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为善,无所作是名实智慧。五、正命:以无漏智慧除舍五种邪命,六、正精进: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七、正念:常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等,八正定: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直至涅槃。
《大智度论》卷二十提要
《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本卷主要论述三昧为何又名三解脱门以及菩萨如何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
一、此中佛说三昧为何又名三解脱门
行是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故名解脱门,无馀涅槃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馀涅槃为作门。此三法虽非涅槃,涅槃因故,名为涅槃。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是空、无相、无作是定性,是定相应心心数法,随行身业、口业,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皆名为三味。
l、空门:观诸法无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门。
2、无相门:观男相、女相,一异相等皆不可得,因男女等相乃四大假合,我所空故名为无相门。
3、无作门:无作者即知无相都无作,是名无作门。
二、菩萨为何于空法中能起四禅定
因为菩萨知诸五欲及五盖从因缘生无自性,空无所有,舍之甚易。众生颠倒因缘故,著此少弊乐,而离禅中深妙乐。所以菩萨为众生起大悲心修行禅定,系心缘中,离五欲,除五盖,入大喜初禅:灭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微妙喜,入第二禅;以深喜散定故,离一切喜得偏满乐,入第三禅;离一果切苦乐,除一切忧喜及出入息,以清净微妙舍而自庄严,入第四禅。菩萨于一一禅中,行大慈观空,于禅无所依心;以五欲粗诳颠倒故,以细微妙虚妄法治,比如有毒,能治诸毒。
三、菩萨行四无量心能令众生离苦得乐
四无量心者即慈、悲、喜、舍。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痈觉故;修喜心为除众生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菩萨行是慈心,欲命众生离苦得乐,从此慈心因缘,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报时或作转轮圣王,多所饶益。菩萨或出家行禅,引导众生,教命行禅,得生清净界,受无量心乐,若作佛时,共无量阿僧滥众生,入无馀涅槃;比于空心愿益,是为大利;乃至舍利余法,多所饶益。
四、如何能得四五色定
四无色定者即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四无色有三种: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有垢者,无色中摄,三十一结及此结使中起心相应行。生得者,行是无色定,业报因缘故,生无色界得不隐没无证四众。行得者,观是色粗恶,重苦、老病、杀害等种种苦恼因缘,但作是念,我苦除却离诸法,得利为深,我先舍财物,妻子出家,得清净持戒心安稳,不怖不畏。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得初禅,离觉观内清净故,得第二禅中大喜乐,离喜在第三禅地,于诸乐中最第二;舍得乐,得念舍清净第四禅。今舍是四禅,应更得妙定。以是故,过是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异相。如是观离色界中染,得无边虚空。得三无色因缘方便,如禅波罗蜜品中说,是四无色,一常有漏,三当分别,虚空处,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虚空处摄有漏四众;无漏者,虚空处摄无漏四众,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一切皆有为。善有漏虚空处是有报。无记及无漏虚空处是无报,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非有想非无想处。善非有想非无想处有报,无记非有想非无想处是无报。善四无色是可修,无记四无色定非可修。隐没者是有垢,不隐没者是无垢。
《大智度论》卷二十一提要
《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释初品中九想义》
《释初品中八念》
一、《释初品中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1、《释初品中八背舍》
背是净洁五欲,离却著心故名背舍。①内有色,外亦观色;②内无色,外观色;③随是八色,系心净观,各有清净光,遍身得受喜乐,名第三净背舍身作证;④背舍至第⑤背舍是依四无色定而起观,而得四无色背舍,⑥灭受想背舍:即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
2、《释初品中八背处》
