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7

  ..續本文上一頁乃至成佛,是爲心精進。

  3、菩薩初發心時,功德未足種,福布施、持戒、忍辱因緣以施衆生是爲身精進。

  後來得五種神通,能自變作美味佳肴,如是等名爲心精進。

  4、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爲身精進,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是爲心精進。

  5、一切法中,皆能成辦,不惜身命,是爲身精進,求一切禅定、智慧時,心不懈绻,是爲心精進。

  6、菩薩爲諸衆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是種種因緣相、是名菩薩身精進,于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田夫,求法無厭,如海吞流,是爲菩薩心精進。

  叁、菩薩爲何常行精進心無厭足

  1、菩薩精進,志願宏廣,誓度一切,衆生無盡,是故精進亦不可盡。

  2、菩薩不住法住波羅蜜牛,終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常行精進,心無厭

  《大智度論》卷十七提要

  本卷主要內容有:菩薩誓願度一切衆生爲何卻又遠在靜處求得禅定、如何能得禅波羅蜜、如何入四禅以菩薩能行禅波羅蜜而余人不能。

  一、菩薩誓願度一切衆生,爲何又遠在靜處,求得禅定

  1、菩薩身雖遠離衆生,心常不舍,于靜處求定乃是爲了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衆生。

  2、如果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豈能得成?

  3、禅定難得,行者當一心專求不度乃能得之,所以要遠在靜處,專心一致方可求得禅定。

  二、離五欲除五蓋、行五法得禅波羅蜜

  1、離五欲:五欲名爲妙色、聲、香、味、觸。如果想得禅定,皆應棄之,因爲色能燒害人身,就象火燒金銀,煮沸熱蜜,雖有色味,但燒身爛口,急應舍之。聲能亂耳,于音聲中妄生好樂,于已過之聲念而生著。故應棄之。香能使人貪著,心態放逸,應遠離之。味能使人起念心,當受衆苦,如烊銅灌口,啖燒鐵丸,應當遠離。觸能感心,是生諸結使之大因,系縛心之根本,因此皆應遠離。

  2、除五蓋:①貪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貪欲,無由近道,故應除之。②瞋恚是失諸善法之本,墮諸惡之因,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故應除之。③睡眠能破今世、後世究竟樂,與死無異,應除之。④掉悔能破出家心,如犯大罪人,常懷畏怖,悔箭人心,堅不可拔,應除之。⑤疑能于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得,故應除之。

  3、行五法:欲、精進、念、巧慧、一心。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五禅。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精進名離家持戒,初夜後夜專精不懈,節食攝心,不令馳散。念名念初禅樂,知欲界不淨狂惑可賤,初禅爲尊重可貴。巧慧名觀察、等量欲界樂,初禅樂輕重得失。一心名常系心緣中,不令分散。

  叁、如何得人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如上所說,持戒清淨,閑居獨外,守攝諸根,初夜後夜專精思惟,棄舍外樂,以禅自娛,離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然後滅覺觀,內清淨,系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即入二禅,而後離此喜樂,行舍念智,受身樂,是樂聖人,能得能舍,一心在樂,即入第叁禅;以第叁禅樂動故,求不動處,以斷苦樂,先滅憂喜故,不苦不樂,舍入清淨便入第四禅中。

  四、爲何菩薩行禅名爲波羅蜜而余人不能

  1、菩薩于禅中不受味不求報,不隨報生,爲調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還生欲界,度脫一切衆生,是時禅名爲波羅蜜,而余人舍欲樂求禅定是爲自求自利故不名波羅蜜。 ”

  2、菩薩盡行諸禅,粗細、大小、深淺、內緣、外緣一切盡行,以是故,菩薩心中名禅波羅蜜,余人但名禅。

  3、菩薩行禅波羅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而余人不能。以是故菩薩于一切法中,別相觀得離諸欲,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羅蜜。

  4、菩薩常入禅定,攝心不動,不生覺觀,亦能爲十方一切衆生以無量音聲說法而度脫之,是名禅波羅蜜。

  5、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而余人于亂求定。

  6、菩薩能知五欲及五蓋,禅定及枝相,無所依入禅定是爲禅波羅蜜。

  7、菩薩行禅波羅蜜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羅蜜。

  8、菩薩以禅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不增,不起于定,勤行精進,以求佛道,是名禅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十八提要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本卷主要內容有:菩薩如何行般若波羅蜜、爲何獨稱般若波羅爲摩诃、何謂入叁種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菩薩智慧爲何稱般若波羅蜜。

