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修课程有:佛学、梵呗,国文、历史、地理等科。大师任董事长,独力负担全部经费,学生膳宿费全部由苑方供给。聘请同安陈延香居士为苑长,陈珍珍居士为教务主任,兼敦文史地理,陈延香及柯心治与万德馨三居士教授佛学。因学生大部分为泉州籍,为方便就读计,乃于1950年初秋迁往泉州百原寺继续办学。
觉华佛学苑迁至百原寺后,学生数激增至60多人,分甲乙两班四种程度,乙班最低的为启蒙,甲班最高的相当于初中程度,聘请叶青眼、周子秀二位老先生任教,二老历任闽南各中学教师有年,博通经史,兼治梵典,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佛法更是解行兼备。教材由老居士自行选授。1955年,因客观原因而停办。
综上所述,可知大师对闽南佛教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觉华佛学苑培养的人才,在现代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她们在弘法度众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产生良好的影响。例如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寺住持黎华姑,以及往菲岛弘法之海印寺的元敬姑和正义姑,莲花寺的妙宗姑、妙树姑,天然寺的秀琴姑等人,皆是当年觉苑的学生。再者,1987年,海外侨僧集资在泉州市鲤城区创办了泉州女子佛学苑,也是聘请原觉华佛苑教务主任陈珍珍居士为教务主任。陈居士是皈依大师的在家佛弟子。她的办学意愿,也是深受大师思想的影响。于此可见大师对闽南佛教事业所作的贡献及其产生的影响。
(三)维护寺产与建造寺宇:大师在闽南弘法时,曾维护寺庙财产,并募捐重建及独资修建和扩建了部分寺宇,现按时间顺序摘要分述如下:
1、维护南山寺产权:南山寺座落于漳州芗城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盛时僧伽达150多名,后因住持乏人、寺门冷落,自陈炯明镇漳后,新人新政,有工业学校者,呈请龙溪县政府,借用南山寺为校舍,巳经核准。南山寺僧伽派人向泉厦呼援,经众公推大师领衔交涉,据理力争,且以人事关系,当局乃收回成命。大师交涉胜利后,即住寺三年,其间重整法门,督造天王殿像,庄严殿宇,赎回全部被典卖田园后,即移交广通法师管理。
2、募建南普陀寺大悲殿:1928年,大师担任南普陀寺监院,是年秋季,大悲殿失火,筹备重建,寺众公推大师为筹备主任,负责对外募捐审宜,而由转应法师负责采购建材,历时两年,开费五万元之巨,落成后比前更为巍峨壮观。
3,修建百原寺:百原寺座落于泉州市区,左有孔庙、魁星楼,右有百原村池。寺为明末,中书令杨贤锡舍宅所建,有铜佛像30多尊,故俗称铜佛寺。济末住持为清果师,民国以后乏入主管,年久失修,部分倾塌。1933年,大师驻锡承天寺时,与百原寺毗邻,见该寺荒废,即捐钵资,请觉彻法师为监院负贵重修,使古刹重兴@。该寺目前已列为福建省名刹,观为大师的女徒弟妙莲站住持,寺务兴隆。
4、扩建普济寺;普济寺座落于永眷县蓬莱山麓,为永春县的名胜古迹之一,素有“桃源甲刹”之誉。北宋之世,音净、武功两祖师,皆于此修道证真。明朝文峰祖师自灵源来游,遂住寺广拓寺字,僧众常住100多人,至近代衰退零落。1936年,大师应寺僧之请,莅该寺传教,听众受感化求皈依者数百人,盛况生前。但该寺年久失修,殿字坍塌,大师为保护佛教文物,在离永回厦后数年间,曾为普济寺募捐五万元,建法堂一座,左右功德楼,及祖师所两座,使古刹焕然一新。
5、新建大慈柞寺:大慈林寺座落于南安县石井杨子山(又名鸿渐山)麓,因山中有唐代名士杨肃读书处,故得名。《泉川府志》曾记载山上有座古水泊庵,后来该庵改称清水岩寺,就是大师童真时祈愿出家之寺。六师受聘赴菲弘法后,考虑到泉州各地佛教庵堂,有不少修持兑行清信女;只懂茹素念佛,不明大乘教理,故发愿在杨子山兴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以便容纳附近信众集中修持研习。1955年,设于百原寺…觉华佛学苑停办后,即由该佛学苑教务主任陈珍珍居士带领学生至南安杨子山暂住清水岩寺躬耕学佛。1956年,厦门张幼峰居士接大师函催其赴杨子山督建人慈朴寺工程。张层士即邀请南普陀寺妙慧法师同往负责基建事务。先后建成功德楼(又称东媵)!大雄宝殿,及其他配套殿堂楼阁。由于该寺周围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已列为福建省名刹。
(四)襄理寺务,讲经说法:大师自1901年外出参,至1909年学成之后,即应闽南师友之请回闽服务,先后在厦门南普陀寺,漳州南山寺及泉州承天寺与开元寺等各大名刹襄理寺务,讲经说法,开坛传戒。除维;护南山寺产权及在南普陀寺传戒已寸:上面交代外,兹摘要分述于下。
