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
(2)陀罗尼的种类:此中大致可分三类。
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
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
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
2、释三三昧: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1)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2)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是名无作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无相三昧。
(3)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中名无相三昧。
3、众生等忍和法等忍:
(1)一切众生中,不著诸相,一等无异,等心、等念、等爱、等利,如是观,是名众生等。若人是中心等无碍,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得等忍菩萨,於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是名众生等忍。
(2)善法、不善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如是诸法入不二法门,入实法相门,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诸法实相时,心忍直入,无诤无碍,是名法等忍。
《大智度论》卷六提要
《释初品中十喻》
本卷内容:主要叙述十喻,以此解了空法。菩萨愍念众生,说诸法空,以十事喻之。十喻者: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向、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女口化。是十喻为解空法。
一、如幻
如幻者,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对,不相错乱。如《德女经》所说:“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於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受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很次,是幻譬喻示从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几,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二、如焰
如焰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憶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
三、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形现於水,实法相目,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四、如虚空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廓等,种种杂物心著。又者,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翳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眩恚等翳故,人谓为不净。很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虚空无住处,虚空无相。虚空但有名而无实。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五、如响
如响者,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以是故说菩萨知诸法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
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实有,是名犍闼婆城。无智人亦如是,空众、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
是时颠倒原页息,犍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以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重心想为心。以是故,说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
如梦者,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很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八、如影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空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九、如镜中像
如镜中像者,诸法经因缘生,无自性,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十、如化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种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切诸法,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以上十喻,是以易解空喻难解空。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以上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以是故,是心不著处。故以此喻諸法
《大智度论》卷七提要
《释初品中佛世界願》
《释初品中三昧》
《释初品中放光》
一、《释初品中佛世界愿》
此中《经》言:诸菩萨顾受无量诸佛世界,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能请无量诸佛,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游戏出生百千三昧。诸菩萨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成就,皆是补处绍尊位者。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颐。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己,自发颐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顾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顾皆得之;以是故,名颐受无量诸佛世界。
二、《释初品中三昧》
此中主要解释三昧王三昧。云何名三昧王三昧
是三昧於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第一,王中转轮圣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於诸三昧中最第一。三昧王三昧名为自在相,善五众摄,在第四禅中,以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
其次,佛若入余三昧中,诸天、声闻、辟支佛或能测知;虽言佛神力大而犹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诸众圣,乃至十住菩萨不能测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缘。再者,得是三昧王三昧时,一切诸三昧皆得,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三、《释初品中放光》
释尊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乃至肉髻,亦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干世界;从三干大干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很如是。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干世界,很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佛陀先放身光,乃是由於众生见此妙光,必定心信清净,舍离爱著,以此可获智慧妙果。又一身之中,头为最上,而佛先从足下放光,此乃由於“身得住处,皆由於足”。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以是故於贱处放光。总之,佛放光明,满三干大干世界,从其中出,遍至下方,能令一切闻法得度。
《大智度论》卷八提要
《释初品中放光之余》
本卷继续解释上卷放光的内容。
一、佛放常光
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干世界,亦至十方恒河沙数诸佛世界,若见此光明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常光无量,为何众生只见丈光相
此乃由於五浊恶世,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则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所谓的常光,即是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
二、世尊出广长舌
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光化成宝华,华上皆有化佛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释尊出广长舌,乃超 敏因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其甚深难解,难可信受,所以现此舌相,证其语必真实。又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干世界,以舌根復放光明,使令一切皆得重信。
三、佛人狮子游戏三昧
所谓狮子游戏三昧,就是譬如狮子搏鹿,自在戏乐,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又狮子游戏,譬如狮子戏日,诸兽安隐;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时,震动三千大干世界,能令三恶众生一时得息,皆得安隐。
佛入此狮子游戏三昧,乃是欲动三千大干世界,出三恶道众生,著二善道中故。又上三种变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深;今动大地,欲令众生知佛神力无量,能令外物皆动,信净心喜,皆得离苦。诸阿罗汉及诸天,不能具足动,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种震动。而佛震动三干大干世界,乃是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此六种震动,能令三干大干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躲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
《大智度论》卷九提要
《释初品中现普身》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
一、《释初品中现普身》
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又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不唯国财、妻子之施。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所以佛德特尊,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同时,释尊又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干世界一切众生。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入三昧王三昧,从足下相轮光明,上至肉髻光炎大明。是光明遍满三千大干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悉大明。众生见者,毕至菩提,是佛欲说般若波罗蜜初神力。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