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4

  ..續本文上一頁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無能動,無能破,無能勝。

  (2)陀羅尼的種類:此中大致可分叁類。

  聞持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一切語言諸法,耳所聞者,皆不忘失。

  分別知陀羅尼:得是陀羅尼者,諸衆生、諸法,大小好醜,分別悉知。

  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

  2、釋叁叁昧:

  “諸叁昧者,叁叁昧:空、無作、無相。”

  (1)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爲空;住是空叁昧,不爲後世故起叁毒,是名無作;緣離十相法:五塵、男、女、生、住、滅故,是名無相。

  (2)住是叁昧中,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叁昧。不觀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無等,是名無作叁昧。一切法無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無相叁昧。

  (3)十八空,是名空叁昧。種種有中心不求,是名無作叁昧。一切諸相破壞不憶念,中名無相叁昧。

  3、衆生等忍和法等忍:

  (1)一切衆生中,不著諸相,一等無異,等心、等念、等愛、等利,如是觀,是名衆生等。若人是中心等無礙,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得等忍菩薩,於一切衆生不瞋不惱,如慈母愛子,是名衆生等忍。

  (2)善法、不善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等法,如是諸法入不二法門,入實法相門,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諸法實相時,心忍直入,無诤無礙,是名法等忍。

  《大智度論》卷六提要

  《釋初品中十喻》

  本卷內容:主要敘述十喻,以此解了空法。菩薩愍念衆生,說諸法空,以十事喻之。十喻者: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向、如犍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女口化。是十喻爲解空法。

  一、如幻

  如幻者,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對,不相錯亂。如《德女經》所說:“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受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很次,是幻譬喻示從生,一切有爲法,空不堅固,如說: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幾,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二、如焰

  如焰者,焰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爲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是名如焰。

  叁、如水中月

  如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形現於水,實法相目,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四、如虛空

  如虛空者,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缥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廓等,種種雜物心著。又者,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翳爲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淫欲,眩恚等翳故,人謂爲不淨。很次,虛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虛空無住處,虛空無相。虛空但有名而無實。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無實,以是故,諸菩薩知諸法如虛空。

  五、如響

  如響者,從聲有聲,名爲響。無智人謂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爲響。響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語時,口中風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退,是名語言,以是故說菩薩知諸法如響。

  六、如犍闼婆城

  如犍闼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橹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實有,是名犍闼婆城。無智人亦如是,空衆、界、入中、見吾我及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欺诳,窮極懊惱。若以智慧知無我無實法者

  是時顛倒原頁息,犍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以爲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爲身,重心想爲心。以是故,說如犍闼婆城。

  七、如夢

  如夢者,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很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八、如影

  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空無有實。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九、如鏡中像

  如鏡中像者,諸法經因緣生,無自性,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十、如化

  如化者,十四變化心,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是十四種變化心,作八種變化。一切諸法,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以上十喻,是以易解空喻難解空。諸法有二種,有心著處,有心不著處。以心不著處解心著處。以上十事不久住,易生易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故以此喻諸法

  《大智度論》卷七提要

  《釋初品中佛世界願》

  《釋初品中叁昧》

  《釋初品中放光》

  一、《釋初品中佛世界願》

  此中《經》言:諸菩薩顧受無量諸佛世界,念無量佛土,諸佛叁昧,常現在前,能請無量諸佛,能斷種種見、纏及諸煩惱,遊戲出生百千叁昧。諸菩薩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成就,皆是補處紹尊位者。

  諸菩薩見諸佛世界無量嚴淨,發種種頤。有佛世界都無衆苦,乃至無叁惡之名者;菩薩見己,自發頤言:我作佛時,世界無衆苦,乃至無叁惡之名,亦當如是。有佛世界七寶莊嚴,晝夜常有清淨光明,無有日月;便發顧言:我作佛時,世界常有嚴淨光明,亦當如是。如是等無量佛世界種種嚴淨,顧皆得之;以是故,名頤受無量諸佛世界。

