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3

  ..續本文上一頁著,隨俗說我,心不著我。

  3、聞:耳根不壞,身在可聞處,意欲聞,根塵識和合,而産生聞。

  4、一:種種推求,一不可得,乃佛弟子隨俗名一,心實不著,知數法名字有而說—。

  5、時:時非實法,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爲時,無別時。

  上述即爲“如是、我、聞、一、時”五字的別義。

  《大智度論》卷二提要

  《釋初品中總說如是我聞》

  《釋初品中婆伽婆》

  一、《釋初品中總說如是我聞》

  關於“如是我聞”的別義,在上卷已經提過,這裏主要總說佛陀宣講如是我聞的意趣。1、爲一切真實好語,皆出佛法,以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叁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2、如是我聞,乃佛所教,非佛自言,實爲佛弟子宣說。3、爲令佛法久住世間,結集叁藏法數.並於經初作“如是我聞一時”語。

  二、《釋初品中婆伽婆》

  1、佛名釋義:

  (1)婆伽婆:即是“有德、巧分別,有名聲”等義。其中包括佛與轉輪王的區別;佛與阿羅漢、辟支佛的區別。

  (2)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是而來,更不去至後有中。

  (3)阿羅诃:具有叁義,即殺賊、不生、應受供養。

  (4)叁藐叁佛陀:即正遍知一切法,具叁義:了知四谛法相;了知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悉知一切諸法。

  (5)輯侈遮羅那叁般那:秦言明行足,超 敏宿命、天眼、漏盡叁明滿足無礙,身業、口業具足無失,是名明行足。

  (6)修伽陀:秦言好去好說。好去;於種種諸深叁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好說,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

  (7)路迦憊:秦言知世間,即知衆生與非衆生二種世間。

  (8)阿耨多羅:秦言無上,涅槃法無上,佛將導衆生令至涅檠;又名無答,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亦實清淨故,故說。

  (9)富樓沙昙藐婆羅提:秦言可化丈夫調禦師,佛以大慈大智故,種種語言調禦,令不失道,又讓人得善法,至死不舍,故名。

  (10)含多提婆魔逸舍喃:秦言天人教師,佛示導衆生隨教而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

  (11)佛陀:秦言知者,了了覺知一切諸法,故名佛陀。

  2、論證佛是一切智人:

  (1)引用《放牛譬喻經》,說明佛實是一切智人。

  (2)以二種不見,說明一切智人乃是因緣覆故所以不見,實有一切智人。

  (3)佛智無量無邊,是故可以了知諸法。

  (4)佛知一切法,但以適時而說。

  (5)論述不答十四難的原因;說明佛爲一切智人。

  《大智度論》卷叁提要

  《釋初品中住王舍城》

  《釋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

  《別釋初品中叁衆義》

  一、《釋初品中住王舍城》

  1、住的名義:

  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軍衆,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禅定故,在是中住。住有叁種:(1)天住,六欲天住法,是爲天住。(2)梵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3)聖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論》曰:“是叁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衆生故,住王舍城。”

  2、王舍城命名的緣由:

  王舍城命名的原因,主要有叁:(1)摩伽陀王子兼並諸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爲王舍城。(2)摩伽陀王因城失火,憂怖易處,更求新住,於五山中,即作宮殿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3)婆薮仙人因犯妄語,生入地中,其子廣車,嗣位爲王,亦厭世法而不能出家,後依空中聲言,覓得難值希有之處,遂於五山之中,造立宮舍,次第止住,故名王舍城。

  3、住王舍城原因:

  佛住王舍城的原因,大概可從八個方面進行剖析:(1)以王舍城弊惡人少,善根成熟故。(2)知恩故。(3)不近親屬故。(4)以報法身地恩故。(5)受供於頻婆娑羅超 敏王故。(6)以東方之中,最爲殊勝故。(7)以摩伽陀國豐樂,乞食易得故。(8)以閑靜故。

  二、《釋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

  1、共:名一處、一時、一心、一戒、一見、一道、一解脫,是名爲共。

  2、摩诃:秦言大,或多或勝:(1)一切衆中上故,一切障礙斷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爲大。(2)數至五千,故名爲多。(3)一切九十六種外道論議,能破故名勝。

  3、比丘:關於比丘的名義,大致有叁:(1)乞士,清淨乞食活命故,名爲乞士。(2)破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3)能怖,怖魔王及魔人民。

  4、僧伽:所謂僧伽,秦言衆,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包括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實僧四類。

  叁、《別釋初品中叁衆義》

  1、叁衆數字釋義:

  (1)以女人多短智慧,煩惱垢重,是故諸比丘尼雖出家棄世業,只有五百阿羅漢。

  (2)白衣二衆,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是故亦各五百。

  2、叁衆不贊緣由:

  叁衆之所以不贊,乃因(1)大衆已贊,則知余亦贊;(2)若別贊,外道輩當诃言誹謗;(3)若贊白衣,當言爲供養故,以是故不贊。

  《大智度論》卷四提要

  《釋初品中菩薩》

  本卷內容:主要解釋菩薩一義,以此比較大、小乘菩薩觀的差異與優劣,從而顯示大乘菩薩的殊勝。

  一、大乘經首與小乘經首的差異

  龍樹菩薩認爲,爲什麼大乘經初說菩薩衆、聲聞衆,而聲聞經卻獨說比丘衆

  這是因爲:1、欲辨二乘義故,佛乘及聲聞乘。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爲,佛乘益一切。2、聲聞乘多說衆生空,佛乘說衆生空、法空。如是等種種分別叁乘,分別說是二道故,摩诃衍經聲聞衆,菩薩衆兩說。3、摩诃衍廣大,諸乘諸道皆入摩诃衍;聲聞乘狹小,不受摩诃衍。以是故,小乘衆不受菩薩。

  二、大乘菩薩觀

  1、菩薩譯爲菩提薩埵,包括兩方面的意思。(1)有大誓顧,心不可動,精進不退,以是叁事,名爲菩提薩埵。(2)從初發心到第九無礙,入金剛叁昧中,是中間名爲菩提薩埵。

  2、菩提薩埵有二種,即輯跋致與阿輯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實菩薩故,諸余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論》曰:“雲何知是菩薩鞞跋致,阿輯跋致”

  這可以從五個方面進行解釋:(1)般若波羅蜜阿輯跋致品中,佛自說阿輯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轉,如是相是不退轉。(2)若菩薩一心集諸善法,如修好念,是名阿輯跋致菩薩。(3)有菩薩旺直精進,是阿鞞跋致相。(4)若得一切法實知空;亦念不舍一切衆生;如是人名爲阿輯跋致菩薩。(5)得叁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於一切衆生,悲心徹入骨髓;叁者,得般舟叁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輯跋致。此爲大乘的菩薩觀。

  叁、小乘阿毘昙菩薩觀

  小乘阿毗昙認爲,何名菩薩

  自覺復能覺他,是名菩薩。必當作佛,是名菩薩。菩提名漏盡人智慧,是人從智慧生,智慧人所護,智慧人所養故,是名菩薩。又言:發阿鞞跋致心,從是已後名菩薩;若離五法得五法,亦名菩薩。

  其次,小乘人又認爲,從過叁阿僧祗劫,種叁十二相業因緣已來,是名菩薩。即是釋迦文佛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倮那屍棄佛,爲初阿僧低;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倮那屍棄佛至燃燈佛,爲二阿僧祗;是中菩薩七枚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發掩泥,是時然燈佛便授其記,汝當來世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然燈·佛至毗婆屍佛,爲第叁阿僧抵;若過叁阿僧抵劫,是時菩薩種叁十二相業因緣。

  從鞞婆屍佛至迦葉佛,於其中間九十一大劫,種叁十二相業因緣竟,六波羅蜜滿。是菩薩六波羅蜜滿,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淨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即以八相成道,應化世間,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時菩薩得盡智、無生智以及種種功德,故得名爲佛。這就是小乘阿毗昙的菩薩觀。

  四、摩诃衍人對小乘菩薩觀的批駁

  摩诃衍人根據大乘教義,對於小乘阿毗昙師的菩薩觀,進行了種種反駁,評論其正確與否,從而顯示了大乘菩薩的優勝之處。

  1、菩薩於叁阿僧祗中,盡以內外布施,並得佛授記,是時應名爲菩薩,而小乘人等卻言叁阿僧祇劫過名爲菩薩,是爲大失。

  2、佛言無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衆生,小乘人等卻言叁阿僧祇劫,以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故,是爲大失。

  3、以財寶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種種施中心不著,是爲上布施,此爲波羅蜜具足滿。而小乘阿毗昙師卻贊中布施爲檀波羅蜜滿,是爲大失。

  《大智度論》卷五提要

  《釋初品中摩诃薩埵》

  《釋初品中菩薩功德》

  一、《釋初品中摩诃薩埵》

  這一部分主要解釋摩诃薩埵的名義。

  1、摩诃名大,薩埵名衆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爲大事,不退不還大勇心故,名爲摩诃薩埵。

  2、摩诃薩埵者,於多衆生中最爲上首故,名爲摩诃薩埵。

  3、多衆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诃薩埵。

  4、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薩埵。

  5、必能說法破一切衆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慢,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爲摩诃薩埵。

  6、具大慈心,欲度無量衆生故,名摩诃薩埵。

  二、《釋初品中菩薩功德》

  《論》曰:“以得諸陀羅尼,叁昧及忍等諸功德故,名爲菩薩摩诃薩”。

  1、陀羅尼诠釋:

  (1)陀羅尼的含義及作用:

  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超 敏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得陀羅尼菩薩,一切所聞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是陀羅尼法,常逐菩薩,譬如間日瘧病;是陀羅尼不離菩薩,譬如鬼著;是陀羅尼,常隨菩薩,如善不善律儀。是陀羅尼持菩薩,不令墮二地坑。

  菩薩得陀羅…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