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13

  ..续本文上一页故不於中生。色界深著禅味,不能利益众生。下三欲天,结使深厚,粗心错乱。上二天结使既厚,心濡不利。唯兜率天,结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萨住处。

  6、有三种利根菩萨,久植福德智慧。

  (1)是人初发心时,行六波罗蜜,登菩萨位,得阿呣跋致地。

  (2)是人初发心时,便得阿耨罗三藐三菩提,便转法输。度无量阿僧槛众生已,入无余涅架。

  (3)是人初发心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与无数百千亿菩萨,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 佛将导遍十方世界,示清净国,令其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

  《大智度论》卷三十九提要

  《释往生品》第四之二

  一、常勤精进:菩萨住六波罗蜜,常勤精进,利益众生。不说无益之事,永离妄语等四口过。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断众生三恶道。以檀波罗蜜为首,安乐一切众生。对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等,随其所需,皆给与之。菩萨还变身如佛,为三恶道众生说法。变身如佛,遍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为众生说法,亦供养诸佛,庄严世界。此诸菩萨,皆是一生补处菩萨。

  二、诸根净利:菩萨行六波罗蜜时,成就三十二相,诸根净利,使众人爱敬,然后以三乘法度脱之。什么是菩萨三业不净

  若菩萨生声闻、辟支佛心,是为破戒。若菩萨取身口意相,是名为罪。小乘人畏三恶道故,以十不善业为罪;大乘人以一切能生善心取相法,与三解脱门相违者为罪。入诸法实相中,一切诸观、诸见、诸法,皆名为罪。

  三、不舍十善:菩萨从初发心,住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乃至阿呣跋致地,常行十善,不堕三恶道。作转轮圣王,安立众生於十善道,并於无量百千万世,作转轮圣王,值遇无量百千万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四、清净佛道:一切法皆不可得,即清净佛道。菩萨行六波罗蜜,诸贤圣菩萨及佛,了不可得。不得身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名法空。不得声闻,乃至佛,是名众生空。菩萨住是二空中,渐渐得一切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诸法实相。菩萨行六波罗蜜时,不念十八界,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是法空,亦得众生空,观空者亦空。住是无碍般若波罗蜜中,无能坏者。

  五、具足智慧: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具足智慧。成就见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听法、见僧,严净佛土。菩萨以是智慧,行六波罗蜜,不得六波罗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亦不得十八不共法,用是智慧,具足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是名菩萨摩诃萨智慧。

  六、净五眼:

  l、肉眼净:菩萨肉眼能见百由旬、二百由旬、一阎浮提、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干世界不等。

  2、天眼净:菩萨天眼所见,四天王天,乃至阿迦腻吒天,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菩萨天眼,见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

  3、慧眼净: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

  《大智度论》卷四十提要

  《释往生品》第四之三

  《释叹度品》第五

  《释舌相品第六

  《释往生品》第四之三

  一、继上卷“六、净五眼。”

  4、法眼净:菩萨以法眼知是人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

  5、佛眼净:菩萨求佛道心,入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萨用一切种智,於一切法中,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是菩萨成佛道时,得佛眼净。

  二、修神通波罗蜜

  修如意、天眼、他心、宿命、天耳、漏尽六通。获得每一神通后,皆不著斯神通。以神通及已身,皆不可得。菩萨於是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故不著。以是六通能广利益一切众生,故说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於毕竟空中行六波罗蜜

  菩萨住六波罗蜜,净萨婆若道,观一切法毕竟空,不来不去。行六波罗蜜时,不施不受,非戒非犯,非忍非痈,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此时菩萨不分别布施不布施,持戒犯戒,忍辱痈恚,精进懈怠,定心乱心,智慧愚痴;不分别毁害轻慢恭敬。因为行般若波罗蜜时,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得一切诸法等,安立一切众生於平等法中。菩萨如此於毕竟空中行六波罗蜜,则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得一切种智。

  《释叹度品》第五

  有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人赞叹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尊、第一、胜、妙、无上、无等波罗蜜。自相空、自性空、诸法空、无法有法空是菩萨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波罗蜜能使菩萨具足一切功德,成就一切功德,是不可坏波罗蜜。世尊答复舍利弗等人说:世间所有乐具,若人中,若天上,若离欲乐。是一切乐具,皆由菩萨有。菩萨摩诃萨,为安乐一切众生故,出现於世。

