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丛林清规
天戒
前言
中国化丛林清规的建立,标志着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这颗种子,在中国这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兴盛并发扬光大。近二十年中,其历代高僧辈出,祖师涌现,为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佛教的发展,文化的开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世,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离开宫廷过苦行生活,即使得道后到处备受迎承,但他仍依然过着托钵生活,把衣食住行降至最低,时时在利益众生。 创立佛教以后,规定凡是正式出家,归依佛法的弟子们都须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离情绝俗,绝无家室之累。男的就名比丘,女的则名比丘尼。比丘这个名称有乞士、怖魔、杀贼之意。所谓上乞法于佛,下乞法于人,便名乞士 ;同时含有能杀烦恼之贼,使魔众怖畏的威德之意。所以严格遵守佛制的比丘们大都是修习苦行立志精勤的。衣:不过三衣,多的就要布施了。食:日中一食(至多是早上、中午两餐)过了午时便不再吃了。住:随遇而安,屋檐、树下、旷野、荒冢铺上随身带着的坐具一领或草织的蒲团一个,两足跏趺,便心安理得的度此旦暮了。行:赤足或芒鞋,光头安详而走,至多上面打一把伞,晴遮太阳雨遮水。除此一身大不了带一净水瓶以供饮水和盥洗之用,一个钵盂作吃饭之用,尽量放弃物欲之累,过着仅延残命的人类的原始生活,就是为了专志求道,表示尽此形命,挹谢世间了。虽然他们还存有利世济物之心,但在行为上却是绝对离群出世之行,所谓头陀不三宿空桑之下,就是为了避免对事物的留恋。这在佛学名词上叫舍,又叫内布施。比丘们同住在一起修持道业名为僧伽,僧伽是僧众团体的意思,统帅僧伽的称为大和尚,或简称和尚。以后佛法传到中国就把比丘统名为僧。
当汉明帝时,最初佛法传入中国的僧人是从印度来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汉朝将他们安置在洛阳的白马寺,从此人们将僧人居住的地方叫寺庙或寺院了。其实在汉代,寺本是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即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汉、魏、两晋南北朝之间,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虽然不一定都是修习头陀行的,但大都是严守戒律的比丘。所以他们都严守戒律和遵守佛制,乞食于人,虽然也有靠信仰归依徒众们的供养,但是日久月长,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其一、印度文化向来敬信沙门,而且在中部、南部一带气候温暖,野生果木很多,乞食不到还可以随地采而充饥,但在中国便没有如此容易了;其二、中国文化的民情风俗与印度迥然有别,除了贫而无告,沦为乞丐的即使如隐士之流,一尘不染还是靠自己躬耕畎亩而得衣食的;其三、中国素来以农立国,政府都很重视农耕,仅靠乞食生活便会视作懒汉或无用的人了;其四、古代传统文化的观念,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比丘们剃除须发已经是不敬和不孝了,一般的人已存有歧视之心,何况乞食于人就更不易了。
由于上述原因,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大半都靠帝王大臣及上层人士信仰供养,才得维持其生活。同时其中有一部分还须靠自己募化或其它的方式维持。因此中国那时的僧众,因地制宜,已经不能完全遵照佛制,有的就开始集体同居,建筑寺庙。也有少数专志修持,一心求道,单独栖息岩阿之间,过他的阿兰若生活(清净道场),其余则需要变更方式才能适应环境。
二、丛林的由来
丛林者,丛集如林。即僧坊也。所谓丛林顾名思义是志在山林之意,具有明道之修行者如麻似栗丛集如林之义。《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曰:“梵语贫陀婆那,此云丛林……草木丛生貌。”《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曰“丛林”二字,喻也。丛林乃草木葺聚之义,喻僧坊为众所止之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能生植道芽,趣登圣果福利群生也。又此名义具经律。《华严离世开品颂》曰:“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业神通华,一切智为果。”又《法华经药草喻品》亦以卉木丛林喻随机受化。凡四僧以上至百千同住一处作法游事,如水乳合,皆名丛林。中国化之寺院皆建于风景宜人地,僧坊以丛林为喻,具足优雅,意义遽远。再朔及原始佛教,因释尊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修道在雪山的原野,成道在尼连禅河不远之娑罗双树林间。由此可见佛陀一生与树林特别有缘分。再者中国式丛林道场多以开山祖师只身入山修道,修行功德感动龙天,护法檀越为之兴建道场比比皆是,还有历史原因,当时战事频繁,天下大乱之时为保性命,腰缠家产入空门者结伴深山老林结丛林者有之。
清规者乃清净之规矩也,清净大海众的规矩。佛谓之律藏,儒谓之律例,百丈谓之清规。“梵语尸罗,此翻戒,轨则即清规也。”因清规在于促使持戒,佛教之戒律具足戒是必备的条件,如护双足,止恶行善的精神,相互策励,远离过失,使身心清净,精进修道,以求解脱。至于羯磨之作,以使僧团自己告曰忏悔,净化而维系僧团,取得社会归信之支持,故受戒用羯磨仪范。中国大乘戒律便以《梵网璎珞三千威仪经》为大乘佛教之依据。
