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故名。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或是众生法,或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故名。 ”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或是众生法,或非众生《释初品中大慈大悲》法,悉能遍知无碍,故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或是众生法,或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故名。
上述十八种不共法是真不共法,声闻、辟支佛于前十力等皆有少分,而于此十八不共法却始终无分。又声闻中所说十八不共法,皆是声闻诸议论师辈,于摩诃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所作议论。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提要
佛大慈能与一切众生乐,大悲能拔一切众生苦。菩萨大慈悲是假大,心念而不能真正与乐、拔苦。佛大慈悲是真大是佛道之根本。龙树说佛一切功德中,唯慈悲称大,说智慧虽也名大,但细妙人不知,不如慈悲相可见闻,能使一切杂类生信。又说菩萨得先借助慈悲见众生苦,再生心救苦,然后才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论说:“欲得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其次,大慈大悲不能于迦旃延有漏法中分别显示。佛慈悲离众生相,是属无缘慈悲,是尽行不诳法者。二乘人取相生慈悲,不名行不诳法者。故佛慈悲不应于声闻有漏法中摄,为摩诃衍佛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摄。
又论中叙述如下二大点:
一、习行般若波罗蜜,能得四种智慧
1、道智:道本一道,一向趣涅槃,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但道又随身心念,分别有二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等无量道门之别。
2、道种智:菩萨之智。菩萨能于此无量种种差别之道法中,尽知遍知,名道种智。
然后为众生分别说是种种道,引导众生入于一道一相中,故说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波罗蜜。
3、一切智:一般说是二乘之智。但龙树说二乘的一切智是有名无实,一切智应是佛总相智。佛于一切法中遍知最独第一,无有疑难,故名一切智人。指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行是道智,才能得佛一切智,一切种智。
4、一切种智:佛之智。尽知遍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论说佛得道时,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总用一切智名说法,故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
二、习行般若波罗蜜,可以断烦恼习,上菩萨位,住阿稗跋致地
1、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烦恼习是不随智慧而起,实非烦恼。诸圣人虽漏尽,智慧力薄,烦恼习犹存。诸佛力大,一切智火如劫尽火,烧诸烦恼复残习。故说:“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接着,龙树又纠正了摩诃衍菩萨得无生法忍时一切烦恼及习皆尽的错误,说习尽则与佛同,即无法性生身。及纠正声闻人坐道场时一切烦恼及习俱断的错误,因此前菩萨俱三毒,即不能集纯净功德成佛。龙树最后说应是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得佛时断烦恼习。
2、上菩萨位:即是无生法忍位。菩萨行四法: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四法具足即得入菩萨法位,能观一切世间空而不再染,住诸法实相中,得名阿呣跋致菩萨,住顶不退。故说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3、住阿呣跋致地:得无生法忍,入菩萨位,即名阿呣跋致地,过声闻、辟支佛地。论说这是为了引导众生而次第赞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八提要
《释初品中六神通等》
一、学般若波罗蜜,能住六神通
第六漏尽神通有三种:漏尽习不尽;漏习俱尽。菩萨得习不尽,故不说得六神通,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论中先论述神通的次第,其次按佛三夜分所证排列:初夜分,以神通力种种变化降魔,降魔已,续念神通,生心即入如意通。后疑大力,求宿命明,知世世积福德力,得宿命明。中夜分,魔远去,念魔众声,怜愍一切,得天耳通。闻声欲见其形除弊,得天眼明。后夜分,见众生形已,欲知其心故,求得他心智通。知众生心皆欲离苦求乐,是故求得漏尽神通。所以菩萨成佛后自言:“欲得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学般若波罗蜜,得他心智通
此说他心智,并非重复,以知他心通境界者少,如上钝根不知下利根之心心数法,凡夫不知声闻,声闻不知辟支佛,辟支佛不知佛。唯入佛无碍解脱及大菩萨相似解脱,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是更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论中又以佛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来破斥外人的有边难。又说明佛说无边是为度化众生,若执无边取相戏论,则为邪见人。
三、学般若波罗蜜,可胜二乘智慧
1、所谓声闻、辟支佛智慧,即是以总相、别相观照诸法实相。就如经中所说:“初以分别诸法智慧,后用涅槃智慧。”
