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至成佛,是为心精进。
3、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足种,福布施、持戒、忍辱因缘以施众生是为身精进。
后来得五种神通,能自变作美味佳肴,如是等名为心精进。
4、生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身精进,法性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心精进。
5、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求一切禅定、智慧时,心不懈绻,是为心精进。
6、菩萨为诸众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是种种因缘相、是名菩萨身精进,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田夫,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
三、菩萨为何常行精进心无厌足
1、菩萨精进,志愿宏广,誓度一切,众生无尽,是故精进亦不可尽。
2、菩萨不住法住波罗蜜牛,终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常行精进,心无厌
《大智度论》卷十七提要
本卷主要内容有:菩萨誓愿度一切众生为何却又远在静处求得禅定、如何能得禅波罗蜜、如何入四禅以菩萨能行禅波罗蜜而余人不能。
一、菩萨誓愿度一切众生,为何又远在静处,求得禅定
1、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于静处求定乃是为了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众生。
2、如果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岂能得成?
3、禅定难得,行者当一心专求不度乃能得之,所以要远在静处,专心一致方可求得禅定。
二、离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禅波罗蜜
1、离五欲:五欲名为妙色、声、香、味、触。如果想得禅定,皆应弃之,因为色能烧害人身,就象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但烧身烂口,急应舍之。声能乱耳,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故应弃之。香能使人贪著,心态放逸,应远离之。味能使人起念心,当受众苦,如烊铜灌口,啖烧铁丸,应当远离。触能感心,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因此皆应远离。
2、除五盖:①贪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贪欲,无由近道,故应除之。②瞋恚是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之因,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故应除之。③睡眠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应除之。④掉悔能破出家心,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人心,坚不可拔,应除之。⑤疑能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故应除之。
3、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五禅。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巧慧名观察、等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
三、如何得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如上所说,持戒清净,闲居独外,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然后灭觉观,内清净,系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即入二禅,而后离此喜乐,行舍念智,受身乐,是乐圣人,能得能舍,一心在乐,即入第三禅;以第三禅乐动故,求不动处,以断苦乐,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入清净便入第四禅中。
四、为何菩萨行禅名为波罗蜜而余人不能
1、菩萨于禅中不受味不求报,不随报生,为调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还生欲界,度脱一切众生,是时禅名为波罗蜜,而余人舍欲乐求禅定是为自求自利故不名波罗蜜。 ”
2、菩萨尽行诸禅,粗细、大小、深浅、内缘、外缘一切尽行,以是故,菩萨心中名禅波罗蜜,余人但名禅。
3、菩萨行禅波罗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而余人不能。以是故菩萨于一切法中,别相观得离诸欲,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罗蜜。
4、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
5、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而余人于乱求定。
6、菩萨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枝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
7、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罗蜜。
8、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不增,不起于定,勤行精进,以求佛道,是名禅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十八提要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本卷主要内容有:菩萨如何行般若波罗蜜、为何独称般若波罗为摩诃、何谓入三种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菩萨智慧为何称般若波罗蜜。
一、菩萨于一切不住故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即观一切法非常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二、为何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
此言摩诃为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间,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名为大。
又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其余五波罗蜜却不能,如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但能与世间果报,是故不得名大。
三、智者人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
1、蜫勒门;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云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次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鲲勒门,论义则果 利无穷,其中有随相门(比如一人犯事,举家受罪),对论门(如佛说常、乐、我、净四颠倒,此中虽不说四念处,当知已有念处义)。
2、阿毗昙门:从世间第一法,种种声闻所行法,乃至无余涅槃,一一分别相义,是名阿毗昙门。
3、空门:①生空;即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彼此计,故说五蕴无我,四大假和而已,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②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撤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艉勒门则堕有中。
四、为何菩萨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
l、菩萨观一切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
2、菩萨观种种无量相法,生、灭、增、减、得、失、垢、净悉能知之。
3、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取要言之,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4、菩萨行五波罗蜜,然后得般若波罗蜜。
5、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十九提要
《释初品中三十七道品》
本卷主要论述以何因缘于菩萨道中说三十七道品以及三十七道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何以故于菩萨中说三十七道品
1、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
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2、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道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永得其道。
3、在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而三十七道品中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4、众生心种种不同,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对治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说三十七品诸道法,疗众生一切病。
二、释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①观身不净;观四大假合肉体凡身,有种种不净,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②观受是苦,一切世间乐受皆颠倒生,无有实者,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③观心无常,心有三相,生、住、灭。故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如《金钢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④观法无我,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妄见中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2、四正勤:有二种:一者性正勤;二者果 利共正勤,性正勤者,为道故四种精进遮二种不善法,集二种善法。四念处观时,若有懈怠,正盖等烦恼覆心,离五种信善根时,不善法若已生为断故,未生不令生故,勤清进。精进法于四念处多故得名正勤。
3、四如意足: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比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4、五根五力;五根者,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一心不念不散是名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如上根中说,是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必随正定;若无是法,必堕邪定。
5、七觉分;菩萨于一切法;不忆不念是名念觉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不可得是名择法觉分。不入三界破坏诸界相,是名精进觉分。于一切作法不生乐著,忧喜相坏故,是名喜觉分。于一切法中,除心缘不可得故,是名除觉分。知一切法常定相,名舍觉分。
6、八圣道分;一、正见:谓大智慧,修一切善法破外道邪见。二、正思惟: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三、正语: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命,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四、正业:以无漏智慧观一切业空.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