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常想是圣道别名,举经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三界结使。无常想所缘是三界五受众。
2、苦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论又分别圣人有漏身只受身苦,凡夫则身心俱受苦。并断定五受众一切皆苦,而道能灭苦、不生著与空、无我等诸智和合,但是无常而非苦。
3、无我想:观五受众苦不自在故无我。
又观我相不可得故无我。论又以皆是识相,破外人出入息等有我相的问难。后总结无常、苦、无我是为一事,以观门分别而有三种。
4、食厌想:观食本末因缘不净,食入口资养四大,继之能生我,我所心等烦恼罪业。又观此食农夫和汗而成,入口便成粪尿不净。如此弊食,我若贪著,当堕地狱,啖烧铁丸,或作猪狗,常啖粪除,以还宿债。如是则生恶厌想,因食厌则五欲皆除。
5、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观世间两种罪恶事:一者众生,本身受八苦交煎,又心怀三毒烦恼。二者土地,身所去处,众苦随之,无处得免,故无乐土。
余下死想、不净想如上死念、身念处中说。断想、离想、尽想皆是除结使,缘涅槃相,皆一切地中摄。
二、《释初品中十一智》
1、法智:欲界系法中、系因中、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
2、比智:于色无色界系法中,系因中、系灭中无漏智。
3、他心智:知欲界、色界系见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
4、世智:诸有漏智慧,缘一切法。
5、苦智: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6、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得无漏智。
、灭智:灭止、妙、出,观时得无漏智。
8、道智:道、正、行、达,观时得无漏智。
9、尽智: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10、无生智: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11、如实智: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证知,无挂碍。
接着,龙树分别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观法。说明实智无分别,唯佛具有,十智入如实智中,唯一实智。
又论中叙述三三昧和三根:。
一、三三昧:
1、有觉有观三昧:欲界未到地至初禅间与觉观相应。
2、无觉有观三昧:禅中间但观相应。
3、无觉无观三昧: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
“因觉观能挠乱三昧,故特说此三种觉观三昧,不说其它。
二、三根:
1、未知欲知根:即无漏九根和合。九根即信等五根、喜、乐、舍、意。菩萨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由是能信诸法实相如虚空。而五根所依的意根必与受俱、若喜、若乐、若舍。如是信行、法行人,依是四根入菩萨位,乃至未得无生忍果,于见道中,名未知欲知根。
2、知根:信解见得人,于此中知诸法实相了了,从是得无生法忍果,乃至坐道场,得金刚三昧,于此思惟道中,九根转名知根。
3、知已根:断一切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满故,于此无学道中,九根名知已根。
论中还强调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诸有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胜诸根。
《大智度论》卷二十四提要
《释初品中十力》
菩萨欲得十力,学般若波罗蜜当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更要念佛二十种功德法身。佛于无量力中,十力就足以度众生,十力内容如下:
1、是处不是处力:佛悉知一切诸法因禅 莲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分别筹量众生可度者为说法,不可度者为作因缘。
2、业报智力:一切众生三世三种诸业相,受不受报,及诸烦恼,轻重深浅粗细,佛悉遍知。
3、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一切众生诸禅定解脱三昧有漏、无漏、有学、无学、净、垢等,佛以其甚深智慧尽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三力。
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众生有利根、中根、钝根。利智名为上,钝智名为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别一切众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钝根。如是知已,或为略说得度,或为广说得度,或为略广说得度。或以软语教,或以苦语教,或以软苦语教。
5、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名信喜好乐。众生各有所好,或善或恶,种种别异,佛悉偏知。
6、性智力:性名积习相从性生。佛知是众生种种性相,所谓随所趣向,如是欲,如是业,如是行,如是烦恼等,佛用是种种性智力,知是众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后世可度。
7、一切至处道智力:业即是道,因以业因缘,能遍行五道。有业能断,业能有所至,所谓三圣道分及无漏思。以是故,诸业是一切至处道。
8、宿命智力:宿命有三种: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但有通,声闻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因为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经,不知业因缘相续;故凡夫人但有通无有明。声闻人知集谛故,了了知业因缘相续生,故声闻人亦有通亦有明。佛用是明,知已身及众生,无量无边世界中,宿命因缘所更,种种悉偏知,是为力。
