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慧而轉入于衆生心,爲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癡惑之膜,故名。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或是衆生法,或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故名。 ”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或是衆生法,或非衆生《釋初品中大慈大悲》法,悉能遍知無礙,故名。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或是衆生法,或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故名。
上述十八種不共法是真不共法,聲聞、辟支佛于前十力等皆有少分,而于此十八不共法卻始終無分。又聲聞中所說十八不共法,皆是聲聞諸議論師輩,于摩诃衍十八不共法中,取已所作議論。
《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提要
佛大慈能與一切衆生樂,大悲能拔一切衆生苦。菩薩大慈悲是假大,心念而不能真正與樂、拔苦。佛大慈悲是真大是佛道之根本。龍樹說佛一切功德中,唯慈悲稱大,說智慧雖也名大,但細妙人不知,不如慈悲相可見聞,能使一切雜類生信。又說菩薩得先借助慈悲見衆生苦,再生心救苦,然後才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論說:“欲得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其次,大慈大悲不能于迦旃延有漏法中分別顯示。佛慈悲離衆生相,是屬無緣慈悲,是盡行不诳法者。二乘人取相生慈悲,不名行不诳法者。故佛慈悲不應于聲聞有漏法中攝,爲摩诃衍佛叁昧王叁昧,師子遊戲叁昧攝。
又論中敘述如下二大點:
一、習行般若波羅蜜,能得四種智慧
1、道智:道本一道,一向趣涅槃,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但道又隨身心念,分別有二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等無量道門之別。
2、道種智:菩薩之智。菩薩能于此無量種種差別之道法中,盡知遍知,名道種智。
然後爲衆生分別說是種種道,引導衆生入于一道一相中,故說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
3、一切智:一般說是二乘之智。但龍樹說二乘的一切智是有名無實,一切智應是佛總相智。佛于一切法中遍知最獨第一,無有疑難,故名一切智人。指出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行是道智,才能得佛一切智,一切種智。
4、一切種智:佛之智。盡知遍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爲一切種智。論說佛得道時,以道智雖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種智,而未用一切種智,總用一切智名說法,故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種智。
二、習行般若波羅蜜,可以斷煩惱習,上菩薩位,住阿稗跋致地
1、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煩惱習是不隨智慧而起,實非煩惱。諸聖人雖漏盡,智慧力薄,煩惱習猶存。諸佛力大,一切智火如劫盡火,燒諸煩惱複殘習。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接著,龍樹又糾正了摩诃衍菩薩得無生法忍時一切煩惱及習皆盡的錯誤,說習盡則與佛同,即無法性生身。及糾正聲聞人坐道場時一切煩惱及習俱斷的錯誤,因此前菩薩俱叁毒,即不能集純淨功德成佛。龍樹最後說應是得無生法忍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煩惱習。
2、上菩薩位:即是無生法忍位。菩薩行四法:發意、修行、大悲、方便。四法具足即得入菩薩法位,能觀一切世間空而不再染,住諸法實相中,得名阿呣跋致菩薩,住頂不退。故說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
3、住阿呣跋致地:得無生法忍,入菩薩位,即名阿呣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論說這是爲了引導衆生而次第贊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八提要
《釋初品中六神通等》
一、學般若波羅蜜,能住六神通
第六漏盡神通有叁種:漏盡習不盡;漏習俱盡。菩薩得習不盡,故不說得六神通,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論中先論述神通的次第,其次按佛叁夜分所證排列:初夜分,以神通力種種變化降魔,降魔已,續念神通,生心即入如意通。後疑大力,求宿命明,知世世積福德力,得宿命明。中夜分,魔遠去,念魔衆聲,憐愍一切,得天耳通。聞聲欲見其形除弊,得天眼明。後夜分,見衆生形已,欲知其心故,求得他心智通。知衆生心皆欲離苦求樂,是故求得漏盡神通。所以菩薩成佛後自言:“欲得六神通,當學般若波羅蜜。”
二、學般若波羅蜜,得他心智通
此說他心智,並非重複,以知他心通境界者少,如上鈍根不知下利根之心心數法,凡夫不知聲聞,聲聞不知辟支佛,辟支佛不知佛。唯入佛無礙解脫及大菩薩相似解脫,才能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以是更說欲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當學般若波羅蜜。論中又以佛智慧及衆生俱無邊,來破斥外人的有邊難。又說明佛說無邊是爲度化衆生,若執無邊取相戲論,則爲邪見人。
