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盖,能除五盖是名为禅。
6、布施生智慧:布施时知此布施必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除邪见无明,故布施能生智慧。
《大智度论》卷十三提要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
《释初品中戒相义》
一、《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
经曰:“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尸罗”可意译为戒,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为戒。戒是一切善法之住处也是一切恶法之灭处。持戒之人能得种种利益,若下持戒便能生人中;中持戒可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能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反之,破戒之人,不仅失去这一切,而且还常堕三恶道中,受苦万端。犹如贫人破瓶失物。如是等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所以劝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二、《释初品中戒相义》
戒即是止非防过,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等是为戒相。此中重点论述五戒的内容乃毁犯的过失。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在家居土如何持戒和出家受戒远胜于在家持戒。主要内容如下:
1、五戒之意义:①杀生,凡是用种种手段来谋取众生性命者皆为杀生。佛说在十不善道中杀最在初。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一切众生都以珍惜自己的生命为第一重要,所以杀生能遭短命报。②偷盗,不与而取者名之为盗。偷盗亦能害人性命,因为生命有两种:一种内(指身体),二者外(指滋养身体的财物、粮食等),所以偷盗就是谋人外命,将来遭贫穷报。③邪淫,凡是非世间法或国法认可下的正当夫妻关系外而发生的男女关系,皆称之为邪淫,邪淫是众生堕入三恶道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④妄语,凡是用花言巧语欺骗他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皆为妄语。妄语之人自欺欺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故永远得不到善法。⑤饮酒,洒能乱性,饮酒之人,常会失去理智而心态放逸,损已损人,故佛说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应谨当戒之。
2、在家居士持戒:①受一日戒,即于——日一夜二十四个小时中,长跪合掌对佛像前诚心忏悔,然后受行八戒使身、口、意三业在此一日中得大清净。②持六斋日,一切诸鬼神在每月八日·、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这六日中恼害于人,如果要此六斋日持斋受戒,以此善缘,恶鬼远去,住处安稳,福增无量。
3、出家受戒胜于在家持戒:因为出家受戒,专于一心.日常持戒,而在家忙于杂务,常持戒较难,另外山家受戒后虽偶尔有破戒,但有受戒因缘乃常持戒之功德,所以果报完毕,仍能得道。而在家无受戒因缘,犯后死入地狱,永无出期。
《大智度论》卷十四提要
《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之余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
一、《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之余
主要讲菩萨是怎样具足满尸罗波罗蜜和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以及菩萨持戒于罪不罪不可得,其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1、菩萨能具足满尸罗波罗蜜主要有四:①菩萨持戒宁自失身而不毁小戒,如释迦文佛无量劫前曾为大力毒龙,但修持戒忍辱行,当被猎人剥皮和虫咬其肉时而心刁;起痈,于是立即生往第二忉利天,最后终成佛道。②菩萨持戒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求今世、后世之乐,不为多闻称誉法故,也不自为早求涅槃,但为众生早日出离苦海,到达彼岸。③菩萨持戒心乐清净,以戒熏心,令心乐善。④菩萨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道。
2、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①持戒生戒,因为持五戒而能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所以持戒能生戒。②持戒生布施,布施有三种,即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持戒之人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为财施;与—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为其说法是为法施;不恼害众生是为无畏施。⑧持戒生忍辱,因为持戒是为了治心,止非防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心起憎恶或身处逆境时就会忍辱下来。④持戒生精进,因为持戒之人,勤习无上法,以度一切众生,大心不懈,所以能生精进心。⑤持戒生禅定,如《楞严经》云:“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因此持戒能防止身口恶业,清净身心,故易生定。⑥持戒生智慧,因为持戒之人知此戒相从众罪而生,以此悟心,不生执著,所以能生智慧。
3、菩萨持戒于罪不罪不可得:此中所说罪不罪不可得并不是邪见粗心所说的不可得,而是深入诸法实相,行空之昧,用慧眼来观察罪不罪皆不可得。因为众生乃四大之假合本来不可得,众生即不可得,杀罪等亦不可得,如是乃至戒亦不可得。
二、《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