9、生死智力:佛用是天眼,见众生生死处,虽入余三昧,天眼不灭,是智慧遍知一切众生生死所趣。
10、漏尽智力:佛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坏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如是漏尽智慧力势,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十力。
论于结语中,再次说明十力无碍解脱为根本,无碍解脱为增上。佛说十力非为自赞,而是为止外道谤及度众生故说。
《大智度论》卷二十五提要
《释初品中四无所畏四无碍智》
一、释初品四中无所畏
佛为断除众生疑妄,灭诸诽谤,自说实功德四无所畏。即: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有能如实言佛不能知,我不畏是事。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有能如实言佛漏未尽,我不畏是事。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说遮涅槃道法,无有能如实言是法不能遮涅槃法,我不畏是事。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我说苦尽道能到涅槃,无有能如实言是道不能到涅槃,我不畏是事。
又十力与四无所畏虽皆名智,但有种种差异。即广说佛功德是力,略说是无畏。能有所作是力,无所疑难是无畏;智慧集故名力,散诸无明是无畏。自利益是名力,利益他是无畏;自除烦恼是名力,除他烦恼是无畏,无能沮坏是名力,不难不退是无畏。
又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种种譬喻,种种因缘,庄严语言说法,是无畏;破魔众是名力,破诸外道论议师是无畏。又举佛降伏迦叶,引导诸天鬼神及阎浮提大王来归附佛法等例,证明佛得无所畏。
又十力、四无所畏于声闻法和摩诃衍中同说为尽知遍知,但一为论议师说,一为佛自说。论中又举菩萨十力、四无所畏。菩萨十力此处不加复述。菩萨四无所畏即: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畏;善能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二、释初品四中无碍智
四无碍智分二种说法如下:
l、声闻法中的四无碍智。
①义无碍智:用名字言语所说事,各各诸法相。 ,
②法无碍智:知是义名字,如坚相名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别中无滞。
③辞无碍智:要令众生知道义及名字,当以言辞分别说,使人明白,通达无滞。
④乐说无碍智:说有道理,开演无尽,亦于诸禅定中得自在无滞。
2、摩诃衍中的菩萨四无碍智:
①义无碍智:义名诸法实相,菩萨于一切法义了了知,通达无滞。
②法无碍智:法性本无相,菩萨说法是示众生,令信知同法性,所说名字,通达无滞。
③辞无碍智:以语言说名字义,随其所应,能令得解,用是语言令众生随法义行,皆入诸法实相中。
④乐说无碍智: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是中所说皆是法,皆是实,皆是真,皆随可度者而乐说一切治法次第。
最后,论曰:“菩萨得是四无碍智,能度众生,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提要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皆尽,得一切微智慧,故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皆使证悟,故口无失。
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安隐。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迎异想,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5、无不定心: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无觉观之粗心,有不可思议智慧。
6、无不知已舍:众生沉于三受,佛于三受中悉觉悉知,念念中心数法,无不知而过。也即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后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故名。
7、欲无灭:佛具众善,功德满足,但以众生未尽,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故名。
8、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于病时,临终时,度生仍无有休息。
9、念无灭: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故名。
10、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际,不可尽,故名。
11、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名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二者无为解脱,名一切烦恼心都尽无余,故名。 、
12、解脱知见无灭:佛于诸解脱中,智慧无量无边清净,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故名。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随智慧行,即一切行,无不利益众生。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诸法,各使解脱证入。
14、——切口业随智慧行:佛苦切语,乃是微妙清净之语,为怜愍教化故,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故名。
15、一切意…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