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求佛道,于此中亦无好丑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一切相不受。”①如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诸法相,不受色、受、想、行、识,亦不离色、受、想、行、识见是智慧。以是故,此梵志信诸法实相。菩萨一切法不受,是通达诸法实相的表现。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提要
《释集散品》第九之余
《释行相品》第十
一、《释集散品》第九之余
本卷接上卷内容,直显般若波罗蜜之体相。什么是般若波罗蜜之体相呢
论曰:“今明般若之体,何等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若有佛、若无佛,常住法相、法位。”⑧
关于般若之相,龙树菩萨分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个方面为二门说。论曰:“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密。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⑧第二个方面是三门说,论曰:“复次,离有、离无,离非有非无,不堕愚痴而能行善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三门,是般若波罗蜜相。”④
二、《释行相品》
本品论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与无方便的区别。
1、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行相,则是无方便,不能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更不能得声闻、辟支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无行相,则是有方便。菩萨行无相般若波罗蜜时,行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因为般苦波罗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诸法无所受三昧可使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为什么有行相和无行相是区别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与有方便的标准呢
龙树菩萨认为,取相是为初学者说,无相是为行道,住解脱者说,是实相说。行者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先取善相,破不善相,后以无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为有患,生诸著故。以无相相破善法相,无相亦自破。因为无相是善法所摄。就象冰雹害谷,过后自消。
3、除诸法不受三昧外,其余108种三昧亦能使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这108种三昧只有在离涅架远时才是行般若方便,至离涅架近时,只有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方便,其余三昧皆入此三昧中。为什么呢
因为般若波罗蜜不异诸三昧,诸三昧不异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般若波罗蜜。菩萨入是三昧时,于诸三昧不知不念。
《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提要
《释幻学品》(亦作《幻人品》)第十
《释句义品》第十二
一、《释幻学品》
本品主要论述一切法皆是幻法及善知识与恶知识的区别。
l、一切法皆是幻法,阐述幻与法不一不异的关系。龙树菩萨认为,一切法与幻无异,“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菩提。”①因为一切法皆是幻法,所以其体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菩萨于如是法学般若波罗蜜故,无所有,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当得萨婆若。萨婆若亦无所有,无所得。
2、菩萨善知识能使新发意菩萨闻般若波罗蜜得方便,无惊、无怖,无畏。论中说,新发意菩萨有两种因缘使其听闻般若波罗蜜后心生怖畏。一是内因缘,指无正忆念,无利智慧,于众生中无深悲心,内无行般若之方便。二是外因缘,指不生中国,不得闻般若波罗蜜,不得善知识断疑。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善知识守护引导在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时的重要意义。龙树菩萨认为,善知识教人不著任何一法。如药师和合诸药,冷病者与热药,但是对热病者则为非药,故不可著。菩萨亦如是,于众生中起大悲心,不著一切法,于智慧无所得,但欲度众生。以无常、空等种种观,观诸法,诸法亦不可得,教人以是智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恶知识教人离一切种智相应心行般若,大失利益。恶知识说法的特点,大都是教人远离六波罗蜜,或不信罪福报,或言诸法毕竟空汝何所行
或赞叹小乘,汝但自免生老病死苦,众生何预汝事
恶知识往往不教佛弟子觉知魔相。总之,恶知识用有所得,取相忆念分别来说佛法,不教人觉知种种无量魔事。恶知识对于我们学习佛法的障碍比盗贼还要厉害,因为盗贼只能害我们今世一身,恶知识则世世害人。贼只能害命夺财,恶知识则害慧根,夺佛法无量宝。
二、《释句义品》
l、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因为一切菩萨句义入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有义处,亦无我。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如日出无暗,劫尽无一切物。
