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常想是聖道別名,舉經說:“善修無常想,能斷叁界結使。無常想所緣是叁界五受衆。
2、苦想:觀一切有爲法無常故苦。論又分別聖人有漏身只受身苦,凡夫則身心俱受苦。並斷定五受衆一切皆苦,而道能滅苦、不生著與空、無我等諸智和合,但是無常而非苦。
3、無我想:觀五受衆苦不自在故無我。
又觀我相不可得故無我。論又以皆是識相,破外人出入息等有我相的問難。後總結無常、苦、無我是爲一事,以觀門分別而有叁種。
4、食厭想:觀食本末因緣不淨,食入口資養四大,繼之能生我,我所心等煩惱罪業。又觀此食農夫和汗而成,入口便成糞尿不淨。如此弊食,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啖燒鐵丸,或作豬狗,常啖糞除,以還宿債。如是則生惡厭想,因食厭則五欲皆除。
5、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觀世間兩種罪惡事:一者衆生,本身受八苦交煎,又心懷叁毒煩惱。二者土地,身所去處,衆苦隨之,無處得免,故無樂土。
余下死想、不淨想如上死念、身念處中說。斷想、離想、盡想皆是除結使,緣涅槃相,皆一切地中攝。
二、《釋初品中十一智》
1、法智:欲界系法中、系因中、系法滅、中無漏智,爲斷欲界系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
2、比智:于色無色界系法中,系因中、系滅中無漏智。
3、他心智:知欲界、色界系見在他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
4、世智:諸有漏智慧,緣一切法。
5、苦智:五受衆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智。
6、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得無漏智。
、滅智:滅止、妙、出,觀時得無漏智。
8、道智:道、正、行、達,觀時得無漏智。
9、盡智: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10、無生智:我見苦已,不複更見;斷集已,不複更斷;盡證已,不複更證;修道已,不複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11、如實智: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證知,無挂礙。
接著,龍樹分別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別異、各各觀法。說明實智無分別,唯佛具有,十智入如實智中,唯一實智。
又論中敘述叁叁昧和叁根:。
一、叁叁昧:
1、有覺有觀叁昧:欲界未到地至初禅間與覺觀相應。
2、無覺有觀叁昧:禅中間但觀相應。
3、無覺無觀叁昧:從第二禅乃至有頂地非覺觀相應。
“因覺觀能撓亂叁昧,故特說此叁種覺觀叁昧,不說其它。
二、叁根:
1、未知欲知根:即無漏九根和合。九根即信等五根、喜、樂、舍、意。菩薩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由是能信諸法實相如虛空。而五根所依的意根必與受俱、若喜、若樂、若舍。如是信行、法行人,依是四根入菩薩位,乃至未得無生忍果,于見道中,名未知欲知根。
2、知根:信解見得人,于此中知諸法實相了了,從是得無生法忍果,乃至坐道場,得金剛叁昧,于此思惟道中,九根轉名知根。
3、知已根:斷一切煩惱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滿故,于此無學道中,九根名知已根。
論中還強調是叁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諸有爲法中主故,得自在,能勝諸根。
《大智度論》卷二十四提要
《釋初品中十力》
菩薩欲得十力,學般若波羅蜜當修念佛叁昧,非但念佛身,更要念佛二十種功德法身。佛于無量力中,十力就足以度衆生,十力內容如下:
1、是處不是處力:佛悉知一切諸法因禅 蓮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分別籌量衆生可度者爲說法,不可度者爲作因緣。
2、業報智力:一切衆生叁世叁種諸業相,受不受報,及諸煩惱,輕重深淺粗細,佛悉遍知。
3、禅定解脫叁昧淨垢分別智力:一切衆生諸禅定解脫叁昧有漏、無漏、有學、無學、淨、垢等,佛以其甚深智慧盡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叁力。
4、知衆生上下根智力:衆生有利根、中根、鈍根。利智名爲上,鈍智名爲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別一切衆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鈍根。如是知已,或爲略說得度,或爲廣說得度,或爲略廣說得度。或以軟語教,或以苦語教,或以軟苦語教。
5、知衆生種種欲智力:欲名信喜好樂。衆生各有所好,或善或惡,種種別異,佛悉偏知。
6、性智力:性名積習相從性生。佛知是衆生種種性相,所謂隨所趣向,如是欲,如是業,如是行,如是煩惱等,佛用是種種性智力,知是衆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後世可度。
7、一切至處道智力:業即是道,因以業因緣,能遍行五道。有業能斷,業能有所至,所謂叁聖道分及無漏思。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處道。
8、宿命智力:宿命有叁種:有通、有明、有力。凡夫但有通,聲聞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因爲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經,不知業因緣相續;故凡夫人但有通無有明。聲聞人知集谛故,了了知業因緣相續生,故聲聞人亦有通亦有明。佛用是明,知已身及衆生,無量無邊世界中,宿命因緣所更,種種悉偏知,是爲力。
9、生死智力:佛用是天眼,見衆生生死處,雖入余叁昧,天眼不滅,是智慧遍知一切衆生生死所趣。
