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随俗说我,心不著我。
3、闻:耳根不坏,身在可闻处,意欲闻,根尘识和合,而产生闻。
4、一:种种推求,一不可得,乃佛弟子随俗名一,心实不著,知数法名字有而说—。
5、时:时非实法,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
上述即为“如是、我、闻、一、时”五字的别义。
《大智度论》卷二提要
《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
《释初品中婆伽婆》
一、《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
关於“如是我闻”的别义,在上卷已经提过,这里主要总说佛陀宣讲如是我闻的意趣。1、为一切真实好语,皆出佛法,以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2、如是我闻,乃佛所教,非佛自言,实为佛弟子宣说。3、为令佛法久住世间,结集三藏法数.并於经初作“如是我闻一时”语。
二、《释初品中婆伽婆》
1、佛名释义:
(1)婆伽婆:即是“有德、巧分别,有名声”等义。其中包括佛与转轮王的区别;佛与阿罗汉、辟支佛的区别。
(2)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是而来,更不去至后有中。
(3)阿罗诃:具有三义,即杀贼、不生、应受供养。
(4)三藐三佛陀:即正遍知一切法,具三义:了知四谛法相;了知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悉知一切诸法。
(5)辑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超 敏宿命、天眼、漏尽三明满足无碍,身业、口业具足无失,是名明行足。
(6)修伽陀:秦言好去好说。好去;於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好说,如诸法实相说,不著法爱说。
(7)路迦惫:秦言知世间,即知众生与非众生二种世间。
(8)阿耨多罗:秦言无上,涅槃法无上,佛将导众生令至涅檠;又名无答,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故说。
(9)富楼沙昙藐婆罗提:秦言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智故,种种语言调御,令不失道,又让人得善法,至死不舍,故名。
(10)含多提婆魔逸舍喃:秦言天人教师,佛示导众生随教而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
(11)佛陀:秦言知者,了了觉知一切诸法,故名佛陀。
2、论证佛是一切智人:
(1)引用《放牛譬喻经》,说明佛实是一切智人。
(2)以二种不见,说明一切智人乃是因缘覆故所以不见,实有一切智人。
(3)佛智无量无边,是故可以了知诸法。
(4)佛知一切法,但以适时而说。
(5)论述不答十四难的原因;说明佛为一切智人。
《大智度论》卷三提要
《释初品中住王舍城》
《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
《别释初品中三众义》
一、《释初品中住王舍城》
1、住的名义:
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住有三种:(1)天住,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2)梵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3)圣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论》曰:“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2、王舍城命名的缘由:
王舍城命名的原因,主要有三:(1)摩伽陀王子兼并诸国,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2)摩伽陀王因城失火,忧怖易处,更求新住,於五山中,即作宫殿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3)婆薮仙人因犯妄语,生入地中,其子广车,嗣位为王,亦厌世法而不能出家,后依空中声言,觅得难值希有之处,遂於五山之中,造立宫舍,次第止住,故名王舍城。
3、住王舍城原因:
佛住王舍城的原因,大概可从八个方面进行剖析:(1)以王舍城弊恶人少,善根成熟故。(2)知恩故。(3)不近亲属故。(4)以报法身地恩故。(5)受供於频婆娑罗超 敏王故。(6)以东方之中,最为殊胜故。(7)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故。(8)以闲静故。
二、《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
1、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
2、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1)一切众中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2)数至五千,故名为多。(3)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3、比丘:关於比丘的名义,大致有三:(1)乞士,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为乞士。(2)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3)能怖,怖魔王及魔人民。
4、僧伽:所谓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包括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四类。
三、《别释初品中三众义》
1、三众数字释义:
(1)以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只有五百阿罗汉。
(2)白衣二众,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是故亦各五百。
2、三众不赞缘由:
三众之所以不赞,乃因(1)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2)若别赞,外道辈当诃言诽谤;(3)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大智度论》卷四提要
《释初品中菩萨》
本卷内容:主要解释菩萨一义,以此比较大、小乘菩萨观的差异与优劣,从而显示大乘菩萨的殊胜。
一、大乘经首与小乘经首的差异
龙树菩萨认为,为什么大乘经初说菩萨众、声闻众,而声闻经却独说比丘众
这是因为:1、欲辨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2、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如是等种种分别三乘,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3、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以是故,小乘众不受菩萨。
二、大乘菩萨观
1、菩萨译为菩提萨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1)有大誓顾,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2)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
2、菩提萨埵有二种,即辑跋致与阿辑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论》曰:“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辑跋致”
这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解释:(1)般若波罗蜜阿辑跋致品中,佛自说阿辑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2)若菩萨一心集诸善法,如修好念,是名阿辑跋致菩萨。(3)有菩萨旺直精进,是阿鞞跋致相。(4)若得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辑跋致菩萨。(5)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於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辑跋致。此为大乘的菩萨观。
三、小乘阿毘昙菩萨观
小乘阿毗昙认为,何名菩萨
自觉復能觉他,是名菩萨。必当作佛,是名菩萨。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若离五法得五法,亦名菩萨。
其次,小乘人又认为,从过三阿僧祗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已来,是名菩萨。即是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倮那尸弃佛,为初阿僧低;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倮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祗;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抵;若过三阿僧抵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从鞞婆尸佛至迦叶佛,於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竟,六波罗蜜满。是菩萨六波罗蜜满,在迦叶佛所作弟子,持净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即以八相成道,应化世间,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时菩萨得尽智、无生智以及种种功德,故得名为佛。这就是小乘阿毗昙的菩萨观。
四、摩诃衍人对小乘菩萨观的批驳
摩诃衍人根据大乘教义,对於小乘阿毗昙师的菩萨观,进行了种种反驳,评论其正确与否,从而显示了大乘菩萨的优胜之处。
1、菩萨於三阿僧祗中,尽以内外布施,并得佛授记,是时应名为菩萨,而小乘人等却言三阿僧祇劫过名为菩萨,是为大失。
2、佛言无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众生,小乘人等却言三阿僧祇劫,以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故,是为大失。
3、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著,是为上布施,此为波罗蜜具足满。而小乘阿毗昙师却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是为大失。
《大智度论》卷五提要
《释初品中摩诃萨埵》
《释初品中菩萨功德》
一、《释初品中摩诃萨埵》
这一部分主要解释摩诃萨埵的名义。
1、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
2、摩诃萨埵者,於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
3、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4、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萨埵。
5、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为摩诃萨埵。
6、具大慈心,欲度无量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二、《释初品中菩萨功德》
《论》曰:“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
1、陀罗尼诠释:
(1)陀罗尼的含义及作用:
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超 敏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著;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
菩萨得陀罗…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