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之因缘,为诸经六序品。
7、本事:记载佛陀与弟子前生行谊。
8、本生:记载佛陀前世修行之种种悲行。
9、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
10、广经:指摩诃衍,如《般若》、《法华》等经。
11、呣佛略:未曾有经。如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
12、论议经:答诸问者。如佛说四谛,问者问曰,何等为四
何者是谛
佛一一与以解答。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提要
《释初品中信持》
本卷叙述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当信持三世佛法,发十八大愿。
l、对十方诸佛说法,受持不忘。并能依教起行,为他人演说。
2、闻三世诸佛说法,能自利利人。
3、于入胎时,出生时,成道时,转*轮时,般涅架时,现大神通,放大光明,遍照世间幽暗之处。
4、我于恒沙世界无三宝处,宏扬三宝,赞叹三宝,劝人信仰三宝。
5、令恒沙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念,裸者得衣,讥者得食。
6、令恒沙世界在三恶道的众生,皆得人身。
7、令恒沙世界众生,皆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众道果,皆成声闻、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令一切众生具佛威仪,行如象王,足离地四指。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石胁,累膝而卧,食不著味,美恶等一。
9、有无量千万亿诸天众,围绕恭敬,至《释奉钵品》第二菩提树。
lo、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以诸天宝衣为座。
11、我成道时,四威仪中,地悉为金刚,即从金刚际出如莲华台,直上持菩萨坐处,令不陷没,故佛道场坐处,名为金刚。
12、菩萨于出家日,即成佛道,即转*轮。转*轮时,无量阿僧滥众生得不退转位。
13、于成道时,无量阿僧爁声闻僧,一闻法,皆得阿罗汉果。
14、有无量阿僧槛菩萨僧,一闻法,皆得阿坶跋致。
15、我成佛后,寿命无量,光明具足。
16、我成佛后,世界无有淫欲、痈恚、愚痴,亦无三毒之名。
17、般涅坶后,法无灭尽,亦无灭尽之名。
18、我成佛时,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成佛。
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因此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大事,故言得诸功德及大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三十五提要
《释奉钵品》第二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一、《释奉钵品》第二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四天王以四钵奉上菩萨。三干大干世界,从四天王天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请转*轮。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愿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
诸天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贞,不与色欲接触。唯断淫欲出家者,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龙树强调淫欲为诸结之本,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色相会合。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当不得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在断欲方面,有三种类型:
l、如世间人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道。
2、从初发意断淫欲,修梵童贞行,乃至成佛,不犯色欲。
3、或有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六神通。为教化众生,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长者、刹利,随其所须而利益之。譬如幻师、幻作五欲,于中娱乐。
菩萨幻师亦如是,以神通术,于众生中,化作五欲。但菩萨不染于欲,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欲为秽恶,欲为毁坏,欲为如怨。
二、《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一切法但有名字,如菩萨、佛、般若波罗蜜、五阴等,但有名字。如是则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空,但以名字说。
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满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干分、百干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菩萨一日修智慧,超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之上。
为什么菩萨的智慧,这样的殊胜
因为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架,而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脱无量众生,令得涅架。譬如莹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
《大智度论》卷三十六提要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二
(本品中舍利弗向佛提出三个问题:一菩萨如何住阿滥跋致地,净佛道
二菩萨住何等地,能为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三菩萨如何习行般若波罗蜜
一、菩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作,知诸法不生不灭,即是阿滥跋致地。住阿滥跋致地中,教化众生,净佛世界,灭除身口意粗恶之业,是名净佛道地。
二、菩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世间才有一切善法,如十善、五戒、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十八空、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四向、四果、辟支佛、佛道等。所以说唯有菩萨出世,能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常为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三、菩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1、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照见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诸法空。论中详细分析五众
是以五众涵盖一切法。
2、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习行七空。
所谓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佛法说空,广说有十八空,略说有七空,以七空多利益众生故。
3、菩萨修七空时,不见五众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五众生相、灭相。不见五众垢相、净相。心、心数法无形,则无住处。故色不与受合,受不与想合,想不与行合,行不与识合。心、心数法中无触故,不得和合。行者入空三昧,见色为空,不见五众。以五众不异空,空不异五众。五众即是空,空即是五众。
4、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观的空、无相、无作之智,不与所观的空、无相、无作之理合。即空三昧不与空法合。若空三昧与空法合者,是空从因缘生,则不名性空。
5、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入诸法自相空,观五众不作合,不作不合。合者:诸法自相,如地坚相等,不在异法中。不合者:诸法自相,不在自法中。
6、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三际法,前际不与后际合,后际不与前际合;现在不与前际、后际合,前际、后际不与现在合。过去已灭,不能为因为缘。未来未有,不能为因缘。现在乃至一念中不住,云何能为因缘
佛常说三际及名字皆空,云何言合
《大智度论》卷三十七提要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三
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萨婆若不与三际合。以萨婆若是实法,三际是生灭相,求觅不可得,云何和合
萨婆若不与五众、十二入合,以菩萨甚深智慧解诸法空相。萨婆若不与度、四念处、八圣道合。以执著心行三十七道品,故说不合。萨婆若不与佛十力、十八不共法、菩提合。以佛十力、十八不共法、菩提,不可见故。
二、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习五众有无、常无常、乐非乐、我无我、寂非寂、空非空,有相无相,有为无为。众生多著有无等见,是二种见,虚妄非实,远离中道。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著有著无,二事俱失。
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为六波罗蜜、阿槛跋致、净佛世界、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十八空、如、法性、实际等法,行般若波罗蜜。以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心无所著。
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往恒沙世界供养诸佛,乃至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或不得,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
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十八界不与空合,空不与十八界合。以十八界是相,空是无,有无云何合
六、佛告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亦不见是法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是法诸佛授记,亦不见有法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不生我相、众生相。众生毕竟不生不灭。此空相应,於诸相应中为第一相应。菩萨习空,不生悭心、犯戒心、痈心、懈怠心、乱心、无智心。能生大慈大悲。
《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提要
《释往生品》第四之一
舍利弗问佛,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何处终,来生此间;从此间终,当生何处
一、从何处终,来生此间
1、从他方佛国来,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来生此间。诸深妙法,皆现在前。在所生处,常值诸佛。
2、有一生补处菩萨,兜率天上终,宋生此间。是菩萨不失六波罗蜜。随所生处,一切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疾现在前。
3、有菩萨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萨根钝、不能疾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陀罗尼门,三昧门,不能疾现在前。
二、从此间终,当生何处
1、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常值诸佛,终不离佛。供养诸佛,度脱众生。
2、还生欲界,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成就众生。
3、或生四天王天处,或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於中成《释往生品》第四之二就众生,净佛世界,常值诸佛。
4、或生梵天,作大梵天王。从梵天处游一佛国至一佛国。值所有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轮者,请转*轮。
5、一生补处菩萨,何以但生兜率天,不生余处
答曰:若他方世界来,天龙鬼神,求其来处不明,谓是化人。若人中死后生,成佛道者,人起轻慢,天则不信。无色界无形,不得说法,…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