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犯了清規,受到責罰。但是唐宋的退院高僧多半是飄然遠引,不肯作形似戀棧的事。
c 、和尚與政府的關系
在政治上中國以前關于僧道製度曆代雖有爭議,但最後都以師禮待遇僧道等人。雖見帝王也不跪拜,只需合掌問訊,等于只有一揖了事。東漢時僧尼屬于鴻胪寺管理。唐以後改變自姚秦、齊、梁以來的大僧正和大僧統,設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箓等事。祠部與僧箓司,等于現代政府的宗教司。唐代是隸屬于禮部的,唐會要稱:“則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隸祠部。”全國僧尼的戶籍,也隸祠部專管,並置有僧籍的專案。迨唐憲宗元和二年,在帝都長安的左右街還置有僧箓的職銜,相當于姚秦的僧正、後魏的沙門統、南齊京邑僧官的僧主。那是選拔聘請有道德學術修養的高僧,入都做僧官,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等的事務。元代有一時期,還專設有行宣政院,以管理僧俗事務。明洪武時置僧箓司,各直省府屬置僧網司,州屬置僧正司。清代因其職稱,度牒是政府給僧尼的證件,等于現代的文憑和身份證明書。唐代又稱爲祠部牒,它自尚書省祠部發出。道士們的度牒又名爲箓。
叢林住持的和尚,雖然由僧衆推選産生,但是也須政府的同意聘任。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處,政府也可罷免他的職位,甚至還可以追回度牒,勒令還俗,便變成庶民,像平常人一樣接受政府法律的製裁。這種製度一直到滿清以後,才漸漸變質,不太嚴格。因清代在精神上乃異族統治,變相松馳,是另有他的政治作用。中國曆代政權雖沒有像現代人一樣有憲法規定宗教信仰的自由,可是向來都聽任自由信仰宗教的,過去政府對于僧道的措施,並不是嚴格的管理,只是嚴整的監督。
d、住持和尚執行的任務
住持在職位上是全寺的首腦,由他選拔僧衆,分擔各種執事的職務。但只叫請職不叫分派。請職等于說以禮聘請,並不以命令行爲。各種執事的職位雖然由住持所請,但一經請定了便各自執行他的職掌,秉公辦理,即使對住持也不能循私,因爲他有一最高的信仰,盡心盡力,一切都爲常住才是功德。常住,就是指叢林寺院的全體代名詞,也就是佛經所說佛法常住之意。所以凡關于處理或決議全寺和大衆的事,住持必須請集全體執事公議以決定之,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兩序執事長老,或少數重要執事參加決定才行。因此,住持在職位上並不像專製時代政府主官一樣,他卻像中國舊式教育的全體弟子們的嚴師一樣。因爲他所負的重要責任便是指導全寺僧衆們的實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導,關于這方面,他卻有無上的權威和無限的責任感。所以古代的叢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問事務,他認爲執事的職掌,已經各有所司,毋須他來多管,他只須自己努力修行,隨時說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學者走入歧途,這才是他應負的責任。
e、住持和尚請兩序班首執事
住持就位,就要選請全寺的執事。所謂執事,百丈舊規稱爲知事。班首,舊規稱爲頭首。他要選拔僧衆中才能勝任,而且足孚衆望的出任各種職司。雖然不經過選舉,但必須是大衆所諒解同意的。他要發表各位執事職司的手續。先要征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執事職司的名字、職位寫在一個牌上(等于現代的公告牌)挂了出來,大衆就得遵守之。須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挂牌。在請職以前,先于叁、五天前方丈預備了茶果,就命侍者去請某某師等同來吃茶,經過住持向他們當面請托,得到了同意,才一一由書記寫好了名字職位,挂牌示衆。然後就在就職那一天,午齋的時候,先送到齋堂,依次就座用膳。飯後再繞佛經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禮佛就位。晚課以後,各新請的執事,便到方丈禮座就職。住持便當面加以訓勉,告誡盡心職務,遵守清規。退而再至各老職事房中一一拜候。也有請二人同任一職,互爲副助,或數人同任一職的。這便是簡單的請職程序。但各職司執事,雖由住持請出,卻不像上下級官吏的組織,他是平行的。可以說只有圓的關系,既不是上下,也不是縱橫的隸屬。他們有弟子對老師的尊敬,卻沒有下級對上級的班行觀念。
f、古清規的住持職司和授受程序:
①住持上堂、晚參、小參、告香、普說、入室(以上統屬于日常說法部分)。念誦、巡寮、肅衆、訓童行。爲行者普說(以上統屬管理部分)。受法衣,迎侍尊宿,施主請升座(說法)齋僧、受嗣、法人煎點、嗣法師遺書至(以上屬管轄的教育和事務部分)。②請新住持的次序:發專使,當代住持受請。受請升座,專使特爲新命煎點。山門管待新命並專使新命辭衆上堂茶湯。西堂頭首受請,受請人升座。專使特爲受請人煎點山門管待人並專使,受請人升座茶湯。③入院視篆:山門請新命齋,開堂祝壽。山門特爲新命茶湯,當晚小參,爲建寺檀越升座。管待專使留請兩序。報謝出入,交割砧基什物,受兩序勳舊煎點。④退院。⑤選化:入龛,請喪司執事、孝服、佛事、移龛,挂真舉哀茶湯。對靈小參奠茶湯念誦致祭。祭次,出表挂真奠茶湯,荼毗(火化)全身入塔,唱衣,靈骨入塔,下遺書管待主喪及喪司執事人。⑥議舉新住持。
