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爲善,無所作是名實智慧。五、正命:以無漏智慧除舍五種邪命,六、正精進: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七、正念:常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等,八正定: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直至涅槃。
《大智度論》卷二十提要
《釋初品中叁叁昧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本卷主要論述叁昧爲何又名叁解脫門以及菩薩如何行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
一、此中佛說叁昧爲何又名叁解脫門
行是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故名解脫門,無馀涅槃是真解脫,于身、心苦得脫,有馀涅槃爲作門。此叁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爲涅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爲叁味。
l、空門:觀諸法無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受者是名空門。
2、無相門:觀男相、女相,一異相等皆不可得,因男女等相乃四大假合,我所空故名爲無相門。
3、無作門:無作者即知無相都無作,是名無作門。
二、菩薩爲何于空法中能起四禅定
因爲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從因緣生無自性,空無所有,舍之甚易。衆生顛倒因緣故,著此少弊樂,而離禅中深妙樂。所以菩薩爲衆生起大悲心修行禅定,系心緣中,離五欲,除五蓋,入大喜初禅:滅覺觀攝心深入內清淨,得微妙喜,入第二禅;以深喜散定故,離一切喜得偏滿樂,入第叁禅;離一果切苦樂,除一切憂喜及出入息,以清淨微妙舍而自莊嚴,入第四禅。菩薩于一一禅中,行大慈觀空,于禅無所依心;以五欲粗诳顛倒故,以細微妙虛妄法治,比如有毒,能治諸毒。
叁、菩薩行四無量心能令衆生離苦得樂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舍。慈名愛念衆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衆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衆生,從樂得歡喜,舍名舍叁種心,但念衆生不憎不愛。修慈心爲除衆生中癰覺故;修喜心爲除衆生不悅樂故,修舍心爲除衆生中愛憎故。
菩薩行是慈心,欲命衆生離苦得樂,從此慈心因緣,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報時或作轉輪聖王,多所饒益。菩薩或出家行禅,引導衆生,教命行禅,得生清淨界,受無量心樂,若作佛時,共無量阿僧濫衆生,入無馀涅槃;比于空心願益,是爲大利;乃至舍利余法,多所饒益。
四、如何能得四五色定
四無色定者即虛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四無色有叁種:一者有垢;二者生得;叁者行得。有垢者,無色中攝,叁十一結及此結使中起心相應行。生得者,行是無色定,業報因緣故,生無色界得不隱沒無證四衆。行得者,觀是色粗惡,重苦、老病、殺害等種種苦惱因緣,但作是念,我苦除卻離諸法,得利爲深,我先舍財物,妻子出家,得清淨持戒心安穩,不怖不畏。離諸欲、諸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得初禅,離覺觀內清淨故,得第二禅中大喜樂,離喜在第叁禅地,于諸樂中最第二;舍得樂,得念舍清淨第四禅。今舍是四禅,應更得妙定。以是故,過是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異相。如是觀離色界中染,得無邊虛空。得叁無色因緣方便,如禅波羅蜜品中說,是四無色,一常有漏,叁當分別,虛空處,或有漏,或無漏,有漏者,虛空處攝有漏四衆;無漏者,虛空處攝無漏四衆,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一切皆有爲。善有漏虛空處是有報。無記及無漏虛空處是無報,識處、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有想非無想處。善非有想非無想處有報,無記非有想非無想處是無報。善四無色是可修,無記四無色定非可修。隱沒者是有垢,不隱沒者是無垢。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提要
《釋初品中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釋初品中九想義》
《釋初品中八念》
一、《釋初品中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1、《釋初品中八背舍》
背是淨潔五欲,離卻著心故名背舍。①內有色,外亦觀色;②內無色,外觀色;③隨是八色,系心淨觀,各有清淨光,遍身得受喜樂,名第叁淨背舍身作證;④背舍至第⑤背舍是依四無色定而起觀,而得四無色背舍,⑥滅受想背舍:即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
2、《釋初品中八背處》