  二、《釋初品中叁昧》

  此中主要解釋叁昧王叁昧。雲何名叁昧王叁昧

  是叁昧於諸叁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緣無量諸法;如諸人中王第一,王中轉輪聖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叁昧亦如是,於諸叁昧中最第一。叁昧王叁昧名爲自在相,善五衆攝,在第四禅中,以一切諸叁昧皆入其中故,名叁昧王叁昧。

  其次,佛若入余叁昧中,諸天、聲聞、辟支佛或能測知;雖言佛神力大而猶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叁昧王叁昧中,一切諸衆聖,乃至十住菩薩不能測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緣。再者,得是叁昧王叁昧時,一切諸叁昧皆得,無量無數,不可思議。

  叁、《釋初品中放光》

  釋尊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乃至肉髻,亦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幹世界;從叁幹大幹世界,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很如是。光明出過東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叁千大幹世界,很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衆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而佛陀先放身光,乃是由於衆生見此妙光,必定心信清淨,舍離愛著,以此可獲智慧妙果。又一身之中,頭爲最上,而佛先從足下放光,此乃由於“身得住處,皆由於足”。一身中雖頭貴而足賤,佛不自貴光,不爲利養,以是故於賤處放光。總之,佛放光明,滿叁幹大幹世界,從其中出,遍至下方,能令一切聞法得度。

  《大智度論》卷八提要

  《釋初品中放光之余》

  本卷繼續解釋上卷放光的內容。

  一、佛放常光

  世尊以常光明遍照叁千大幹世界,亦至十方恒河沙數諸佛世界,若見此光明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常光無量,爲何衆生只見丈光相

  此乃由於五濁惡世,衆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則今衆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見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所謂的常光,即是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菩薩生便有此,是叁十二相之一,名爲丈光相。

  二、世尊出廣長舌

  世尊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幹世界,從其舌根出無量千萬億光,是光化成寶華,華上皆有化佛說六波羅蜜,衆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復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釋尊出廣長舌,乃超 敏因欲口說摩诃般若波羅蜜,以其甚深難解,難可信受,所以現此舌相,證其語必真實。又爲般若波羅蜜大事興故,廣長舌相覆叁千大幹世界,以舌根復放光明,使令一切皆得重信。

  叁、佛人獅子遊戲叁昧

  所謂獅子遊戲叁昧,就是譬如獅子搏鹿,自在戲樂,佛亦如是,入此叁昧,能種種回轉此地,令六反震動。又獅子遊戲,譬如獅子戲日,諸獸安隱;佛亦如是,入是叁昧時,震動叁千大幹世界,能令叁惡衆生一時得息,皆得安隱。

  佛入此獅子遊戲叁昧,乃是欲動叁千大幹世界,出叁惡道衆生,著二善道中故。又上叁種變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深;今動大地,欲令衆生知佛神力無量,能令外物皆動,信淨心喜,皆得離苦。諸阿羅漢及諸天,不能具足動,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種震動。而佛震動叁幹大幹世界,乃是欲令衆生知一切皆空無常。此六種震動,能令叁幹大幹世界衆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躲者得衣,饑渴者得飽滿,病者得愈,形殘者得具足。一切衆生皆得等心相視,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

  《大智度論》卷九提要

  《釋初品中現普身》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

  一、《釋初品中現普身》

  佛從無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緣大故,果報亦大,余人無此。又佛世世修諸苦行,無量無數頭目、髓腦常施衆生,不唯國財、妻子之施。一切種種戒,種種忍,種種精進,種種禅定,及無比清淨,不可壞不可盡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滿。此果力故,得不可稱量殊特威神。所以佛德特尊,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同時,釋尊又以常身,示此叁千大幹世界一切衆生。佛欲說摩诃般若波羅蜜,入叁昧王叁昧,從足下相輪光明,上至肉髻光炎大明。是光明遍滿叁千大幹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皆悉大明。衆生見者,畢至菩提,是佛欲說般若波羅蜜初神力。以此神力,感動衆生。其有信者,皆至…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