2、兩序執事,如古朝兩班文武。
①古清規的兩序。西序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參頭、祖侍、燒香、記錄、聖僧侍者。執事:殿主、寮元、鍾頭、鼓頭、印房、夜巡、清衆、香燈、司水、耆宿、閑住、護病、打掃、行者、淨頭。東序班首:都監寺、監院、維那、副寺、庫頭、知衆、知客、照客、悅衆、典座、值餐、知浴、監收、衣缽、湯藥、侍者、莊主。執事:化主、寮元、寮主、副寮、延壽堂主(即現代的涅槃堂主)、淨頭、米頭、飯頭、茶頭、園頭、磨頭、水頭、炭頭、菜頭、柴頭。
②兩序請職的程序:請立僧首座,請名德首座,兩序進退,挂缽時請知事,侍者進退,寮舍交割什物,方丈特爲新舊兩序湯茶,堂司特爲新舊侍者湯茶,庫司特爲新舊兩序湯茶,堂司送舊首座都寺缽位,方丈管待新舊兩序,方丈特爲新首座茶,新首座特爲後堂大衆茶,住持垂訪頭首點茶,兩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頭首就僧堂點茶,兩序出班上香。
3、近代的各職班首執事。
a、寺務行政方面監院一位或數位。他是職掌全寺內外寺務行政,舊製稱爲寺主,他與維那、首座爲叢林叁綱職司之一。監院俗稱當家師,如爲二位,便分內外當家,叁、四、五位便分大當家、二當家等。分別管內管外、管錢管賬各等職務,如果是小叢林,大多只有一位。副寺一位或數位。他等于副當家,分理監院的事務,並職掌財務和山林田産。舊製副寺十日一算費用,記之紙端者謂之旬單。
b、經濟財務方面:庫頭一位或數位,舊製此即副寺的職稱,又稱都倉,掌出納之役。他執掌儲藏應用物品和食糧食物財務等事,又等于現代的倉庫主管,俗稱庫頭師。所有儲藏衣食物等,都應負保管、保養、防護、曬洗等責任。據清規的記載:“其上下庫子須擇有心力能書算,守己廉謹者爲之。”又雲“副寺者,古規曰庫頭,今諸寺謂櫃頭,北方稱財帛,其實皆一職也。”
c、監察方面:都監一位。舊製稱爲都寺,別名都管。他負責監察寺務行政、經濟、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職者,都聘請前任監院任之。後世把這一職務,也有變成了閑曹,等于政府的升選,同時又相似降職。舊製他的職位在監院之上,因都總諸監寺故名都監,又叫都總,又叫都守。
d、應接及外務方面:知客一位或二、叁位,舊製又稱典賓、知浴、知庫、知殿等。他對外執掌待客應酬,負責交際等事務,並接受替人念經作佛事等事,如爲兩位,便分別叫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師一席又等于是外當家或副寺,每日來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統計交與庫房。庫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處理,現代便有轉存于銀行的,而且必須選拔德威並濟,才能幹練的擔任,每每注重修持節操的便推辭避免這個位置。但遇無其它適當人選,又必須爲了常住而發心擔任之,等于爲了大衆必要願來跳火坑一樣。照客二位或數位,舊製稱爲請客侍者或客頭行者。隸屬于知客之下,輔助知客,聽其指揮作事,亦有選青年沙彌,聰明伶俐者任之。
e、教育方面:首座一位,舊製也有稱謂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與監寺、維那統稱叁綱之一。他輔助和尚弘宗說法,大多是諸方公認的善知識,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選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時也可作和尚的儲貳。他可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開示大衆,舊製和前堂首座、後堂首座、東藏主、書記,又稱秉拂五頭首,爲各有秉拂之資格者,故又稱作秉拂寮。舊製有前堂首座、後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卻來首座等各項分別職司。堂主、後堂、西堂都可以請一位或數位任之。舊製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陸堂主、羅漢堂主、延壽堂主都自各守一堂,雖然叫做堂主,並非如後代的專指禅堂的堂主,這裏所稱的都是屬于專管禅堂清修的堂主,舊製稱方丈和尚也有稱爲堂頭和尚。堂主乃主持僧衆實地修行的禅堂指導者,同時亦可代理和尚說法,所以後世便把堂主說法也叫小參。堂主必須選有真實修持,有實際學問修養者任之。近代的製度,堂主進升爲後堂,後堂進升爲西堂。西堂晉升爲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過堂、說法等事務。堂主們年老退職閑居便可不問寺務了。
f、紀綱司法方面:維那一位,乃全寺叁綱之一,與監院、首席並列爲上首。綱即綱維之意,就是綱領寺內維持佛寺者,禅宗與律宗都稱維那教宗便謂都維那。舊製又別稱爲次第、知事、悅衆、寺護等名。其實維那一詞實在出于律部的名稱僧史略謂:“東西域知事僧,總曰羯磨陀那(梵語羯磨師之別譯),譯爲知事,亦曰悅衆,謂知其事,悅其衆也。”大凡誦經誦律,舉行佛事,都由他領頭,或僧衆犯戒,觸犯叢林清規也由他執行,如擯斥出院等。
g、方丈侍者:侍者數位,以其親近于長老左右而調遣…
《略論叢林清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