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11

  ..续本文上一页蜜,能令众生住六波罗蜜

  菩萨以衣服等满众生愿,是属于今世利乐,菩萨心不满足,欲令众生得后世及出世利乐,所以次第赞六波罗蜜,教令众生住六波罗蜜中。得无为常乐。是故论说:“欲令众生住六波罗蜜中,当学般若波罗蜜。”

  四、以下是属因中说果

  1、菩萨欲植一善根于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尽,当学般若波罗蜜:

  善根,即指菩萨财法二供养。佛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无上福田,余田不能与之伦比。菩萨以财法二供养植于佛田;以智慧力,观知诸法实相,令所得福德如涅槃无尽毕竟空.不生不灭,入诸法实相中。所以应学般若波罗蜜。

  2、欲得佛赞其名,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不著相,但欲知己实德,求佛赞叹证实,非是求佛供养,因余人皆不能知。又佛亦不著相,之所以种种赞叹菩萨,乃因欲以大悲心引导一切,恭敬供养菩萨,令得成就佛道。所赞之者,如文殊、观音等大菩萨,这些菩萨已出三界,能化身无量,入生死中。教化众生。所以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3、菩萨欲一发意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得身通变化力,乘是神通力,故——念能疾速超越十方恒河沙世界。

  4、菩萨欲一发音,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闻声,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得六神通,增长梵声相,故一发音即能过三千大干世界至十方恒河沙世界。

  5、菩萨欲使诸佛世界不断,当学般若波罗蜜:

  此乃菩萨心愿,欲令国国相次不断,皆使众生发心作佛。事实上,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种也无量,非是一佛一菩萨所可尽度。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提要

  《释初品中十八空》

  本卷论说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十八空义。

  一、内法空: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无我无我所。

  二、外法空: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皆空,无我无我所。

  三、内外法空:谓内外法十二入皆空,无我无我所。

  四、空空:以空三昧、破内法空、外法空、内外法空,无我无我所。

  五、大空:又称十方空。十方相无有边际,遍一切处、遍一切色,故名。

  六、第一义空:第一义名诸法实相。菩萨观诸法实相,不可破坏、无受无著,故名。

  七、有为法空: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

  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有为法无我无我所,常相不可得故空。

  八、无为法空: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灭,犹如虚空。有为法与无为法相待而有,除有为则无无为,除无为则无有为。因之,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

  九、毕竟空:内法空、外法空、内外法空、空空、十方相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无有一法而不空,故称毕竟空。

  十、无始空: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染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

  十一、散空:散指事物的局部,如车以辐、辋、辕、毂等众多部件和合而成。若将各部件散离,各在一处,则失车名。若五阴各散一处,则人不可得。

  十二、性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缘生。一切有为法待因缘生,则是作法,无有实性。

  若不待因缘生,则是无法。因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

  十三、自相空:一切法总别二相皆空。

  总相如无常等。别相,诸法虽皆无常,而皆各有自相。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等。知总相、别相皆空,名自相空。

  十四、一切法空:一切法指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空等。依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依相等门类,予以诠释,是一切法,本来皆空。

  十五、不可得空:若人闻上述诸空,心生怖畏,佛为说不可得空。如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方佛,於诸法中求,实不可得。谓菩萨行六度及十地功德法,皆趣不可得空,无受无著。

  十六、无法空:无法指已灭法。是法灭故,名无法空。一说:无为法,无生、住、灭,名为无法。无法空,破一切法灭时。

  十七、有法空:诸因缘和合生故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一说:有为法,有生、住、灭,名为有法。有法空,破一切法生时住日寸。

  十八、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相不可得,名无法有法空。此空对生灭法,一时俱破。一说:有为法、无为法等空,名无法有法空。

  最后,龙树说:“是为菩萨欲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三十二提要

  《释初品中四缘义》

  本卷论述学般若波罗蜜,能知四缘义,如、法性、实际义,并赞叹菩萨的大力功德。

  一、四缘义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所谓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1、因缘:有五因名因缘。(1)相应因:心法从内外处因缘和合而生,如梦如幻,虚诳无有实性。心以心数法相应为因,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二者同相同缘,故名相应。(2)共生因: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互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3)自种因:过去善种,为现在、未来善法因。过去、现在善种,为未来善法因。不善、无记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种因。(4)遍因:苦谛、集谛所断的结使,是一切垢法的因。(5)报因:行业因缘,得善恶报。

