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果利)▪P2

  ..续本文上一页十八祖。槃普通年间,菩提达摩尊者来到中国,传授给慧可,于是达摩成了开创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也付与慧可僧伽黎衣和宝钵以为法信。所谓“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说:“吾灭后二百年,衣钵止而不传,法亦大盛。”乃说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然后又对二祖慧可说: “吾有《楞伽经》四券,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由此而知,达摩祖师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二祖慧可弘扬此法,开示众生悟入。从而指出了《楞伽经》对禅门学者的重要性。

  但是,达摩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从而又指出了禅的立宗基础及体验的方法;既然是“教外别传”,故无所依的经典,既然是“不立文字”,;故也没有文字上构思推究的理论,只以“见性”一事为“成佛”之道。根据这些教导,所以禅宗接化学人,都是用解粘去缚的手法,应病与药,使学人直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心传心,师徒默契而已。禅的至眼是亲证真如法界,而不是一种真理的概念,这必须如实体验才得理会。所以说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也并不轻视经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里说:“譬如四序成一发之功,而春夏秋冬之令,不容不别也。其所不能别者,一发之功也。密宗,春也;天台、贤首、慈恩等宗,夏也;南山律宗,秋也;少林单传之宗,冬也。就理言之,但知禅为诸宗之别传,而不知诸宗亦禅之别传也。会而归之,密宗乃宣一佛大慈悲拨济之心也,教宗乃阐一佛大智开示之心也;律宗乃持一佛大行庄严之心也;禅宗乃结一佛大觉圆满之心也。日本临济宗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在《兴禅护国论》里说:“与而论之,一大藏教,皆是禅所依之经典,夺而言之,无有一言为禅所依之经典。”

  由此当知,扫除了禅教的矛盾。教即是禅,禅即是教,故教无可舍,一切教都是禅。所以禅宗对于经典的看法,也和其他各宗不同,可取则取,可舍则舍,不受任何束缚,自由任用。心有助于禅旨的举扬,三藏教典,拈来就用,用罢即了。这是禅的经教观。从参禅者自己用功方面来说,有时也须看经教,所谓“以教照心”,就是根据经典J听说的思想来对照自己的体验,鉴定其正确与否。从这点来说,禅师也有应用经教的时候,古来禅门大德,从看经教而开悟的也大有人在。所以“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因此,初祖达摩大师在传《楞伽经》四卷给二祖慧可大师,是有其深远用意的。

  慧可大师在承受《楞伽经》之后,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此积化三十四载。《楞伽师资记》说二祖曾引《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能成佛者,无有是处。”这就说明二祖对之楞伽经》的重视。

  但是,慧可的讲话《楞伽》是专附玄理而不拘文字的,并且说法也时有变化,所谓通变适缘,随缘便异(后来法冲从慧可后裔得着的传授,即是如此)。这完全是一种自,由解释的方法。因而在他北去邺都讲学之时,就受到文学之士的鄙视,还生出种种是非,使他流离多年,终身潦倒。只是由他创始的这一种讲经方法,却给与其后各家以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同样地自由自在来引经据典,到了神秀组织五方便法门,更发展到极点,随意驱使经论都做了它的注脚(因此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谈到神秀的禅风以“方便通经”做标题)。慧可的撰述观已无存,他是怎样的自由解经,难以举例。不过,据《楞伽师资记》所说,从楞伽师的第一代求那跋陀罗起,就已提出经文…诸佛心第一”这句话(后世还说成“佛语心为宗”)来做一宗的宗旨。原来此句指的是佛说的枢要,心字是核心的心,译经者还附经说明。但禅师们还不理会这些,仍旧随意借用了,认为是心灵的心。这是自由解经最典型的一例。慧可的讲说方式,大概也相差无几。所以他终于明白地提出四卷本《楞伽》来和当时新译的十卷本之说相对抗。在达摩祖师去世之后,他又为道俗徒众奋其奇辩,呈其心要,使他的《楞伽》创解一时间言满天下,从此便有了常常随身带着四卷木《楞伽》的禅师。这些事实都可以说明原始的禅宗思想是怎样的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

  《楞伽》的四卷本和十卷本,其内容有详略的不同,可不待言.但它们最根本的分歧,还是在于依《胜鬘》而说佛性的——段。四卷本此段将佛性和人心看成一事,以为不过说起来的名目有些区别而已(说佛性用“如来藏”,说人心用“识藏”,经文结合两者说成“名为如来藏的识藏”)。丽十卷本就完全不一样,它将两者截然看成两事,即已特别加上了“如来藏识不在阿黎耶识(即“识藏”的异译)中”的一句,又一再说它们是“二法”。从这一分歧点出发,四卷本原来只说有一心,一种自性清净的心,而十卷本则说成二心,净心和染心,其它有关的理论也都跟着有了变化。所以慧可声称受了达摩的付嘱,必需用四卷本《楞伽》为践行的依据,是有其用意的。