经曰:“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羼提即是忍辱。忍辱有生忍和法忍两种,菩萨行生忍能得无量福德,行法忍能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便得如所愿,此中先介绍生忍,生忍即是菩萨于二种众生(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痈骂打害中,心如如不动,难忍能忍,即不于恭敬供养的众生中而生起喜爱心,也不为恼害自己的众生而起恨心。接着叙述菩萨于生忍中如何具足满的,主要内容如下:
1、菩萨于三种供养(一者先世因缘福德故;二者今世修戒、定、慧故为人敬养;三者虚妄欺惑,内无实德,外如清白,以诳时人而得供养人中,心不爱著,亦不自高。
2、若有女人欲来娱乐,诳惑菩萨,菩萨自能伏心,忍不顷动。
3、菩萨于恼乱中能行忍辱,如羼提仙人被截割身体时,便修忍行慈而如如不动。
4、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便作是思惟:一切众生曾作我父母、兄弟,且众生皆有佛性,如是推之,不应恶心而怀痈害。
5、菩萨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今有众生为痈害恨结使病,所以应当以忍辱对治。
《大智度论》卷十五提要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
一、《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
接上卷的生忍讲完后这里便开始讲法忍。前面已经说过,忍一切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痈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那么如果又能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痈恼、淫欲法等是为法忍。法忍于内六情不著,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因为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那么,菩萨又是怎样来具足此法忍的呢
内容分别如下:
1、菩萨于心法、非心法中能忍不动。心法有二种:一者痈恚、忧愁等;二者淫欲、侨慢等。非心法有内外之分,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如是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具满法忍。
2、菩萨于一切法中知一相无二、一切法各皆有一,一复有一名为二,乃至千万皆是一而假名为千万,如是等无量一门,破异相,不著一是名法忍具足满,
3、菩萨观一切法为二,如内外相、空、不空、常、非常等如是等无量二门,破一不著二是名具足满法忍。
4、菩萨观一切法为三,如上、中、下;善、不善,无记等无量三门,破一不著异是为法忍具足。
5、菩萨能信无漏圣法乃三种法却,是名法忍具足。
6、菩萨于十四难中不滞不碍,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具足法忍。
7、菩萨欲求一切智,了了分别知诸法果实相,是中能忍,是名具足法忍。
8、菩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亦无所忧,能得自利利他,是名具足法忍。
二、《释初品中吡梨耶波罗蜜》
毗梨耶可意译为精进,如经曰:“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这里主要论述精进乃一切善法之本,理应排在最初,而为何却排在第四呢
最后又阐明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其内容分别如下:
1、精进波罗蜜排在第四之因缘主要有三点:①在布施、持戒、忍辱前三种中,皆不须精进而能行持。②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皆是大福德之根本,如果再继续更加精进,便能得妙胜禅定、智慧。⑧禅定门必大精进力,因为欲界乱心而不能得见诸法实相,所以必须身心精勤,紧持不懈,才可得大定力。
2、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主要有四点:①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而得到,如果人欲度自身,必当常勤精进,何况菩萨发大誓愿,欲度一切众生,所以更加精进不懈。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中生。⑧菩萨知一切诸法皆空,一无所有,为了怜愍众生而不让涅槃,故以精进波罗蜜力集诸善法,救度众生。④菩萨一人独无等侣,只有以精进福德力故,方能破魔军及一切结使贼,最终得成佛道。
《大智度论》卷十六提要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之余
本卷继续论述精进波罗蜜,主要内容有:菩萨是怎样具足满精进波罗蜜的、身精进与心精进之区别以乃菩萨为何常行精进而心无厌足。
一、菩萨是怎样具足满精进波罗蜜的
1、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2、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3、菩萨精进,不为财利、富贵也不为生天、自求涅槃,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4、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5、菩萨得神通力,以天眼见三界、五道众生,以失乐为苦,菩萨见此,如是思惟:此苦业因缘,皆是无明诸烦恼所作,我当精进勤修六度,集诸功德,除众生五道中苦,兴发大哀增益精进,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6、菩萨精进,世世勤修,必不懈怠;如是等因缘能生种种善法,菩萨生身、法性身能具足功德,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二、身、心精进之区别
1、行布施、持戒等外事勤修是为身精《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进,修忍辱、禅定、智慧等内自专精是为心精进。
2、菩萨初发心,乃至得无生忍,从是中间名身精进;生身未舍故,得天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