1,代理南普寺力丈:1920年,大帅应南普陀寺当家瑞等法师之请,在该寺主讲《大乘起信论》,每日听众六七十人,法缘殊盛,为南普陀寺自清末以来开创讲经新局面。1927年,大师就任该寺监院,翌年,重廷大悲殿(详上),又与转应师在寺之后山探一水源,名其水为“觉心源”,于兜率陀院内筑“阿耨达池”以蓄水,解决了当时寺中用水的困况。1937年,南普陀寺方丈常惺法师期满退任,寺僧选会泉大师力第五任方丈,但会泉大帅因在万石莲寺与虎溪岩寺创办佛学研究礼,无暇顾及。南普陀寺僧众遂请大帅任代理方丈。
2,受聘任泉川承大寺监院:1926年,承天寺住持转尘和尚赴南洋传教,寺中僧众议请六师任承大寺监院,并请大师讲解《楞严经》,遂公布讲经日期
准备斋粮,安置住宿,俾远方前来者,能专心听讲,力期约七八个月,始告圆满结束。
1935年,承天寺常任宏仁师倡议为其师云果和尚开冥戒,并建水陆法会,藉报其师恩,寺中转尘和尚及诸执事均表赞同,即公推大师为戒会筹备主任及向外募捐负责人。当年外护得到省主席方声涛与第四区专员黄元秀的支持,方能圆满成功。
3、出任开元寺代理监院:1926年冬,应泉州开元寺僧之请,至该寺代转物和尚力监院,时有一德国考古学家艾克教授,至泉考察东西塔,绘图照相,街大师鼎力襄助,并合摄影留念。后艾克教授,据考察资料著书,在伦敦出版,向世界介绍中华艺术,并向大师深致敬意。
又开元寺大殿戒坛年久失修,雨天屋顶漏水,殿内积水难消。当时寺中经济极其困难,大师只得向南普陀寺先为筹措款项修茸。
4、在妙释寺宣讲佛经:1934年,大师自春而夏,经常来往漳、泉、厦,襄里寺门事务,而其两年前在金陵刻经处重刻之《圆觉了义经》;运抵厦门后,妙释寺住持善契法师,即礼请六师至该寺宣讲该部佛经,听众极为踊跃⑩。大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闻法者多能耳聆心悟。
三、对菲律宾佛教的贡献
1936年,旅菲中华佛学会主席吴江流暨诸董事,仰慕大师德学,特派代表专程到厦门,恭请大师赴菲主持信愿寺弘法。当时大师因膺任南普陀寺代理方丈要职,未能成行,至翌年秋季始南渡菲律宾传教。现将大师对菲律宾佛教的贡献,摘要分述于下:
(一)住持并重建信愿寺:大师初抵信愿寺住持时,该寺仅为一简陋不堪的小庙,大殿上仅供奉一尊铜制的小型观音菩萨像,护持该寺的仅有十多位在家居士,投有一位出家法师。当时菲律宾佛教界,确是“筚路蓝缕,百废待兴”。大师首先开展弘法工作,奔波于岷里拉与甲万那端之间,由于陈宗泮、蔡金枪的虔诚和大师感召,甲万那端巾华商会15名职员集体皈依,并成立“灵峰精舍”,成为菲岛第·一个念佛组织。又筹资到祖国塑造三宝佛像,并运到寺中安座开光,以供信众瞻仰礼拜。每星期日上午并举行礼诵集会,下午讲经宣传,同时进行各种弘法活动,以广度侨胞皈信三宝。于是信众日多,恳求.皈依三宝礼上人为师者,初只数十人,由于上人道高德隆,法相庄严,言传身教,感化力甚强,所以几年之间,由数十人增!至万人。大师为使信愿寺适应法务发展的·需要,乃增筑后楼功德堂,及两房楼舍,并于1939年从闽南聘请如满,觉定、觉星、真言、妙门、善觉渚法师至菲协弘法。又于1946年,再从闽南聘请端今与善契法师襄理寺务。法事遂蒸蒸日上。1949年,寺被邻火波及,焚毁过半,时大师回厦门南普陀寺传戒,由瑞今法师致电促大师急返寺主持重建事务。二年后,信愿寺重建落成,比前更为巍峨壮观。
(二)创办“只园精舍”道场:大师高瞻远瞩,认为如欲巩固华人在;非传教,非另觅适当地点,或扩展;信愿寺范围不可,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攻占菲岛后,另外租赁岷市郊仙亭那区一楼房,创办“只园精舍",订期聚众念佛传教,一时名流学者慕道景从的有王观如.施性统、苏行三、龚念平、吴宗穆、施性仪、刘莲生、何明怀、郭燕儒暨四众弟子等。或朝夕共住,或径来闻法,虽地属郊外瘘僻,但梵呗钟声,法缘殊胜。而一水之隔的巴石河对岸,也有日本驻军,时复来寺顶礼膜拜。“其后四众弟子来请法者日多,常住大众即请大师于每周登坛开示,由于大师辩才无碍,善巧方便,其问更曾由苏行三、龚念平、吴宗穆、王观如等居士轮,流演讲,一时颇擅胜场。
闲暇无事,法师辄云,欲弘佛教;必须多建道场,良以信愿寺力地狭所限,无从拓展,乃有筹建华藏寺之议。
(三)兴建华藏寺:菲岛华侨佛教同人,有鉴于大师在只园精舍倡建规模宏大道场之议,即发起响应大师倡议华藏寺的号召,并由大师定名为;华藏寺之含意,系源自《华严经》之典故,取其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之意。并于1945年在岷市郊之“吗拉汶”购得一占地二万六千平方米的地皮,地价为20万日圆。因机缘尚未成熟,未能即时兴建。迨至1952年,有热心护法100多人数次集会,商讨筹建华藏寺事宜,选举筹备委员20多人,成立了“菲律宾华侨兴建华藏寺…
《性愿大师对闽南与菲律宾佛教的贡献(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