力供養”,“若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
《金光明經》是護國經典,故依此經製定的《金光明忏法》在座像安置上亦有特別之處: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座,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菜,又別
一盤雜果菜,擬忏法完畢散灑諸方。
方等忏法是智者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製立爲誦持陀羅尼、忏悔行道的叁昧行法。根據《國清百錄》和《方等叁昧行法》所述,其道場設置是:應作圓壇,縱廣一丈六尺,香泥泥地,散誕圓壇,彩畫莊嚴,擬于淨土,燒香散華,懸五色蓋,及諸缯幡。請二十四像並座,各高一尺,缯幡二十四口,古鏡一面以鎮道場。作五色圓蓋懸于壇上,設百味食,盡世珍妙,嚴飾道場,燒香散華,如法供養,日日掃灑。
其實道場的設置不單表示虔敬,還有表法之作用。在《國清百錄》的《方等忏法》中,說到:
香泥塗地,彩畫莊嚴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德,畫表智慧,福慧二種莊嚴法身也。五色蓋者,表于五陰,不即佛性,不離佛性,起無緣慈普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緣逆順觀也,凡二十四支,順觀十二覺叁佛性,逆觀十二覺叁佛性。所謂無明愛取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緣因佛性,識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覺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味食者,表一切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禅悅味也。[31]
在這裏,香泥、彩畫、地、五色蓋、二十四形像、百味食等各代表最具殊勝圓滿的佛法果德。其它忏壇的不同設置,也各有其特殊的表法意義,只是大師並未一一述及,不過大略可以依經中所說白法、出世法、無漏法等功德善法推之。
爲了維護道場的莊嚴清淨,行者在正入忏堂前,宜洗浴清淨,換潔淨衣出入。連拜忏用的氈褥薦席皆須新淨,如此方能使道場清淨,無汙穢氣,佛菩薩才能感降。如“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32]“若不如是護淨,則不如法,徒行無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護之,日叁時浴者不可阙也。”[33]因此四部忏法都有洗浴方面的要求,並且日日洗浴,有的甚至要求一日叁時洗浴,著新淨衣,如入廁須更衣方可,並脫故衣及革屣遠置于道場之外,不令淨濁混雜。洗浴也有表法之義。如《方等忏法》雲“一日叁時洗浴,即表緣一實修叁叁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垢膩,顯淨法身。著新衣者,表寂滅忍,覆二邊醜陋也。”[34]
道場的莊嚴清淨僅是外相,是修法之助緣,若能生大慚愧,發真實忏悔之心,方是行忏之親因緣。如此正修時才能與法相應,達到克期得證的目的。
(二)忏悔者應具的精神面貌
忏悔本是發露悔謝罪過之意,因此忏悔者必須從內心深處起忏悔心,至誠懇切地禮忏,方得除罪而清淨。《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雲:“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35]《方等忏法》雲:“發心建勇猛意,傷己昏沈無量劫來不修出要,慚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栗,如履冰谷,念此毒箭,要急當拔,煩惱重病,勤加救治,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36]智者大師在給忏悔下定義也說:
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佛智遍照,佛慈普攝,我以身口,投佛足下,願世間眼,證我忏悔,我無始無量遮佛道罪,無明所逼,不識正直,從叁界系動身口意,起十惡罪,叁寶六親,四生五道,作不饒益事,破發叁乘心人,造五七逆,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應現生後受諸苦惱,如叁世菩薩,求佛道時忏悔,我亦如是,傷已昏沈,無智慧眼,發是語時,聲淚俱下,至誠真實,五體投地,如樹崩倒,摧折我人,衆惡傾殄,是名忏悔。[37]
這應該是每一位行忏者內心慚愧悔責的真切流露。那麼,作爲天臺所立五悔法門之一的忏悔,是洗除已造之罪的唯一要法,具體應該發怎樣的忏悔之心才是如法呢?在《止觀》卷四上之二中以及《國清百錄》〈方等忏法〉中均說到忏悔應具順逆十心:“若欲忏悔二世重障,行四種叁昧者,當識順流十心而明知過失,運逆流十心以爲對治。此二十心通爲諸忏之本。”[38]
所謂順流十心,是指衆生長劫輪回苦趣,違于涅
、順于生死之心。智者大師指出此十心爲:一、無明煩惱心,廣造諸業。二、內具煩惱,外值惡友,使惡心轉熾。叁、內外惡緣具,于他善無隨喜心。四、縱恣叁業,無惡不作。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有過覆藏,外現賢聖。八、邪見增上,不畏惡道。九、無慚愧心。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這十心是以無明爲本,能令衆生“順入生死,從
入
,織作結業,無解脫期。”[39]
以上十種順生死流之心,積集重罪,增加添足,能極至闡提。而今“既識無明始終,今欲忏悔修善改惡,須違生死順于涅
,運十種心以爲對治。”[40]也就是要以逆十心忏悔此中重罪:
一正信因果,爲善得善,爲惡得惡,雖無現行華報,當來果報不失,雖念念滅,而善惡之業終不敗亡。信爲功德之母,信爲入道初門,順于涅
,翻破不信闡提心也。
二當慚愧我此罪,不預人流,慚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慚愧悔過,是爲白法,亦是叁乘行出世白法,是爲慚愧翻破無慚黑法也。
叁怖畏無常,命如山水,亦如假借,一息不還,隨業流轉,冥冥獨往,誰訪是非?唯憑福善,爲險資糧,當競泡沫,食息無暇。是爲觀于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
四發露忏悔,罪即消滅,如露樹根,枝葉凋悴,是爲發露翻破覆藏。
五斷相續心,畢竟舍惡,果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爲決定翻破相續。
六發菩提心,普與一切樂,願救一切苦,橫豎周遍,翻破遍惡心也。
七 修功補過,勤策叁業,精進不休,是爲修功翻破叁業無事作惡也。
八守護正法,不令外道惡魔毀壞佛法,誓欲光顯,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
九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願加護我,是爲念佛,翻破念惡友心。
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罪雲何有?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字之心,名爲罪福,名字即空,還源返本,畢竟清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41]
此逆十心,在《小止觀》中,也有相似的說法:
夫欲忏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叁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42]
此十心是忏悔者之必具的精神面貌,其中包括止惡行善,念佛發心,發露忏悔,實相觀空等等,以此十心對治順于生死十心,以殷重懇切心忏悔,則屍羅清淨,重罪消滅,叁昧現前,止觀開發。所以說:“十種忏悔,順涅
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雲何忏悔?設入道場,徒爲苦行,終無大益。”[43]逆十心正是修忏法之心要,唯具此逆十心才能使忏儀之形式,産生真實意義。
(叁)行道誦經坐禅悉皆一心
“一心”是修學任何法門的最基本要求,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在各類忏法中,天臺大師都強…
《天臺宗以忏法爲修行規範的僧製建設(心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