  另外,六祖以前的禅宗传法,不但对正传付与《楞伽经》,对旁出也毫无例外地传法必授经。《灯录》还在二祖旁出的慧满禅师传中说:“常赉《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也。”慧满禅师所持《楞伽经》当然是从二祖那里承受而得,并且如说而行,即显示了参禅者遵从禅门历世的遗付,以及重视《楞伽经》的印证,也说明达摩大师所说入道的“二入四行”与《楞伽》宗旨是一致的。

  三、禅悟的决定因素

  自从禅门初开以来,它的实践早就被人误解为一种纯然的寂静主义或定心的法术了,而这便是六祖提出告诫和南岳警告马祖的原因。因为槃腿打坐乃是禅的一种外形,内在的禅悟意识必须加以培养,使其达到成熟的阶段才行,到它一,旦完全成熟了,必然爆发而成一种彻見无意识境界:的悟境。我们可以从中国禅宗初期历史中的一些案例中观察—下与禅悟经验相关的几个主要事实: 1、其中有一种基本的知识装备,用以促进意识的成熟, 2、其中有一种超越自己的强烈欲望。也就是说,真正的习禅之人,必须立志超越所有一切强加于他个人之上的限制, 3、其中往往需要一位导师的援手,为这个挣扎或奋斗的灵魂开导; 4、其中某个不知名的地方发生了一种决定性的剧变,在“悟”的名义之下进行。

  由此可知,使人深入禅悟境界的历程,不是礼拜,不是顺从,不是敬畏,不是忏悔等一般人通常所想的任何事项,而是追求某种东西、消除种种矛盾、结合种种乱麻而成一条延续之线,以使我们的心灵得以安乐,精神得以和融。

  据《显扬圣教论》卷七说:“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无上菩提时,也的确是没有师承的。即无师承,就谈不上从通常所说的“信仰”入手。通常所说的信仰,是宗教形式或思想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以后的事情,如果追究到源头上,也就是问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证悟无上菩提的问题,因此“寻思”或“参究”就成为挖掘真理的工具了。据《景德传灯录》卷五云:

  “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付何人

  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

  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座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彼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辞祖龛直诣静居……”

  这里是说六祖惠能要希迁禅师用“寻思”去悟道,而第一座却把它当作“去寻行思”的谜语。当然,那样解释也是可以的,后来希迁的确去见了行思禅师,但是他们两人见面之后,你问我答,不相上下,可见希迁已经得到了“寻思”的利益,六祖所说的“寻思”还是不应该当作谜语看待。这里又有一个证据,如《古尊宿语录》卷一云:

  南狱怀让禅师……直诣曹溪参六祖,祖问曰,什么处来

  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与么来

  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白祖云,某甲有个会处。”

  怀让禅师在八年之中究竞做了些什么

  怎么会忽然有省的

  如果不是他一直在用“寻思”的功夫, “会处”就成为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了。六祖自己说不识文字,他从“无师智”悟得了上乘佛法(神秀语,见坛经),就是用“寻思”的方法启发他的门下弟子的。

  在《成唯识论述记》卷十八说,寻思有推求的作用,推求就是观察。《疏抄》卷十六解释道,寻思是智慧的别名,它不是五十一心所法当中的“寻”,也不是《瑜伽》十七地中有寻有地的“寻”。《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也说:“未印可位名为寻思,起忍印时名为实智。”由此可见“寻思”实在是挖掘真理有用的工具。相传二祖慧可断臂见达摩初祖要求安心的时候,达摩只是简单地反问了“将心来与汝安”。又如四祖道信见三祖僧璨乞求解脱法的时候,僧璨也只是反问了“谁缚汝”。这些都是灵活地应用寻思方法的例子。

  再说六祖惠能,虽然不识文字,闻慧较差,但思慧则特别发达,所以才能体会到《金钢经》的微妙之处,因为这部经的里面随处皆是见自性的。他一旦体悟了般若语的妙谛之后,其中所含的那种高超的哲理便化成了“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的实际问题,乃至后来变成厂马祖所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等集类的实际问题。

  禅宗灵活应用寻思的方法,可以说是“上契佛心”,因为释迦世尊就是从寻思证悟无上菩提的。沩山灵禅师称之为“单刀直入”,通常所说的“教外别传”或“顿悟法门”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禅宗的门下,又有“超佛越祖”的说法,照通常的宗教观点来说,信佛的教徒而要超越佛,好像是讲不通的,但禅师们认为掌握了成佛的方法,觉得成佛并不是神秘的不可企及的事情,就可能有“超佛越祖”的心量和气概了,如云门举“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故事道:“我当时看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又如沩山向仰山云:“《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答云:“统是魔说。”沩山说:“以后没有人能够奈何得了你。”云门和仰山的语意如何,现在不谈,而他们的气慨和魄力是非常可贵的。我觉得: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分的圣教,到了禅宗门下都成为活生生的有用的东西了,这正是禅宗所以能够在我国佛教史山占据最重要不一页的基本原因。

  

  

《探究禅宗思想溯源的几个问题(果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