  《释舌相品》第六

  世尊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出无数无量光明,普照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是时佛见大众,於一切诸法,不生不灭,不出不作,得是法忍,便发微笑。告阿难言:是众中十万亿人,於诸法中,得无生忍,是诸人於未来世,过六十八亿劫,当得作佛,劫名华积,佛号皆名觉华。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提要

  《释三假品》第七

  《释劝学品》第八

  一、《释三假品》

  所谓三假,即法假施设,受假施设,名假施设。或称法波罗聂提,受波罗聂提、字波罗聂提。法假施设指五蕴等法;受假施设指五蕴和合故有众生等;字假施设指通过法、受二波罗聂提的名字取二法之相,并形成语言文字。

  龙树菩萨认为,这三假都是应该破斥的,只有通过对这三假的破斥,才能显示出诸法实相。其破斥方法是:“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实相中。”山①卷四十一PlO②同注①而“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②因此,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菩萨也是如此,但有名字。此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其实是空,自性不可得。就象火一样.火有能照和能烧的作用,但不能说火在此二法之内。因为火是一,能照与能烧法是二。二不为一,一不为二。也不能说在此二法以外,若在二法外,则闻火之名就不会生此二法想。若在二法中间,则无依止处。因此,火不在三处,但有假名。其他一切法亦是如此。菩萨以诸法实相智慧,于诸法中求,不见一定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名字。又不见菩萨及菩萨名字。用是智慧故,破无明等诸烦恼。用是不见及不见智慧故,破著般若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名字,菩萨、菩萨名字。诸法实相清净,通达无碍。

  总之,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决不象金银财宝那样。力求而得。

  二、《释劝学品》

  1、菩萨欲利他故,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具足六度,断一切系缚结使,知一切善法,入诸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

  2、菩萨为自利故,欲不堕恶道,不生贫贱家,不住声闻、辟支佛地,不堕菩萨顶,当学般若波罗蜜。

  3、菩萨为除法爱故,当学般若波罗蜜。

  所谓法爱,指菩萨以平等心而生法喜,欲令一切众生皆至佛道。①龙树菩萨认为,法爱于人天中为妙,于无生法忍为累。法爱在无生法忍中没有利益。就象多食不消和给必死之人加药一样,菩萨如果没有方便力,对毕竟空和不生灭法产生爱著,则反为其患。

  4、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故,三乘人应于是中学成。般若波罗蜜中所说的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则是三乘人所共应精进习行的。另外,在般若波罗蜜中以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这也是三乘人所共学的。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因此,三乘人皆应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四十二提要

  《释集散品》第九

  一、依集散门破菩萨及菩萨名字

  所谓集,指诸法因缘而生。譬如眼、色因缘生眼识,根、尘、识三事和合生眼触,眼触因缘生受、思等心所法。是中邪意念故,生诸烦恼罪业;正忆念故,生诸善法。善恶业受六道果报。从是身边复有种种善恶业,如是展转无穷,是名为集。所谓散,指诸法因缘而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诸法无集无散,生无从来,灭无从去,但诳于眼,毕竟是空,无所有故。因此,菩萨及诸法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不住者,法性空故,名字无住处,是依第一义说。不住者,有因缘所和合而生的幻化相,是依世俗谛说。若名字因缘和合无,则世俗浯言众事都灭

  世俗谛无故,第一义谛亦无,二谛无故,诸法错乱。故此,依集散门观之,菩萨及诸法名字,因缘和合故无所有。以是故,不住亦不不住。

  二、依不住门,破诸法相,说般若波罗蜜

  龙树菩萨认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住一切法,因一切法相空故,不可得故。如果菩萨无方便,以吾我心在诸法中住,则不受般若,亦不具足般若,因不具足般若故,不能得萨婆若。②所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仅垢法中不能住。善无记法中亦不能住。因为善法和无记法其本身虽然无罪,但能为生罪因缘。如佛在经中说,若“菩萨以吾我心行般若波罗蜜,住色中即著色,为生色故作诸业,受想行识亦如是”。

  三、依空门、毕竟无相门,说菩萨一切不受

  菩萨——切法不受与声闻、辟支佛一切法不受不同。二乘人诸法不受无有广大之用,不利不深,亦不坚固。二乘人只有漏尽时才一切法不受,菩萨久远来就知一切法不受。二乘人虽一切法不受,但还有种种不良习气,有障有碍,故其无受不清净。菩萨一切法不受,是以般若波罗蜜入诸法实相,一切法空,毕竟无相,不可得故,不受不舍,此彼岸不度,世间相即是涅架相,涅架相即是世间相,一相所谓无相。论曰:“…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