佛教自初祖达摩渡海东来,传佛心印于神光、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衣钵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而止。所谓“一花五叶”自然而成。宗风大振,光芒万丈。慧能大师弟子有成就的相传有四十三人,最显着的有江西青原行思,湖南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和永嘉玄觉。唯南岳一支最为繁昌,单祧道脉,此后就有马祖道一大弘其法,因其俗家姓马,故称马祖。马祖门下出了七十二位大善知识,尤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称为翘楚。改变佛教东来制度,首先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师徒,而且正式垂作丛林规范的,尤其得力于百丈。所以相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据禅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其实,百丈师徒正当唐代中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当在汉、魏、两晋时期,其中已经过四、五百年蜕变,它被中国文化的融和,受到中国民情社会风俗的影响,制度的渐渐改变,也是事所必致,理所固然的。在百丈以前,梁僧法云,住光孝寺,虽已奉诏创制清规,但没有像百丈一样,敢明目张胆,大刀阔斧的毅然改制,定作规范。在百丈之后更无完美的僧众制度能够超过丛林制度的范围。
在百丈以前,禅宗的学风大多只在长江以南一带流传。最盛的区域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四川等省,能够北入中原的还不太多,至于黄河南北还是停留在初期东来佛教的方式。禅宗以外的其余宗派以及专精佛教学理,讲习经论的法师,被称为义学沙门的为数还是很盛。大凡笃信研究经论学理的人们,不是过于圆通,便是过于迂执,仅管他自己本身翻滚不出时代的潮流,如果有人要公开改变旧制,自然就会忿然动色的。所以当马祖、百丈创建丛林,改变旧制时就被人骂作“破戒比丘”这也是事所必致的了。然马祖百丈等辈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的才华,担当立地成佛的心印,他毅然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倡导油然而兴。
百丈以后,晚唐五代之间,禅宗本身又有五家宗派的门庭设立,范围僧众的制度大体还是遵守丛林的清规。可是在教授方法和行为仪礼之间,却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就各有少许出入,这种不能算是异同,只能算是出入的仪礼和教授法,便又名为家风。所以后世各个丛林禅寺各有家风的不同,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严格的说,禅寺丛林所流传的规范,已经经过千余年的变易,当然不完全是百丈时代之旧观了。而且江南江北,长江上游下游,各寺都有各寺不同的家风和规矩。但推朔这个演变的源流,无论它如何变更形式,穷元探本,可以说,丛林禅寺的宗风,是渊源于丛林制度的演变。禅宗的丛林制度是脱胎于佛教戒律的演变。
佛教戒律,是由佛所制定,它是为了规范僧众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修证身心,亲证佛知佛见而得自在,自利利他具有中国文化礼记中的礼仪,以及法律与社会法规等的精神和作用。
三、丛林制度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的特称。丛林不能通称某一个寺院,某一个寺院里的规模可能是禅宗的丛林。明清以后,有些地方的寺院虽然不是禅宗,便也随例称呼,并无严格分别了。
(一)丛林的规模:
1、住持和尚
主持和尚是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弘法、经济财务等事权。等于政府的元首,社会的领袖。他在寺内住的所在叫做方丈,也就是佛经上说,维摩居室仅有方丈之意,所以普通便叫一寺的和尚作方丈,有时也叫做主持,就是住持正法之意。《禅院清规》称尊宿住持谓:“代佛弘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名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主持。初转*轮,名为出世。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a 、主持和尚的产生
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几个条件:第一要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它丛林的主持们赞助;第三得朝廷官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同意。他具备这些众望所归的条件,经过一次极其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如果以上还有老师和尚的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完成接座的一幕,相当于现代的交替教育宗旨和职位上的移交。
b 、退院的和尚
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或闭关专修,大体都是功高望重,修持与德操,达到很高程度。他与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之间,视如父子,必须极尽恭敬供养住持侍奉的能事,一直到老死,务须尽到孝养。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僧众们所指责的,甚之,还算…
《略论丛林清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