胜是不净中净颠倒等诸烦恼贼故,是名胜处。①内有色相观外色少胜处。②内未能坏色身,外观色多胜处。③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胜处。④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胜处。第⑤胜处至第⑥胜处皆摄心深入定中,坏内身,观外净,但观少色能胜,不能遍一切缘,即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3、《释初品中十一切处》
此以遍满缘故、名一切处,即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法,使其各各周遍于一切处。
4、《释初品中九次第定》
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二、《释初品中九想义》
即于人之尸相上起九种观想:1、胀想,死尸膨胀。2、坏想,死尸破裂。3、血涂想,裂坏已,而血肉涂地。4、脓烂想,死尸脓烂腐败。5、青想,或被打死,或死后风吹日曝变色。6、啖想,鸟兽来啖死尸。7、散想,啖后又经日曝,筋断骨离,各各异处。8、骨想,血肉既尽,只有白骨狼籍。9、烧想,或观尸火烧,顷刻化为灰尽。睹是九想,断诸烦恼,于灭淫欲最胜;为灭淫欲故,说是九想。
又无常等虽也是对治淫欲等三毒,但九想为因,十想为果,是故先九想.后十想。其次,九想为外门,十想为内门。是故经言: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门;二者,安那般那门。1、是九想,除人七种染著,亦可息灭贪嗔痴等种种欲火。虽是不净观,依是能成大事。2、是九想.开涅槃城门,入是涅槃。离一切忧恼诸苦,灭五众因缘生故,受涅槃常乐。所以菩萨应时行此九想观。
三、《释初品中八念》
佛为除众生恐怖因缘,所以于九想后次第说八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现在先说念佛。
1、念佛具有多陀阿伽度乃至婆伽婆十种名号殊胜。
2、念一切功德尽在于佛。
3、念佛五众具足。五众即:①戒众:佛从初发心修戒起,与怜愍心俱,不恼从生,世世持戒,不向二乘道,故成佛后,戒得具足。②禅定众:大智慧具足故,及佛神通变化力量无边,故知禅定具足。论举佛入日出三昧,化无量众生等例证明佛禅定众具足。③慧众:佛从初发心于阿僧祇劫中无法不行,世世集诸功德,一心精专,善修大悲智慧,得无碍解脱,故慧众具足。④解脱众:佛得无碍解脱,成就八解脱和合,名为解脱众具足。⑤解脱知见众:有二种,一者,佛具尽智解脱知见众和无生解脱知见众。二者,佛于各人的解脱中,能了了知见,是名解脱知见具足。如是等种种佛功德殊胜,故应念佛。
《大智度论》卷二十二提要
《释初品中八念》之余
一、念法
1、先总赞佛法殊胜:佛法巧出,不令二谛相违及令法二边不著。能得今世果,除身心热恼,随修随得,能到涅槃善处,能得法印,通达无碍。法印即三法印,即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论中又说明观无常印即是观空无相因缘,无常印与摩诃衍无相其实是一。
2、教行者分别念:先念佛所演说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聚,皆美妙真实,有大饶益。次念佛所说法义,即信、舍、闻、定、慧等为道,诸善法及三法印。
二、念僧
僧即声闻、辟支佛、菩萨。佛自赞这些弟子说:“一切功德根本住处,是圣僧五众具足。”五众即念佛中五众。僧是世间无上福田,故四双八辈应受供养,恭敬礼事。论中特举二十亿比丘本生以少物供养僧而得后世大福报。及举不听沙弥受请例,沙弥教育檀越,不应见形不见德,能勤修慧行,离一切法的,即是长老,不能看其是否发白面皱。说明佛与僧皆是宝,不应分别,功德相同。
三、念戒
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分有漏、无漏二种:
1、有漏戒又分二种:①律仪戒:能令诸恶不得自在。②定共戒:即禅定戒,能遮诸烦恼。
2、无漏戒:能拔诸恶烦恼根本。
此二种戒皆清净,不缺、不破、不穿、不杂,自在、不著,为智者所赞之戒。能持是戒得心不悔乃至得解脱涅槃。故应念戒。论又论圣所赞戒中无漏戒是不破不坏,依此能得实智慧。在八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也属无漏戒。并分析其在八圣道中也为智者所赞。
四、念舍
有二种舍,施舍和舍烦恼:
l、施舍又分析财施和法施二种:①财施,是一切善法根本,如佛说:“是布施是助道因缘。”又财为恶心因缘,故应舍。②法施,佛说财、法二施中,法施为第一,果报无量。法施应观众生心性,烦恼多少,智慧利钝,随所利益而为说法。以此法施因缘,一切佛弟子等能得道。
2、舍诸烦恼,念诸烦恼罪恶,舍之为快。断三结乃至九十八使。能舍此二者,即名念舍。
五、念天
佛为众生故而说念天,分二种说法:1、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当念诸天皆五善法福德因缘而生,我亦有是福德,但我以诸天福无常不受。
2、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佛为心著人间五欲,不任涅槃者,说若能断淫欲者,则生上二界天,若不能断则生六欲天中。并列举四种天。告诫行者当念生天和净生天二种。
六、念出入息
论无释。
七、念死
行者当念是一切五众身,念念生灭。从生已来,常与死俱,出息虽存,入息难保。是故我今不应于无常危脆命中而希望长生不老。
论最后总结说明八念次第。又分别声闻八念只为自身,菩萨八念是为一切众生。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提要
《释初品中十想》《释初品中十一智》
一、《释初品中十想》
1、无常想: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智慧相应相,名无常想。论又分析无常故空,空故无常亦无,但为破著常相众生才于诸法空上说无常想。又说…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