2、因为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菩萨观一切世间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皆是自空相,无碍相,不二相,不应著。因为一切法自相空,不动故。
《大智度论》卷四十五提要
《释摩诃萨品》(亦作《金刚品》)第十三
《释断见品》第十四
《释富楼那品》第十五
一、《释摩诃萨品》
本品主要论述菩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故名摩诃萨。必定众指性地人,八人①,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拔致地菩萨。佛陀根据后世所受的果报不同,把众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定必入涅架者,第二类是邪定必堕恶道者,第三类是不定者。摩诃萨是第一类中最上最大者。
二、《释断见品》
本品主要论述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断一切见网,故名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虽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但都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以一切法无所有故,名摩诃萨。论曰:“诸烦恼实相,与常性空心相无异,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净;住圣人地中,修无相智慧故,无所分别。但愍众生故,虽复有说,心无所著。
……菩萨能观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毕竟清净。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开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
三、《释富楼那品》
本品主要论述菩萨大庄严和发趣大乘的含义。
l、菩萨摩诃萨以萨婆若心行六度,不取不著诸波罗蜜相,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菩萨行檀波罗蜜时,摄其他波罗蜜,与此相应,菩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摄其他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时,亦摄其他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为什么一波罗蜜中摄其他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呢
因为波罗蜜各各别,则行力势少,就象没有集中起来的士兵一样,没有战斗力。如果兵力集中,同时出击,那么再大的敌人也能战胜。菩萨也是如此,六波罗蜜一时具足庄严,故能破烦恼魔人贼,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菩萨摩诃萨行布施等六波罗蜜时,以萨婆若心,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向声闻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是大庄严菩萨十方诸佛欢喜,如人远行重有资粮,又如破贼备有器仗。是大庄严为菩萨所有,不与声闻辟支佛共。因为声闻辟支佛虽亦行布施等六度,但有量有限,自为度身及若干可度众生,故不名大庄严。菩萨所度,不分别不齐限为若干众生,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尽入大乘作佛,故名大庄严。菩萨行大庄严,自行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2、菩萨以四无量心,行六波罗蜜,为利益众生故,发趣大乘。如菩萨以四无量心行檀波罗蜜时,入慈心作是念:我当安乐一切众生;入悲心作是念:我当拔济一切众生;入喜心作是念:我当度一切众生;入舍心作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诸漏水尽。菩萨发趣大乘,总是以四无量心行一切法,若但行四无量心,或单行某一波罗蜜,则不名发趣大乘。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提要
《释乘乘品》(亦作《乘大乘品》)第十六
《释庄严品》第十七
《释摩诃衍品》(亦作《问乘品》)第十八
一、《释乘乘品》本品论述菩萨乘大乘道之相。
l、菩萨因众生空入法空中,行般若波罗蜜时乘檀波罗蜜,不见施者、受者、财物,能如是者名乘于大乘。余波罗蜜亦如是。菩萨以不离心离诸烦恼及二乘意。为萨婆若故,修四念处,修亦不可得,毕竟清净故,是名乘于大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2、若菩萨知一切法假名字,于名字和合中复有名字,一切世间出世间皆是假名,是名乘于大乘。
3、菩萨发大庄严,具足神通,成就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经佛国,供养诸佛,拔三恶道众生,同时还变身无数,各各于佛前听受大乘法,名乘于大乘。
4、大乘名毕竟清净六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乘大乘时,以五神通而自庄严国土。菩萨住是乘中,常不离诸佛,乃至得佛道,名乘大乘。
二、《释庄严品》
本品主要论述菩萨大庄严的三种类型。
1、菩萨六度乃至一切种智大庄严。菩萨行六度乃至一切种智时,因决定誓愿广大无边故,名大庄严。菩萨修六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都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住檀波罗蜜,不能度余人。菩萨修行,常发大愿,我当悉令无量阿僧祗众生住诸功德中,如幻师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利益一切过往之人。
2、菩萨摩诃萨无大庄严为大庄严。因诸法自相空故,菩萨大庄严亦空,菩萨大庄严空故,无大庄严为大庄严。如果菩萨能如实知色、色中定…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