  一、菩薩于一切不住故行般若波羅蜜

  菩薩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即觀一切法非常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等,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

  二、爲何獨稱般若波羅蜜爲摩诃而不稱五波羅蜜

  此言摩诃爲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間,十方叁世諸佛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是故名爲大。

  又能與衆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其余五波羅蜜卻不能,如布施等離般若波羅蜜,但能與世間果報,是故不得名大。

  叁、智者人叁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

  1、蜫勒門;蜫勒有叁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雲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次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叁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鲲勒門,論義則果 利無窮,其中有隨相門(比如一人犯事,舉家受罪),對論門(如佛說常、樂、我、淨四顛倒,此中雖不說四念處,當知已有念處義)。

  2、阿毗昙門:從世間第一法,種種聲聞所行法,乃至無余涅槃,一一分別相義,是名阿毗昙門。

  3、空門:①生空;即凡夫妄計五蘊是我,強立主宰,引生煩惱,造種種業,佛爲彼此計,故說五蘊無我,四大假和而已,二乘悟之,入無我理是。②法空,謂二乘之人未達法空之理,猶計五蘊之法實有,佛爲破此執,故說般若深慧,撤見五蘊自性皆空,菩薩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若人入此叁門,則知佛法義不相違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羅蜜力,于一切法無所挂礙,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昙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艉勒門則墮有中。

  四、爲何菩薩智慧名爲般若波羅蜜

  l、菩薩觀一切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種種相;雖知諸法種種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

  2、菩薩觀種種無量相法,生、滅、增、減、得、失、垢、淨悉能知之。

  3、菩薩摩诃薩知不可得空,還能分別諸法,憐愍度脫衆生是爲般若波羅蜜力,取要言之,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4、菩薩行五波羅蜜,然後得般若波羅蜜。

  5、菩薩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十九提要

  《釋初品中叁十七道品》

  本卷主要論述以何因緣于菩薩道中說叁十七道品以及叁十七道品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一、何以故于菩薩中說叁十七道品

  1、菩薩摩诃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

  如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2、佛以大慈故,說叁十七道品涅槃道,隨衆生願,隨衆生因緣,永得其道。

  3、在般若波羅蜜摩诃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诃衍;而叁十七道品中但說涅槃法,不說波羅蜜,亦不說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薩道。

  4、衆生心種種不同,菩薩摩诃薩信力大故爲度一切衆生,對治衆生多念,亂心顛倒,故說叁十七品諸道法,療衆生一切病。

  二、釋叁十七道品

  1、四念處:①觀身不淨;觀四大假合肉體凡身,有種種不淨,一者生處不淨,二者種子不淨。叁者自性不淨,四者自相不淨,五者究竟不淨。②觀受是苦,一切世間樂受皆顛倒生,無有實者,以是故,知樂受能生種種苦。③觀心無常,心有叁相,生、住、滅。故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如《金鋼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④觀法無我,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妄見中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

  2、四正勤:有二種:一者性正勤;二者果 利共正勤,性正勤者,爲道故四種精進遮二種不善法,集二種善法。四念處觀時,若有懈怠,正蓋等煩惱覆心,離五種信善根時,不善法若已生爲斷故,未生不令生故,勤清進。精進法于四念處多故得名正勤。

  3、四如意足:行四正勤時,心小散故,以定攝心故,名如意足。比如美食,少鹽則無味,得鹽則味足如意。又如人有二足,複得好馬好車,如意所至,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

  4、五根五力;五根者,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是道助道法時,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念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是名念根;一心不念不散是名定根;爲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長,不爲煩惱所壞,是名爲力,如上根中說,是五根五力,行衆中攝,常共相應,隨心行,心數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滅。若有是法,必隨正定;若無是法,必墮邪定。

  5、七覺分;菩薩于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不入叁界破壞諸界相,是名精進覺分。于一切作法不生樂著,憂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于一切法中,除心緣不可得故,是名除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名舍覺分。

  6、八聖道分;一、正見:謂大智慧,修一切善法破外道邪見。二、正思惟:觀四谛時,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叁、正語:以無漏智慧除四種邪命,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四、正業:以無漏智慧觀一切業空.不以邪業爲惡,不以正…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