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說言:今所見者,是佛真身。以佛力故,此叁千大幹世界中人,見佛常身,遠近無礙。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初轉*輪時,皆以此身,如是思維,此真是佛身。
二、《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
此中主要論證十方諸佛菩薩的真實不謬。
1、釋迦牟尼佛有無量神力,能變化作超 敏佛在十方說法,放光明度衆生,就不能盡度一切衆生,墮有邊故,則無未來世佛故。然衆生不盡,以是故應更有餘佛。
2、《多持經》言,一時一世界無二佛,非無十方佛。
3、聲聞法中有十方佛,《雜阿含經》中說:十方世界中無量衆生,皆有老、病、死叁種身苦,淫、瞋、癡叁種心苦,佛爲斷此叁苦,令得叁乘故出世。若無老病死,佛不出世。以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是佛出因緣,故有十方諸佛。
4、盲人無量,而言唯須一醫,此亦不然。以是故,應更有十方佛。
5、《長阿含》中有經言:鬼神王以偈贊佛,偈中有十方佛;鬼神王稽首叁世佛,然後別皈命釋迦牟尼佛。若無十方現在佛,應當只皈命釋迦牟尼佛,不應言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6、過去世有無量佛,未來世亦有無量佛,以是故,現在亦應有無量佛。
7、十方佛之所以不來,以衆生罪垢深重,不種見佛功德,是故不來;佛知一切衆生善根熟,結使薄,然後來度。以是故,十方佛雖不來,不應言無。
8、諸佛大菩薩,有時衆生恐懼急難,一心念,或時來度之,如經中說諸佛菩薩來者甚多。如是處處,有人罪垢結薄,一心念佛,信淨不疑,必得見佛,終不虛也。以是諸因緣故,知實有十方佛。
《大智度論》卷十提要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餘》
本卷繼續敘述上卷十方諸菩薩來的內
一、寶積如來答普明問
多寶世界的普明菩薩請問寶積佛:“以何因緣有大光明照於世間,地大震動,又見佛身”
寶積佛答言:“此乃婆婆世界的釋迦如來欲說般若波羅蜜的神力所致”。佛譬如須彌山,不爲大海水波所動,今答普明所問,這是由於:1、佛雖入深禅定,不爲世事所動,但以大慈悲心憐愍衆生,爲上說法斷疑。2、佛實不動,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緣故,身遍出聲,應物如響。要知如來出世,乃爲斷除衆生疑惑,故爲說法,譬如日出乃爲除暗,佛亦如是,故答普明所問無咎。
二、普明請見釋迦如來
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而寶積佛國的普明菩薩卻欲觐谒釋迦如來,此乃由於諸菩薩常欲見佛無厭足,聽法無厭足,見諸菩薩僧無厭足;諸菩薩於世間法皆以厭患,於上叁事心無厭足。如佛問手居士“幾事無厭生淨居天,”答應叁事無厭生淨居天:一見佛供養無厭,二聽法無厭,叁供給僧無厭。如佛在閻浮提,四部衆常隨逐佛,聽法、問法,淨居諸天亦常從之聽法、問法。聲聞猶尚聽法無厭足,何況法性身菩薩
以是故,普明菩薩宋見釋迦牟尼佛,及見此間諸菩薩摩诃薩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叁昧,於諸叁昧而得自在。
叁、寶積同意普明前來
普明菩薩白寶積如來:“欲往谒見釋迦牟尼及諸菩薩。”寶積如來答言普明“欲往隨意,宜知是時。”這是因爲,佛於弟子愛斷故,於弟子中心不著故。是菩薩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謂釋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勝,是故與言欲往隨意。又此菩薩遙見釋迦牟尼佛身小,心生驕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語:汝往莫觀佛身,勿念世界,但聽佛說法!再者,多寶世界離婆婆世界極遠,最在東邊。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諸法相,與寶積佛說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雖遠,法相不異,增益大信,心轉堅固。如是種種因緣,是故佛言“欲往隨意、宜知是時。”
四、釋迦如來散華供養十方諸佛
普明菩薩持千葉金色蓮華供養釋迦如來,世尊以此寶華散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世界中佛,此乃緣於:
1、佛雖無上,叁世十方天地中無過佛者,而行供養。供養有上、中、下:下於己者而供養之,是下供養;供養勝己,是上供養;供養與己等者,是中供養。諸佛供養,是中供養。以是故,雖不求果而行等供養。
2、唯佛應供養佛,余人不知佛德。以是故,諸佛一切智,能供養一切智。
3、是十方佛,世世勸助釋迦牟尼佛,爲作大利,知恩重故,以華供養十方佛。又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養,是福倍多,以佛自供養佛故。再者,佛法中有四種布施,今施東方諸佛,是爲施者、受者二俱清淨,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養十方佛。
《大智度論》卷十一提要
《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
《釋初品中贊檀波羅蜜義》
《釋初品中檀相義》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
一、《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
主要講佛爲何將般若波羅蜜這種菩薩摩阿薩法告訴舍利弗而不告訴余人
根據論中內容主要歸納爲以下幾點:
1、舍利弗于佛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爲第一。因爲其父母都是大智慧之人,是婆羅門著名的辯論家,由于遺傳因素,舍利弗出世後亦聰明過人。
2、舍利弗智慧多聞,八歲時便能十八部經。並解釋一切經書義理,曾在二次盛大的辯論會上一鳴驚人,爲國王所驚歎。
3、舍利弗世世本願于釋迦牟尼佛所作智慧第一的弟子。
接著又論述舍利弗問佛,菩薩爲什麼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密。答曰,般若波羅蜜乃無上智慧之甚深、微妙、無相之法,菩薩最初發心,普度一切衆生,應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種觀一切法而能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當學習行般若波羅蜜。
二、《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
經曰:“佛告舍利弗:“菩薩摩河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此中是說菩薩爲了普度一切衆生而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觀諸渚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故在行布施時作無相觀,不見施者、受者及所施物。
叁、《釋初品中贊檀波羅蜜義》
主要贊說隊布施中獲得種種利益。因爲布施不僅是。人生之大寶藏,可對治貪心,獲大安樂、天人所愛、世人敬仰;而且還是趣涅槃道之資糧,因爲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心;一心觀生滅無常故得道。
四、《釋初品中檀相義》
分別論述淨施與不淨施;世間施與出世間施;聲聞施與佛菩薩施以及內施與外施,主要內容如下:
1、淨施與不淨施:淨施是以清淨心而布施,不求今世後世報,是趣涅槃道資糧。
而淨施是爲了求得某種利益而行施。
2、世間施與出世間施:凡夫布施或聖人的有漏布施皆稱爲世間布施。心無貪癰癡,實知法相,心不顛倒是爲出世間布施。
3、聲聞施與佛菩薩施:只求自身了脫生老病死等而行布施是爲聲聞施。爲了一“切衆生和了知諸法實相而布施是爲佛菩薩施。
4、內施與外施:不惜身命布施給衆生名爲內施。將——切身外之物,如錢財、飲食等施于所需者是名外施。
五、《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
主要論述法施爲何在一切施中最爲第一。法施即是常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爲人演說,常以淨心,善心以教一切有所利益是爲法施。從法施中能生出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而且從法施中能分別了知一切諸法,故一切施中法施爲最。
《大智度論》卷十二提要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余
本卷繼續論述初品中檀波羅蜜之法施,主要內容有:菩薩爲何能具足滿檀波羅蜜而余人不能和行檀波羅蜜能生六波羅蜜。
一、菩薩爲何能具足滿檀波羅蜜而余人不能
l、菩薩布施時,深知布施不生不滅,無漏無爲,如涅槃相。只爲一切衆生布施而不著于相,所以能具足滿,而阿羅漢卻不然,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曾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有人向他乞眼,舍利弗便將眼施于此人,但此人得眼後又將眼棄于地,舍利弗于是生起悔心,故回向小乘而不能到布施彼岸。
2、菩薩能于一切中布施,如內外大小、多少粗細、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種種物,一切能舍,心無所惜,于一切衆生以平等心布施,而且施不求報,故能具足滿。
3、菩薩得一切諸法實相智慧,莊嚴佛土,教化衆生,供養諸佛,得大神通,能分一身作無數身,十六道中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種種法施于衆生,令其受益。
4、菩薩能于二種身(結業身和法身)中布施圓滿。結業身行檀波羅蜜滿即是以身體乃至妻子布施,觀察這些皆是從緣而生,實不可得,一切清淨,如涅槃相,乃至得無生法忍。法身菩薩行檀波羅蜜滿即是菩薩末後肉身得無生法忍,舍肉身得法身,于十方六道中,變身應適以化衆生,種種內外所有盡以布施。
5、菩薩能于物施、供養恭敬施、法施叁種施滿,是名檀波羅蜜滿。
6、菩薩了知諸法從本以來畢竟是空,故于布施中作叁輪體空觀,即是于財物、施人、受人叁者皆不可得。因爲凡夫所見施人、受人事財物皆爲顛倒妄見,他們只爲世間受樂而施,福報享盡後仍受輪回。所以佛欲合菩薩行實道,得實果報,實道就是佛道。所以佛爲破妄見故言叁事不可得,實無所破,因爲諸法本來是空,如是等種種無量因緣不可得故,名爲檀波羅蜜具足滿。
二、行檀波羅蜜能生六波羅蜜
1、布施生布施:由于種下了布施的種子,累劫熏習,由下布施生中布施,由中布施生上布施,所以說從布施中能生布施。
2、布施生持戒:因爲從布施中可以引發人們起慈悲心、善心,將來也必得大福報,所以不會生起殺、盜、淫等犯戒之心,
3、布施生忍辱:行布施時爲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于一切中難舍能舍,故也能忍受一切受者的癰惱。
4、布施生精進:因爲在行布施時爲了滿足一切衆生的財、法二需,所以自己亦精進修行,求得財法以滿衆生願。
5、布施生禅定:從布施中能對治悭貪,除去悭貪心後而行一心,于是又漸除…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