  2、次第缘:心心数法,次第相续无间。

  3、缘缘:心心数法,缘尘生起。

  4、增上缘:诸法生时,不相障碍。

  般若波罗蜜於——切法无所舍,无所破,毕竟清净,无诸戏论。因少智。人著四缘而生邪见,如来为破著故,说诸法空,而不破四缘。

  二、诸法如、法性、实际

  1、如:如有二义(1)各相: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有自相。(2)实相:於诸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

  2、法性:如—十八空,空是诸法实性。一切色法中皆有空分,诸有为法中,皆有涅架性,是名法性。

  3、善入法性,是为实际。以法性为实证之际。法性名实,入处名际。

  三、赞叹菩萨大力功德

  1、菩萨能知三干大干世界中大地、诸山微尘数。

  2、菩萨能以一毛的百分之一毛,举三千大干世界中的大海、江、河、池、泉诸水。

  3、三千大干世界中,一时诸火皆燃,菩萨——吹全灭。

  4、三干大干世界中,诸大风起,欲吹破三千大干世界及诸须弥山王,菩萨以一指遮其风力,令其安然。

  5、菩萨一跏趺坐,遍满三千大干世界虚空。

  6、菩萨以—·毛举三千大干世界诸须弥山王,掷过他方无量阿僧滥诸佛世界。

  

  、菩萨以一食一衣,华香璎珞等,供养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

  8、菩萨使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众生,悉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本卷最后指出:菩萨深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以大悲心,还修福行,先行布施。如亿耳阿罗汉,若以一华施於佛塔,九十—劫,人天中受乐。馀福德力,得阿罗汉。又如阿输迦王小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以般若波罗蜜心行布施,无所著故,得大福报。以慧方便力故,具足五波罗蜜。施人、受人、财物不可得故,具檀波罗蜜;罪、不罪不可得故,具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具羼提波罗蜜;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毗梨耶波罗蜜;不乱不味故,具禅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提要

  《释初品中到彼岸等》

  本卷叙述学般若波罗蜜,能为诸佛眷属,能不起六蔽,能得三种福处,能得五眼,能闻诸佛所说十二部经。

  一、能为诸佛眷属

  菩萨初发意时,已在一切众生前,能利益声闻、辟支佛。如文殊师利七十二亿劫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菩萨欲为诸佛眷属者,如释迦文佛未出家时,车匿给使,瞿毗耶、耶输陀为内眷属。六年苦行时,侨陈如等五人给使。成道时,弥喜、罗陀、须那刹多罗、阿难、密迹力士等为内眷属。转*轮时,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须菩提、迦旃延、富楼那、阿泥卢豆、文殊、弥勒、飚陀婆罗等人为大眷属。此就佛随世间身而言,若就法性生身,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佛欲生时,八万四千一生补处菩萨在前导,菩萨从后而生,譬如阴云笼月。”

  二、能不起六蔽

  悭心、破戒心、痈恚心、懈怠心、乱心、痴心,是为六蔽,能障六波罗蜜。如欲不起六蔽,当学般若波罗蜜。

  三、三种福处

  福指善有漏身语意业。生福处有三种,谓布施、持戒、修定。

  1、布施:什么是布施:布施是指在施物时,心中产生舍想,对治悭心的一种心理活动。论中列举韦罗摩菩萨十二年行布施,须帝粲弩菩萨以二个爱子,施十二丑婆罗门,以妻及眼施化婆罗门等诸多事例。

  2、持戒:佛说五戒福是。论中略举杀罪相,详如《尸罗波罗蜜》中说。

  3、修定:修慈是修定福。以欲界众生多痈多乱,故先说慈心是修定福。佛说慈心有五利:(1)刀不伤,(2)毒不害,(3)火不烧,(4)水不浸。(5)於一切痈怒恶害众生中,见皆欢喜。

  四、得五眼

  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

  2、天眼:虽见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无碍,但不见诸法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

  3、慧眼:得智慧,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但不能度众生,以无分别故。

  4、法眼:悉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但不能遍知一切众生方便道。

  5、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十二部经

  l、修多罗: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百五十戒经。

  2、滥夜:重颂,重复长行内容。

  3、伽陀:孤起,无长行偈颂。

  4、受记:佛与九趣众生受记的内容。

  5、优陀那:自说

  佛无问自说。

  6、尼陀那:因缘,佛…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