菩萨智慧:论中先举诸多摩诃衍经例子来赞其智慧。再说菩萨以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所妨;住十地故,智慧势力深大,所以远胜于声闻、辟支佛慧,因声闻、辟支佛无是事,故说:“欲胜声闻、群支佛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四、学般若波罗蜜得诸陀罗尼门及诸三昧门
1、诸陀罗尼门:方便诸法名陀罗尼门。菩萨或时以神咒力,得闻持陀罗尼;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如是名闻持陀罗尼门。或闻一切音声语言,观其实相,名入音声陀罗尼门。或时闻字、而入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门。或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如是名为诸陀罗尼门。
2、诸三昧门:佛说三昧如虚空无边,分为二种:声闻法中三昧和摩诃衍法中三昧。展转为门名三昧门。如暖法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如是展转乃至金刚三昧门,是为声闻法中三昧门。摩诃衍中三昧门:如初地为二地三昧门,如是展转乃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诸佛三昧门。如是等总名诸三昧门。
又陀罗尼和三昧的不同,在于心相应和心不相应。声闻人中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菩萨为一切众生,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故陀罗尼唯大乘有,诸三昧不同,或时易身则失。故大小乘共有。所以论说:“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提要
《释初品中随喜回向等》
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以随喜功德胜二乘人
随喜,即见人作功德,心欢喜赞叹。
论中先总说菩萨随喜声闻、辟支佛施、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六事,能过其上。因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德多。如工匠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斧者疲苦终日,计功受赏,匠者三倍。论后又说明六事已摄一切二乘法。
接着,又重说共解脱分中的禅定,解脱、三昧,说它是得之甚深,精勤求之乃得,但菩萨以持随喜心,即过其上。并指出此禅定、解脱、三昧非此中所说,此中所泌乃是属解脱分,不能入禅定,属未到地三昧。又说智慧难得已在上卷说,其它的粗行易得不重说。及解释摩诃衍中菩萨以他心智随喜禅定、解脱、三昧无咎。
二、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回向胜二乘
经言:“菩萨少施乃至少智,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无量无边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龙树指出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若多若少,等心一切,皆是波罗蜜。论中著重举声闻人例以少施而得报大,但有限量,不乃菩萨少施以方便力回向的大。并略分别余波罗蜜多少,来证明菩萨以般若方便力,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少而能得无量无边福德。余人即使多舍财及智慧也不及菩萨以少而得报大,所以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能行五波罗蜜
五波罗蜜植诸功德,以般若波罗蜜心除其著心邪见,导之令至萨婆若。因此得般若波罗蜜,余波罗蜜才能增益具足。以是故言:“当学般若波罗蜜。”
四、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能得四种好报
1、得似佛相好,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与布施、或持戒、忍辱和合,故能具足如佛。又论中以大小乘法论三十二相业因缘。”一者用声闻法举三十二相业因缘;二者摩诃衍中三十二相业因缘,说十方三世本无相相,佛身以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但为利益众生,故以世俗谛说有三十二相庄严生身。,
2、得生菩萨家: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众生中发甚深大悲心,于一切法不著不别,能生不退转乃至信坚固家,是为生菩萨家。
3、得鸠摩罗伽地: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菩萨道,离诸恶事,广度众生,是名得鸠摩罗伽地。
4、常不离佛: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修生忍法忍,得福德具是;或修念佛三昧,得三昧智慧力故,以是菩萨能得常不离佛的殊胜果报。
《大智度论》卷三十提要
《释初品中善根供养》
一、学般若波罗蜜,得善根成就
菩萨以财法二供养成就善根。1、财供养:以华香、衣服等及以身供养诸佛。2、法供养:菩萨行六波罗蜜,自除烦恼及众生烦恼,度三恶道令住阿坶跋致地,如是以法供养诸佛,即为菩萨善根供养。再习行般若波罗蜜,就可成就此善根供养了。
二、学般若波罗蜜,可满一切众生愿
菩萨先供养诸佛,然后持是福德满众生愿。菩萨满众生愿,是给众生今世利乐,经说:“以饮食及灯烛等所须之物皆给与之。”又如来虽能满一切众生愿,但以满众生世间愿,不能使众生脱苦,反生结使,所以佛只与众生一切出世间愿。沦又释“一切”非实一切,乃是满一切能得愿者,其它的以罪重,而不能得。再者。菩萨满一切众生愿,是欲满十方六趣众生愿,非布施自所能办,必须和合般若波罗蜜,所以说欲满众生愿,当学般若罗蜜。
三、学般若波罗…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