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果利)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

  果利

  闽南佛学

  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到我国,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在中土的流传发展,既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又不断受到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在同传统思想的冲突、调合中,佛教既改变着自己,也改造着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禅宗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宗派之一。

  特别是从六祖惠能大师正式建立了禅宗的门庭以后,经过五家七宗的传灯弘化,中国佛教史就几乎成为禅宗史,它的流风馀韵至今还未见衰歇。一千多年来,深深地影响到我国佛教界的各个方面。虽然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最重要的一页事实谁也不能否认,但是问到为什么能够这样,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禅宗属于般若波罗蜜范围之内,讲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同寸:禅定,所以能够盛行。有人说,禅宗思想和印度佛教思想大有出入,它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受了我国传统思想同化的一种表现,因为它已经同化于我国的传统思想,适合于我国人民的口味,所以能够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最重要的一页。这两种说法固然都有其史实上和理论上的若干根据,但是着:实研究起来,就知道这些是不妥当的。

  一、 禅宗的大彻大悟与禅定的关系

  禅宗或禅定的“禅”字是天竺语Dbyana一词音译的简称,音译作“禅那”,意译作“思惟修” “弃恶”、“静虑”等,指人类生理心理充分凝集的一种现象而言.关于修习禅定的各种方法以及禅定的各种进度或阶段,在我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资料,如果单就印度而言,则在释迦牟尼佛降生之前,印度宗教界就有很多人在山林、旷野里专修禅定,如《方广大庄严经》卷—七云:“有仙名阿罗逻与三百弟子俱,常为弟子说无所有处定,……王舍城边有一仙人摩罗之子名乌特迦,与七百弟子俱,常说非想非非想定。”当释迦牟尼出家之后,首先就去向阿罗逻等人请教,这也是一般佛教学者都知道的史实。

  又据《普曜经》卷五中说,阿罗逻等人修习禅定,都是无师自悟的。可见禅定实在是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种普通现象,任何人只要去修都可以得到,并没有什么稀奇。所以释迦牟尼随阿罗逻等人修学了四禅八定之后,觉得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就舍弃了他们,自己一个人到菩提树下去思维。那么,释迦牟尼是不是也由此而放弃禅定了呢

  根据《大智度论》卷七中云:“一切诸佛十第四禅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六心所得佛道。在第四禅寿舍,于第四禅中起入无馀涅槃。”又如《成唯识论疏抄》卷九云:“佛欲知一切人心等,即入第四禅上品边际定方始能知。”所以释迦牟尼并没有也绝不可能放弃禅定,直到他成了佛还经常鼓励弟子们勤修禅定。这样前后一对照,好象又非常矛盾,其实不然,因为修习禅定的人,在身心两方面时常会感到各种从来没有经验过的现象。例如周身特别轻安舒畅,意念特别調柔空寂等等,很容易使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而发生一种神秘的错觉。如果把那种神秘的错觉当作实在而产生崇拜神灵或神秘主义的信仰,那就是佛教所说的外道,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之,如果以禅定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体会其所以然之故,则可能加深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这叫智慧,最透彻的智慧名为菩提。因此说:“定能生意”,而成佛也离不开第四禅。

  记得在《四家语录》卷一中还有这样的一个公案:当年马祖专心一致地坐禅,南岳见他气宇不凡,知道他是个法门龙象,于是就上前问他:“请问你学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说:“为成佛。”于是南岳怀让就拿了一块瓦片在马祖面前磨,马祖大惑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瓦片做什么

  ”南岳笑道:“想磨成镜。”马祖更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大脑,便又问:“磨瓦怎么能成镜子呢

  ”南岳反问他:“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从这个有名的故事的表面上看来,好象禅宗根本反对禅定,其实不是,如《马祖语录》中云:“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由此可知,这里所讲得道的方法,是非修非不修,其实非修非不修,也就是“无修之修”。

  因为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所谓“有为”。它是一种有生有灭的生灭法,所以说“修成还坏。”如黄蘖希运所说: “设使恒沙劫数厂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

  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又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