叁、學般若波羅蜜,可勝二乘智慧
1、所謂聲聞、辟支佛智慧,即是以總相、別相觀照諸法實相。就如經中所說:“初以分別諸法智慧,後用涅槃智慧。”
菩薩智慧:論中先舉諸多摩诃衍經例子來贊其智慧。再說菩薩以五波羅蜜佐助莊嚴,有方便力;于一切衆生有慈悲心故,不爲邪見所妨;住十地故,智慧勢力深大,所以遠勝于聲聞、辟支佛慧,因聲聞、辟支佛無是事,故說:“欲勝聲聞、群支佛慧,當學般若波羅蜜。”
四、學般若波羅蜜得諸陀羅尼門及諸叁昧門
1、諸陀羅尼門:方便諸法名陀羅尼門。菩薩或時以神咒力,得聞持陀羅尼;或時先世行業因緣,受生所聞,皆持不忘。如是名聞持陀羅尼門。或聞一切音聲語言,觀其實相,名入音聲陀羅尼門。或時聞字、而入諸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門。或菩薩得是一切叁世無礙明等諸叁昧,于一一叁昧中,得無量阿僧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爲五百陀羅尼門,是爲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是名爲諸陀羅尼門。
2、諸叁昧門:佛說叁昧如虛空無邊,分爲二種:聲聞法中叁昧和摩诃衍法中叁昧。展轉爲門名叁昧門。如暖法是頂法叁昧門,頂法是忍法叁昧門,如是展轉乃至金剛叁昧門,是爲聲聞法中叁昧門。摩诃衍中叁昧門:如初地爲二地叁昧門,如是展轉乃至九地是十地叁昧門,十地是無量諸佛叁昧門。如是等總名諸叁昧門。
又陀羅尼和叁昧的不同,在于心相應和心不相應。聲聞人中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菩薩爲一切衆生,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故陀羅尼唯大乘有,諸叁昧不同,或時易身則失。故大小乘共有。所以論說:“欲得諸陀羅尼門、諸叁昧門,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提要
《釋初品中隨喜回向等》
一、菩薩學般若波羅蜜,以隨喜功德勝二乘人
隨喜,即見人作功德,心歡喜贊歎。
論中先總說菩薩隨喜聲聞、辟支佛施、戒,叁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六事,能過其上。因求聲聞、辟支佛人,勤身作功德疲勞,菩薩默然隨喜,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德多。如工匠以智心指授而去,執斧者疲苦終日,計功受賞,匠者叁倍。論後又說明六事已攝一切二乘法。
接著,又重說共解脫分中的禅定,解脫、叁昧,說它是得之甚深,精勤求之乃得,但菩薩以持隨喜心,即過其上。並指出此禅定、解脫、叁昧非此中所說,此中所泌乃是屬解脫分,不能入禅定,屬未到地叁昧。又說智慧難得已在上卷說,其它的粗行易得不重說。及解釋摩诃衍中菩薩以他心智隨喜禅定、解脫、叁昧無咎。
二、菩薩學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回向勝二乘
經言:“菩薩少施乃至少智,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龍樹指出六波羅蜜義,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薩若多若少,等心一切,皆是波羅蜜。論中著重舉聲聞人例以少施而得報大,但有限量,不乃菩薩少施以方便力回向的大。並略分別余波羅蜜多少,來證明菩薩以般若方便力,皆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少而能得無量無邊福德。余人即使多舍財及智慧也不及菩薩以少而得報大,所以當學般若波羅蜜。
叁、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能行五波羅蜜
五波羅蜜植諸功德,以般若波羅蜜心除其著心邪見,導之令至薩婆若。因此得般若波羅蜜,余波羅蜜才能增益具足。以是故言:“當學般若波羅蜜。”
四、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能得四種好報
1、得似佛相好,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菩薩以般若波羅蜜與布施、或持戒、忍辱和合,故能具足如佛。又論中以大小乘法論叁十二相業因緣。”一者用聲聞法舉叁十二相業因緣;二者摩诃衍中叁十二相業因緣,說十方叁世本無相相,佛身以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諸功德莊嚴,但爲利益衆生,故以世俗谛說有叁十二相莊嚴生身。,
2、得生菩薩家:菩薩學般若波羅蜜,于衆生中發甚深大悲心,于一切法不著不別,能生不退轉乃至信堅固家,是爲生菩薩家。
3、得鸠摩羅伽地:菩薩學般若波羅蜜,從初發心斷淫欲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行菩薩道,離諸惡事,廣度衆生,是名得鸠摩羅伽地。
4、常不離佛:菩薩學般若波羅蜜“,修生忍法忍,得福德具是;或修念佛叁昧,得叁昧智慧力故,以是菩薩能得常不離佛的殊勝果報。
《大智度論》卷叁十提要
《釋初品中善根供養》
一、學般若波羅蜜,得善根成就
菩薩以財法二供養成就善根。1、財供養:以華香、衣服等及以身供養諸佛。2、法供養:菩薩行六波羅蜜,自除煩惱及衆生煩惱,度叁惡道令住阿坶跋致地,如是以法供養諸佛,即爲菩薩善根供養。再習行般若波羅蜜,就可成就此善根供養了。
二、學般若波羅蜜,可滿一切衆生願
菩薩先供養諸佛,然後持是福德滿衆生願。菩薩滿衆生願,是給衆生今世利樂,經說:“以飲食及燈燭等所須之物皆給與之。”又如來雖能滿一切衆生願,但以滿衆生世間願,不能使衆生脫苦,反生結使,所以佛只與衆生一切出世間願。淪又釋“一切”非實一切,乃是滿一切能得願者,其它的以罪重,而不能得。再者。菩薩滿一切衆生願,是欲滿十方六趣衆生願,非布施自所能辦,必須和合般若波羅蜜,所以說欲滿衆生願,當學般若羅蜜。
叁、學般若波羅…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