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是名勝處。①內有色相觀外色少勝處。②內未能壞色身,外觀色多勝處。③內無色相,外觀色少勝處。④內無色相,外觀色多勝處。第⑤勝處至第⑥勝處皆攝心深入定中,壞內身,觀外淨,但觀少色能勝,不能遍一切緣,即青勝處、黃勝處、赤勝處,白勝處。
3、《釋初品中十一切處》
此以遍滿緣故、名一切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法,使其各各周遍于一切處。
4、《釋初品中九次第定》
從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二、《釋初品中九想義》
即于人之屍相上起九種觀想:1、脹想,死屍膨脹。2、壞想,死屍破裂。3、血塗想,裂壞已,而血肉塗地。4、膿爛想,死屍膿爛腐敗。5、青想,或被打死,或死後風吹日曝變色。6、啖想,鳥獸來啖死屍。7、散想,啖後又經日曝,筋斷骨離,各各異處。8、骨想,血肉既盡,只有白骨狼籍。9、燒想,或觀屍火燒,頃刻化爲灰盡。睹是九想,斷諸煩惱,于滅淫欲最勝;爲滅淫欲故,說是九想。
又無常等雖也是對治淫欲等叁毒,但九想爲因,十想爲果,是故先九想.後十想。其次,九想爲外門,十想爲內門。是故經言:二爲甘露門:一者,不淨門;二者,安那般那門。1、是九想,除人七種染著,亦可息滅貪嗔癡等種種欲火。雖是不淨觀,依是能成大事。2、是九想.開涅槃城門,入是涅槃。離一切憂惱諸苦,滅五衆因緣生故,受涅槃常樂。所以菩薩應時行此九想觀。
叁、《釋初品中八念》
佛爲除衆生恐怖因緣,所以于九想後次第說八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現在先說念佛。
1、念佛具有多陀阿伽度乃至婆伽婆十種名號殊勝。
2、念一切功德盡在于佛。
3、念佛五衆具足。五衆即:①戒衆:佛從初發心修戒起,與憐愍心俱,不惱從生,世世持戒,不向二乘道,故成佛後,戒得具足。②禅定衆:大智慧具足故,及佛神通變化力量無邊,故知禅定具足。論舉佛入日出叁昧,化無量衆生等例證明佛禅定衆具足。③慧衆:佛從初發心于阿僧祇劫中無法不行,世世集諸功德,一心精專,善修大悲智慧,得無礙解脫,故慧衆具足。④解脫衆:佛得無礙解脫,成就八解脫和合,名爲解脫衆具足。⑤解脫知見衆:有二種,一者,佛具盡智解脫知見衆和無生解脫知見衆。二者,佛于各人的解脫中,能了了知見,是名解脫知見具足。如是等種種佛功德殊勝,故應念佛。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提要
《釋初品中八念》之余
一、念法
1、先總贊佛法殊勝:佛法巧出,不令二谛相違及令法二邊不著。能得今世果,除身心熱惱,隨修隨得,能到涅槃善處,能得法印,通達無礙。法印即叁法印,即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寂滅涅槃。論中又說明觀無常印即是觀空無相因緣,無常印與摩诃衍無相其實是一。
2、教行者分別念:先念佛所演說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皆美妙真實,有大饒益。次念佛所說法義,即信、舍、聞、定、慧等爲道,諸善法及叁法印。
二、念僧
僧即聲聞、辟支佛、菩薩。佛自贊這些弟子說:“一切功德根本住處,是聖僧五衆具足。”五衆即念佛中五衆。僧是世間無上福田,故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論中特舉二十億比丘本生以少物供養僧而得後世大福報。及舉不聽沙彌受請例,沙彌教育檀越,不應見形不見德,能勤修慧行,離一切法的,即是長老,不能看其是否發白面皺。說明佛與僧皆是寶,不應分別,功德相同。
叁、念戒
戒爲一切善法住處。分有漏、無漏二種:
1、有漏戒又分二種:①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自在。②定共戒:即禅定戒,能遮諸煩惱。
2、無漏戒:能拔諸惡煩惱根本。
此二種戒皆清淨,不缺、不破、不穿、不雜,自在、不著,爲智者所贊之戒。能持是戒得心不悔乃至得解脫涅槃。故應念戒。論又論聖所贊戒中無漏戒是不破不壞,依此能得實智慧。在八聖道中正語、正業、正命也屬無漏戒。並分析其在八聖道中也爲智者所贊。
四、念舍
有二種舍,施舍和舍煩惱:
l、施舍又分析財施和法施二種:①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如佛說:“是布施是助道因緣。”又財爲惡心因緣,故應舍。②法施,佛說財、法二施中,法施爲第一,果報無量。法施應觀衆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隨所利益而爲說法。以此法施因緣,一切佛弟子等能得道。
2、舍諸煩惱,念諸煩惱罪惡,舍之爲快。斷叁結乃至九十八使。能舍此二者,即名念舍。
五、念天
佛爲衆生故而說念天,分二種說法:1、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當念諸天皆五善法福德因緣而生,我亦有是福德,但我以諸天福無常不受。
2、摩诃衍中說念一切叁界天,佛爲心著人間五欲,不任涅槃者,說若能斷淫欲者,則生上二界天,若不能斷則生六欲天中。並列舉四種天。告誡行者當念生天和淨生天二種。
六、念出入息
論無釋。
七、念死
行者當念是一切五衆身,念念生滅。從生已來,常與死俱,出息雖存,入息難保。是故我今不應于無常危脆命中而希望長生不老。
論最後總結說明八念次第。又分別聲聞八念只爲自身,菩薩八念是爲一切衆生。
《大智度論》卷二十叁提要
《釋初品中十想》《釋初品中十一智》
一、《釋初品中十想》
1、無常想:觀一切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智慧相應相,名無常想。論又分析無常故空,空故無常亦無,但爲破著常相衆生才于諸法空上說無常想。又說…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