  ”(见《古尊宿语录》卷三),可见,有心的修行,是有为法,其所得也是万法中的一法,不是超乎万法者。超乎万法者,就是禅宗所谓不与万法为侣者。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马祖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见《古尊宿语录》卷一),此中“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不可说的。因为说之所说,即是一法,也就是“与万法为侣”了。马祖所说的“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也就是说不能向汝道,说不能向汝道,也就是有此道。这就是“不道之道”。欲说不与万法为侣者,须以“不道之道”,欲得不与万法为侣者,须用“无修之修。”

  有修之修的修行,也是一种行。:仃行即是于生死轮回中造因,造因即须受报。如黄蘖云:“若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往无自由兮。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钱,权止小儿啼,故实有无法,名阿褥菩提。如今即会此意,何用驱驱

  但随缘消日业,更莫造新殃”。(见《古尊宿语录》卷三),此即不造新业,所以无修,然此无修,正是修,所以此修是“无修之修”。

  综上所述,禅宗非但不反对禅修,而且还非常重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对禅修注重内证而不拘于形式,这样才能破除一切妄执,寻回我们的本来面目。再说佛教传入我国之初,就相当注重禅修,后来到了槃、陈、隋以及唐初,大江南北的著名禅师,可见于《续高僧传》中习禅篇记载,正传九十五人,附件三十八人,共一百三十三人,比《高僧传》的二十一人多出了六、七倍,禅道的兴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偏差也很大,如《洛阳伽蓝记》卷二云:

  “祟真寺比丘惠凝死,一七日还活,经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时,有五比丘同阅。一比丘云是宝名寺智圣,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通四十《涅槃》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阎罗王云,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比丘中等一粗行,今唯试坐禅诵经,不问讲经,其昙谟最曰,贫道立身以来,唯好讲经,实不暗诵,阎罗王敕付司,即有青衣十人送昙谟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太后闻之(即北魏孝明帝的胡太后),遣黄门侍郎徐纥,依惠凝所说,即访宝明寺,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寺,问智圣、道品、昙谟最皆实有之,议曰,人死有罪福,即请坐禅僧——百人常住在殿内供养之……自此以后,京邑比丘悉皆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

  可见禅宗成立之前,我国佛教界修习禅定的人大都没有和般若波罗蜜结合起来,因而崇尚神通,脱离实际,流入枯禅或小乘禅。马祖未遇怀让禅师的时候,独坐深山,企图成佛,正是中了枯禅或小乘禅的毛病,怀让禅师对症发药,所以说“坐禅岂能成佛”,而并不是反对禅定。

  另外,大家都知道,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代祖师是菩提达摩。关于他的事迹真伪,考据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这里不谈。现在只想引用相传是达摩所传授又见于《续高僧传》所引的“入道四行”里面的几句话:“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凡圣等一,坚住不动,更不随于文此即与理冥等,无有分别,寂然无名曰理入。”

  “壁观”就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意思,是禅修的一种方法,与一般的禅定只有进度深浅或顿渐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见达摩也没有放弃禅定。在二祖慧可禅师的本传上虽然没有修习禅定的记载,但他即从主张壁观的菩提达摩参学六年,而且达到了“事理兼融、苦乐无滞”的境界,一定是从坚住壁观下手才得到启发的,他的门人慧那禅师和慧满禅师都是在禅修方面下过苦功的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的实行虽然简单,但我们也可以在传记上找到他们注重禅修的记载。那么,禅宗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勤修禅道的,这样之所以称为禅宗,的确是名副具实。禅宗祖师们保持了禅修的传统,后来才以山林派的姿态出现于佛教界,这对于禅宗正式成立以后的作风,以及整个佛教界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二、原始禅宗思想与《楞伽经》的关系

  禅宗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虽然从历史记载上看“传灯”似乎成为问题,然而“传灯”授受,心心相印,有其由来。根据《景德传灯录》卷一说,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在座大众中唯有其弟子摩诃迦叶微笑示意,于是佛陀便对他说:“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并说偈言: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然后又告诉迦叶:“吾将金缕僧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战,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教。”

  经过这场大法授受,大迦叶尊者便成为弹宗第一祖。自此历代祖师传法付衣,成为大法传授、灯灯相续的真传,直到菩提达摩继承这一传授,而成为第二…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果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