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6

  ..續本文上一頁五蓋,能除五蓋是名爲禅。

  6、布施生智慧:布施時知此布施必有果報而不疑惑,能破除邪見無明,故布施能生智慧。

  《大智度論》卷十叁提要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

  《釋初品中戒相義》

  一、《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

  經曰:“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羅蜜。”“屍羅”可意譯爲戒,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爲戒。戒是一切善法之住處也是一切惡法之滅處。持戒之人能得種種利益,若下持戒便能生人中;中持戒可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能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上持戒有叁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反之,破戒之人,不僅失去這一切,而且還常墮叁惡道中,受苦萬端。猶如貧人破瓶失物。如是等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所以勸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二、《釋初品中戒相義》

  戒即是止非防過,惡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從他受,息身、口惡等是爲戒相。此中重點論述五戒的內容乃毀犯的過失。最後簡單介紹一下在家居土如何持戒和出家受戒遠勝于在家持戒。主要內容如下:

  1、五戒之意義:①殺生,凡是用種種手段來謀取衆生性命者皆爲殺生。佛說在十不善道中殺最在初。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且一切衆生都以珍惜自己的生命爲第一重要,所以殺生能遭短命報。②偷盜,不與而取者名之爲盜。偷盜亦能害人性命,因爲生命有兩種:一種內(指身體),二者外(指滋養身體的財物、糧食等),所以偷盜就是謀人外命,將來遭貧窮報。③邪淫,凡是非世間法或國法認可下的正當夫妻關系外而發生的男女關系,皆稱之爲邪淫,邪淫是衆生墮入叁惡道受苦的根本原因之一。④妄語,凡是用花言巧語欺騙他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等皆爲妄語。妄語之人自欺欺人,以實爲虛,以虛爲實,虛實顛倒,故永遠得不到善法。⑤飲酒,灑能亂性,飲酒之人,常會失去理智而心態放逸,損已損人,故佛說飲酒有叁十五種過失,應謹當戒之。

  2、在家居士持戒:①受一日戒,即于——日一夜二十四個小時中,長跪合掌對佛像前誠心忏悔,然後受行八戒使身、口、意叁業在此一日中得大清淨。②持六齋日,一切諸鬼神在每月八日·、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這六日中惱害于人,如果要此六齋日持齋受戒,以此善緣,惡鬼遠去,住處安穩,福增無量。

  3、出家受戒勝于在家持戒:因爲出家受戒,專于一心.日常持戒,而在家忙于雜務,常持戒較難,另外山家受戒後雖偶爾有破戒,但有受戒因緣乃常持戒之功德,所以果報完畢,仍能得道。而在家無受戒因緣,犯後死入地獄,永無出期。

  《大智度論》卷十四提要

  《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之余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一、《釋初品中屍羅波羅蜜》之余

  主要講菩薩是怎樣具足滿屍羅波羅蜜和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以及菩薩持戒于罪不罪不可得,其內容分別介紹如下:

  1、菩薩能具足滿屍羅波羅蜜主要有四:①菩薩持戒甯自失身而不毀小戒,如釋迦文佛無量劫前曾爲大力毒龍,但修持戒忍辱行,當被獵人剝皮和蟲咬其肉時而心刁;起癰,于是立即生往第二忉利天,最後終成佛道。②菩薩持戒爲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求今世、後世之樂,不爲多聞稱譽法故,也不自爲早求涅槃,但爲衆生早日出離苦海,到達彼岸。③菩薩持戒心樂清淨,以戒熏心,令心樂善。④菩薩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道。

  2、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①持戒生戒,因爲持五戒而能得沙彌戒;因沙彌戒得律儀戒;因律儀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無漏戒,所以持戒能生戒。②持戒生布施,布施有叁種,即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持戒之人不侵一切衆生財物是爲財施;與—切衆生作供養福田,爲其說法是爲法施;不惱害衆生是爲無畏施。⑧持戒生忍辱,因爲持戒是爲了治心,止非防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以心起憎惡或身處逆境時就會忍辱下來。④持戒生精進,因爲持戒之人,勤習無上法,以度一切衆生,大心不懈,所以能生精進心。⑤持戒生禅定,如《楞嚴經》雲:“攝心爲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名叁無漏學”。因此持戒能防止身口惡業,清淨身心,故易生定。⑥持戒生智慧,因爲持戒之人知此戒相從衆罪而生,以此悟心,不生執著,所以能生智慧。

  3、菩薩持戒于罪不罪不可得:此中所說罪不罪不可得並不是邪見粗心所說的不可得,而是深入諸法實相,行空之昧,用慧眼來觀察罪不罪皆不可得。因爲衆生乃四大之假合本來不可得,衆生即不可得,殺罪等亦不可得,如是乃至戒亦不可得。

