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丛林清规▪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犯了清规,受到责罚。但是唐宋的退院高僧多半是飘然远引,不肯作形似恋栈的事。

  c 、和尚与政府的关系

  在政治上中国以前关于僧道制度历代虽有争议,但最后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虽见帝王也不跪拜,只需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东汉时僧尼属于鸿胪寺管理。唐以后改变自姚秦、齐、梁以来的大僧正和大僧统,设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箓等事。祠部与僧箓司,等于现代政府的宗教司。唐代是隶属于礼部的,唐会要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全国僧尼的户籍,也隶祠部专管,并置有僧籍的专案。迨唐宪宗元和二年,在帝都长安的左右街还置有僧箓的职衔,相当于姚秦的僧正、后魏的沙门统、南齐京邑僧官的僧主。那是选拔聘请有道德学术修养的高僧,入都做僧官,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等的事务。元代有一时期,还专设有行宣政院,以管理僧俗事务。明洪武时置僧箓司,各直省府属置僧网司,州属置僧正司。清代因其职称,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唐代又称为祠部牒,它自尚书省祠部发出。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箓。

  丛林住持的和尚,虽然由僧众推选产生,但是也须政府的同意聘任。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处,政府也可罢免他的职位,甚至还可以追回度牒,勒令还俗,便变成庶民,像平常人一样接受政府法律的制裁。这种制度一直到满清以后,才渐渐变质,不太严格。因清代在精神上乃异族统治,变相松驰,是另有他的政治作用。中国历代政权虽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有宪法规定宗教信仰的自由,可是向来都听任自由信仰宗教的,过去政府对于僧道的措施,并不是严格的管理,只是严整的监督。

  d、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

  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的首脑,由他选拔僧众,分担各种执事的职务。但只叫请职不叫分派。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以命令行为。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掌,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循私,因为他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为常住才是功德。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代名词,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公议以决定之,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因此,住持在职位上并不像专制时代政府主官一样,他却像中国旧式教育的全体弟子们的严师一样。因为他所负的重要责任便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方面,他却有无上的权威和无限的责任感。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事务,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须他来多管,他只须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歧途,这才是他应负的责任。

  e、住持和尚请两序班首执事  

  住持就位,就要选请全寺的执事。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班首,旧规称为头首。他要选拔僧众中才能胜任,而且足孚众望的出任各种职司。虽然不经过选举,但必须是大众所谅解同意的。他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先要征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等于现代的公告牌)挂了出来,大众就得遵守之。须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挂牌。在请职以前,先于三、五天前方丈预备了茶果,就命侍者去请某某师等同来吃茶,经过住持向他们当面请托,得到了同意,才一一由书记写好了名字职位,挂牌示众。然后就在就职那一天,午斋的时候,先送到斋堂,依次就座用膳。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晚课以后,各新请的执事,便到方丈礼座就职。住持便当面加以训勉,告诫尽心职务,遵守清规。退而再至各老职事房中一一拜候。也有请二人同任一职,互为副助,或数人同任一职的。这便是简单的请职程序。但各职司执事,虽由住持请出,却不像上下级官吏的组织,他是平行的。可以说只有圆的关系,既不是上下,也不是纵横的隶属。他们有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却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班行观念。

  

  f、古清规的住持职司和授受程序:  

  ①住持上堂、晚参、小参、告香、普说、入室(以上统属于日常说法部分)。念诵、巡寮、肃众、训童行。为行者普说(以上统属管理部分)。受法衣,迎侍尊宿,施主请升座(说法)斋僧、受嗣、法人煎点、嗣法师遗书至(以上属管辖的教育和事务部分)。②请新住持的次序:发专使,当代住持受请。受请升座,专使特为新命煎点。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新命辞众上堂茶汤。西堂头首受请,受请人升座。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山门管待人并专使,受请人升座茶汤。③入院视篆:山门请新命斋,开堂祝寿。山门特为新命茶汤,当晚小参,为建寺檀越升座。管待专使留请两序。报谢出入,交割砧基什物,受两序勋旧煎点。④退院。⑤选化:入龛,请丧司执事、孝服、佛事、移龛,挂真举哀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祭次,出表挂真奠茶汤,荼毗(火化)全身入塔,唱衣,灵骨入塔,下遗书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⑥议举新住持。

  2、两序执事,如古朝两班文武。

  ①古清规的两序。西序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参头、祖侍、烧香、记录、圣僧侍者。执事:殿主、寮元、钟头、鼓头、印房、夜巡、清众、香灯、司水、耆宿、闲住、护病、打扫、行者、净头。东序班首:都监寺、监院、维那、副寺、库头、知众、知客、照客、悦众、典座、值餐、知浴、监收、衣钵、汤药、侍者、庄主。执事:化主、寮元、寮主、副寮、延寿堂主(即现代的涅槃堂主)、净头、米头、饭头、茶头、园头、磨头、水头、炭头、菜头、柴头。

  ②两序请职的程序:请立僧首座,请名德首座,两序进退,挂钵时请知事,侍者进退,寮舍交割什物,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茶,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茶,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方丈管待新旧两序,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住持垂访头首点茶,两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头首就僧堂点茶,两序出班上香。

  3、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

  a、寺务行政方面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只有一位。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职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

  b、经济财务方面: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衣食物等,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

  c、监察方面: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选,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他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监寺故名都监,又叫都总,又叫都守。

  d、应接及外务方面: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称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它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

  e、教育方面: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三纲之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称作秉拂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做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西堂晋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不问寺务了。

  f、纪纲司法方面: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词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

  g、方丈侍者:侍者数位,以其亲近于长老左右而调遣…

《略论丛林清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戒律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