10、漏盡智力:佛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壞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如是漏盡智慧力勢,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十力。
論于結語中,再次說明十力無礙解脫爲根本,無礙解脫爲增上。佛說十力非爲自贊,而是爲止外道謗及度衆生故說。
《大智度論》卷二十五提要
《釋初品中四無所畏四無礙智》
一、釋初品四中無所畏
佛爲斷除衆生疑妄,滅諸誹謗,自說實功德四無所畏。即:1、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爲一切正智之人,無有能如實言佛不能知,我不畏是事。2、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斷盡一切煩惱,無有能如實言佛漏未盡,我不畏是事。3、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說遮涅槃道法,無有能如實言是法不能遮涅槃法,我不畏是事。4、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作獅子吼:我說苦盡道能到涅槃,無有能如實言是道不能到涅槃,我不畏是事。
又十力與四無所畏雖皆名智,但有種種差異。即廣說佛功德是力,略說是無畏。能有所作是力,無所疑難是無畏;智慧集故名力,散諸無明是無畏。自利益是名力,利益他是無畏;自除煩惱是名力,除他煩惱是無畏,無能沮壞是名力,不難不退是無畏。
又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莊嚴語言說法,是無畏;破魔衆是名力,破諸外道論議師是無畏。又舉佛降伏迦葉,引導諸天鬼神及閻浮提大王來歸附佛法等例,證明佛得無所畏。
又十力、四無所畏于聲聞法和摩诃衍中同說爲盡知遍知,但一爲論議師說,一爲佛自說。論中又舉菩薩十力、四無所畏。菩薩十力此處不加複述。菩薩四無所畏即:總持不忘說法無畏;盡知法藥及知衆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善能問答說法無畏;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二、釋初品四中無礙智
四無礙智分二種說法如下:
l、聲聞法中的四無礙智。
①義無礙智:用名字言語所說事,各各諸法相。 ,
②法無礙智:知是義名字,如堅相名爲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別中無滯。
③辭無礙智:要令衆生知道義及名字,當以言辭分別說,使人明白,通達無滯。
④樂說無礙智:說有道理,開演無盡,亦于諸禅定中得自在無滯。
2、摩诃衍中的菩薩四無礙智:
①義無礙智:義名諸法實相,菩薩于一切法義了了知,通達無滯。
②法無礙智:法性本無相,菩薩說法是示衆生,令信知同法性,所說名字,通達無滯。
③辭無礙智:以語言說名字義,隨其所應,能令得解,用是語言令衆生隨法義行,皆入諸法實相中。
④樂說無礙智:菩薩于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于是中所說皆是法,皆是實,皆是真,皆隨可度者而樂說一切治法次第。
最後,論曰:“菩薩得是四無礙智,能度衆生,令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智度論》卷二十六提要
《釋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皆盡,得一切微智慧,故身無失。
2、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之機宜,皆使證悟,故口無失。
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禅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安隱。
4、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迎異想,于一切衆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5、無不定心: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佛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勝定,無覺觀之粗心,有不可思議智慧。
6、無不知已舍:衆生沈于叁受,佛于叁受中悉覺悉知,念念中心數法,無不知而過。也即佛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故名。
7、欲無滅:佛具衆善,功德滿足,但以衆生未盡,常欲度諸衆生,心無厭足,故名。
8、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衆生,于病時,臨終時,度生仍無有休息。
9、念無滅:佛于叁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故名。
10、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邊際,不可盡,故名。
11、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爲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二者無爲解脫,名一切煩惱心都盡無余,故名。 、
12、解脫知見無滅:佛于諸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故名。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隨智慧行,即一切行,無不利益衆生。佛現諸勝相調伏衆生,稱于智而演說諸法,各使解脫證入。
14、——切口業隨智慧行:佛苦切語,乃是微妙清淨之語,爲憐愍教化故,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衆生,故名。
15、一切意…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