  二、《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

  經曰:“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羼提即是忍辱。忍辱有生忍和法忍兩種,菩薩行生忍能得無量福德,行法忍能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便得如所願,此中先介紹生忍,生忍即是菩薩于二種衆生(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癰罵打害中,心如如不動,難忍能忍,即不于恭敬供養的衆生中而生起喜愛心,也不爲惱害自己的衆生而起恨心。接著敘述菩薩于生忍中如何具足滿的,主要內容如下:

  1、菩薩于叁種供養(一者先世因緣福德故;二者今世修戒、定、慧故爲人敬養;叁者虛妄欺惑,內無實德,外如清白,以诳時人而得供養人中,心不愛著,亦不自高。

  2、若有女人欲來娛樂,诳惑菩薩,菩薩自能伏心,忍不頃動。

  3、菩薩于惱亂中能行忍辱,如羼提仙人被截割身體時,便修忍行慈而如如不動。

  4、菩薩若見衆生來爲惱亂,便作是思惟:一切衆生曾作我父母、兄弟,且衆生皆有佛性,如是推之,不應惡心而懷癰害。

  5、菩薩初發心,誓爲衆生治其心病,今有衆生爲癰害恨結使病,所以應當以忍辱對治。

  《大智度論》卷十五提要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余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

  一、《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余

  接上卷的生忍講完後這裏便開始講法忍。前面已經說過,忍一切恭敬、供養衆生及諸癰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那麼如果又能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癰惱、淫欲法等是爲法忍。法忍于內六情不著,于外六塵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別,因爲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那麼,菩薩又是怎樣來具足此法忍的呢

  內容分別如下:

  1、菩薩于心法、非心法中能忍不動。心法有二種:一者癰恚、憂愁等;二者淫欲、僑慢等。非心法有內外之分,外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饑渴老病死等。如是菩薩于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具滿法忍。

  2、菩薩于一切法中知一相無二、一切法各皆有一,一複有一名爲二,乃至千萬皆是一而假名爲千萬,如是等無量一門,破異相,不著一是名法忍具足滿,

  3、菩薩觀一切法爲二,如內外相、空、不空、常、非常等如是等無量二門,破一不著二是名具足滿法忍。

  4、菩薩觀一切法爲叁,如上、中、下;善、不善,無記等無量叁門,破一不著異是爲法忍具足。

  5、菩薩能信無漏聖法乃叁種法卻,是名法忍具足。

  6、菩薩于十四難中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具足法忍。

  7、菩薩欲求一切智,了了分別知諸法果實相,是中能忍,是名具足法忍。

  8、菩薩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具足法忍。

  二、《釋初品中吡梨耶波羅蜜》

  毗梨耶可意譯爲精進,如經曰:“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蜜。”這裏主要論述精進乃一切善法之本,理應排在最初,而爲何卻排在第四呢

  最後又闡明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其內容分別如下:

  1、精進波羅蜜排在第四之因緣主要有叁點:①在布施、持戒、忍辱前叁種中,皆不須精進而能行持。②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皆是大福德之根本,如果再繼續更加精進,便能得妙勝禅定、智慧。⑧禅定門必大精進力,因爲欲界亂心而不能得見諸法實相,所以必須身心精勤,緊持不懈,才可得大定力。

  2、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主要有四點:①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而得到,如果人欲度自身,必當常勤精進,何況菩薩發大誓願,欲度一切衆生,所以更加精進不懈。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中生。⑧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一無所有,爲了憐愍衆生而不讓涅槃,故以精進波羅蜜力集諸善法,救度衆生。④菩薩一人獨無等侶,只有以精進福德力故,方能破魔軍及一切結使賊,最終得成佛道。

  《大智度論》卷十六提要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之余

  本卷繼續論述精進波羅蜜,主要內容有:菩薩是怎樣具足滿精進波羅蜜的、身精進與心精進之區別以乃菩薩爲何常行精進而心無厭足。

  一、菩薩是怎樣具足滿精進波羅蜜的

  1、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2、菩薩以精進力爲首,行五波羅蜜,是時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3、菩薩精進,不爲財利、富貴也不爲生天、自求涅槃,但爲佛道,利益衆生,如是相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4、菩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爲首,行六波羅蜜,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5、菩薩得神通力,以天眼見叁界、五道衆生,以失樂爲苦,菩薩見此,如是思惟:此苦業因緣,皆是無明諸煩惱所作,我當精進勤修六度,集諸功德,除衆生五道中苦,興發大哀增益精進,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6、菩薩精進,世世勤修,必不懈怠;如是等因緣能生種種善法,菩薩生身、法性身能具足功德,是爲菩薩精進波羅蜜

  二、身、心精進之區別

  1、行布施、持戒等外事勤修是爲身精《釋初品中禅波羅蜜》進,修忍辱、禅定、智慧等內自專精是爲心精進。

  2、菩薩初發心,乃至得無生忍,從是中間名身精進;生身未舍故,得天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