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说言:今所见者,是佛真身。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干世界中人,见佛常身,远近无碍。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轮时,皆以此身,如是思维,此真是佛身。
二、《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
此中主要论证十方诸佛菩萨的真实不谬。
1、释迦牟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超 敏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就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餘佛。
2、《多持经》言,一时一世界无二佛,非无十方佛。
3、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杂阿含经》中说: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皆有老、病、死三种身苦,淫、瞋、痴三种心苦,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以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是佛出因缘,故有十方诸佛。
4、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
5、《长阿含》中有经言:鬼神王以偈赞佛,偈中有十方佛;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皈命释迦牟尼佛。若无十方现在佛,应当只皈命释迦牟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6、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
7、十方佛之所以不来,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8、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大智度论》卷十提要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之餘》
本卷继续叙述上卷十方诸菩萨来的内
一、宝积如来答普明问
多宝世界的普明菩萨请问宝积佛:“以何因缘有大光明照於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宝积佛答言:“此乃婆婆世界的释迦如来欲说般若波罗蜜的神力所致”。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答普明所问,这是由於:1、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但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上说法断疑。2、佛实不动,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缘故,身遍出声,应物如响。要知如来出世,乃为断除众生疑惑,故为说法,譬如日出乃为除暗,佛亦如是,故答普明所问无咎。
二、普明请见释迦如来
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而宝积佛国的普明菩萨却欲觐谒释迦如来,此乃由於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於世间法皆以厌患,於上三事心无厌足。如佛问手居士“几事无厌生净居天,”答应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净居诸天亦常从之听法、问法。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
以是故,普明菩萨宋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於诸三昧而得自在。
三、宝積同意普明前来
普明菩萨白宝积如来:“欲往谒见释迦牟尼及诸菩萨。”宝积如来答言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这是因为,佛於弟子爱断故,於弟子中心不著故。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与言欲往随意。又此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骄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再者,多宝世界离婆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四、释迦如来散华供养十方诸佛
普明菩萨持千叶金色莲华供养释迦如来,世尊以此宝华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此乃缘於:
1、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供养有上、中、下:下於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诸佛供养,是中供养。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
2、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
3、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又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以佛自供养佛故。再者,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今施东方诸佛,是为施者、受者二俱清净,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
《大智度论》卷十一提要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
《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
《释初品中檀相义》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一、《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
主要讲佛为何将般若波罗蜜这种菩萨摩阿萨法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余人
根据论中内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舍利弗于佛一切弟子中智慧最为第一。因为其父母都是大智慧之人,是婆罗门著名的辩论家,由于遗传因素,舍利弗出世后亦聪明过人。
2、舍利弗智慧多闻,八岁时便能十八部经。并解释一切经书义理,曾在二次盛大的辩论会上一鸣惊人,为国王所惊叹。
3、舍利弗世世本愿于释迦牟尼佛所作智慧第一的弟子。
接着又论述舍利弗问佛,菩萨为什么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密。答曰,般若波罗蜜乃无上智慧之甚深、微妙、无相之法,菩萨最初发心,普度一切众生,应以一切智慧门入一切种观一切法而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当学习行般若波罗蜜。
二、《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
经曰:“佛告舍利弗:“菩萨摩河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此中是说菩萨为了普度一切众生而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观诸渚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故在行布施时作无相观,不见施者、受者及所施物。
三、《释初品中赞檀波罗蜜义》
主要赞说队布施中获得种种利益。因为布施不仅是。人生之大宝藏,可对治贪心,获大安乐、天人所爱、世人敬仰;而且还是趣涅槃道之资粮,因为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四、《释初品中檀相义》
分别论述净施与不净施;世间施与出世间施;声闻施与佛菩萨施以及内施与外施,主要内容如下:
1、净施与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而布施,不求今世后世报,是趣涅槃道资粮。
而净施是为了求得某种利益而行施。
2、世间施与出世间施:凡夫布施或圣人的有漏布施皆称为世间布施。心无贪痈痴,实知法相,心不颠倒是为出世间布施。
3、声闻施与佛菩萨施:只求自身了脱生老病死等而行布施是为声闻施。为了一“切众生和了知诸法实相而布施是为佛菩萨施。
4、内施与外施:不惜身命布施给众生名为内施。将——切身外之物,如钱财、饮食等施于所需者是名外施。
五、《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
主要论述法施为何在一切施中最为第一。法施即是常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有所利益是为法施。从法施中能生出财施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佛。而且从法施中能分别了知一切诸法,故一切施中法施为最。
《大智度论》卷十二提要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
本卷继续论述初品中檀波罗蜜之法施,主要内容有:菩萨为何能具足满檀波罗蜜而余人不能和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
一、菩萨为何能具足满檀波罗蜜而余人不能
l、菩萨布施时,深知布施不生不灭,无漏无为,如涅槃相。只为一切众生布施而不著于相,所以能具足满,而阿罗汉却不然,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曾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有人向他乞眼,舍利弗便将眼施于此人,但此人得眼后又将眼弃于地,舍利弗于是生起悔心,故回向小乘而不能到布施彼岸。
2、菩萨能于一切中布施,如内外大小、多少粗细、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种种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于一切众生以平等心布施,而且施不求报,故能具足满。
3、菩萨得一切诸法实相智慧,庄严佛土,教化众生,供养诸佛,得大神通,能分一身作无数身,十六道中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种种法施于众生,令其受益。
4、菩萨能于二种身(结业身和法身)中布施圆满。结业身行檀波罗蜜满即是以身体乃至妻子布施,观察这些皆是从缘而生,实不可得,一切清净,如涅槃相,乃至得无生法忍。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即是菩萨末后肉身得无生法忍,舍肉身得法身,于十方六道中,变身应适以化众生,种种内外所有尽以布施。
5、菩萨能于物施、供养恭敬施、法施三种施满,是名檀波罗蜜满。
6、菩萨了知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是空,故于布施中作三轮体空观,即是于财物、施人、受人三者皆不可得。因为凡夫所见施人、受人事财物皆为颠倒妄见,他们只为世间受乐而施,福报享尽后仍受轮回。所以佛欲合菩萨行实道,得实果报,实道就是佛道。所以佛为破妄见故言三事不可得,实无所破,因为诸法本来是空,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不可得故,名为檀波罗蜜具足满。
二、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
1、布施生布施:由于种下了布施的种子,累劫熏习,由下布施生中布施,由中布施生上布施,所以说从布施中能生布施。
2、布施生持戒:因为从布施中可以引发人们起慈悲心、善心,将来也必得大福报,所以不会生起杀、盗、淫等犯戒之心,
3、布施生忍辱:行布施时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于一切中难舍能舍,故也能忍受一切受者的痈恼。
4、布施生精进:因为在行布施时为了满足一切众生的财、法二需,所以自己亦精进修行,求得财法以满众生愿。
5、布施生禅定:从布施中能对治悭贪,除去悭贪心后而行一心,于是又渐除…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