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尔。若知诸法空寂相,则不舍本愿精进,发大庄严非是难事。
3、无缚无脱大庄严。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世界皆无缚无脱,故称无缚无脱大庄严。
三《释摩诃衍品》
1、六波罗蜜是摩诃衍。六度中,般若波罗蜜与摩诃衍是一义异名。因为六度摄一切法故。论曰:“若说般若波罗蜜,则俱说菩萨道,所谓从初发意乃至成佛。譬如王者来,必有营从,虽不说从者,当知必有。摩诃衍亦如是……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罗蜜。”①也就是说,一切助道法,皆是摩诃衍。
2、十八空是摩诃衍。广释初品中菩萨摩诃萨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的道理。佛说十八空,略而言之可归结为四空,三空或七空;广而言之则无量无边,一切法都空。所以十八空是摩诃衍。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提要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上卷已说六般罗蜜和十八空是摩诃衍 ,本卷接上卷内容主要论述无量无边本昧和合亦名为摩诃衍的道理。
菩萨所行三昧,虽然有无量无边之数,但略而言之,有代表性的只有108种。本卷经和论的内容都是对这108种三昧的逐一解释。但是经的解释和论的解释并不雷同,现将首楞严三昧第一和离著虚空不染三昧第108的两种解释列表比较如下: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龙树菩萨对108种三昧的解释相对而言比较详细。为什么会详细呢?有三个原因:
1、佛自说108三昧时,时人利根故,皆得信解。今则不然,论者释其义,令得易解耳。
2、佛说三昧,多说其果,而龙树菩萨则是因缘果报俱说。譬如观身不净
昧,身是因缘,三昧是果。
3、佛为应适众生之机故,但说一法,而龙树菩萨是广演分别诸事。如一切有漏皆是苦因,但佛只说爱。因此佛的说法比较单刀直入,简明扼要,切中闻法者之病。
108种三昧,归结起来都是释禅波罗蜜,如果广演开来,则一切三昧都在其中。所以无量无边三昧称合是摩诃衍。
《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提要
《释四念处品》(亦作《广经品》)第十九
本品接前两卷内容,论述四念处等十八种摩诃衍法。
一、列举四念处等十八种法若与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则能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这十八种可称为摩诃衍的法为:
1、四念处。
2、四正勤。
3、四如意足。
4、五根。
5、五力。
6、七觉支。
7、八正道。
8、空、无相、无作三三昧。
9、十一种智。
10、未知欲知、知、知者三根。
11、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
12、十念。
13、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
14、十力。
15、四无所畏。
16、四无碍智。
17、十八不共法。
18、四十二字等语等陀罗尼门。
二、上述十八种摩诃衍中,四处是重点内容。龙树菩萨在本品用了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四念处的修观方法,修观作用及大小乘人在修习过程中的主要区别。
1、修观方法。四念处共包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个方面的内容。本品在介绍修观方法时,以观身不净为主,介绍了内身中循身观的六种观法:
①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
②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伸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
③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④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⑤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
⑥若见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2、修观作用。论中说,通过修习四念处的种种观法,可以使行者得定心,破四颠倒。破四颠倒故,开实相门。开实相门已,则愧本所习。如人夜食不净,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3、大小乘人在修习四念处法上的区别:声闻修四念处由煨至顶,由顶至忍,由忍至世第一法乃至阿罗汉道。菩萨修四念处时,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业,先用不可得心调伏其心,住是地中。虽然有烦恼,心常不堕。由煖法至顶法,是声闻与菩萨共的,而由忍法至世间第一法则是菩萨柔顺法忍。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是菩萨无生法忍。
所以,菩萨修四念处等法,是与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的,以不可得故,除世间贪忧,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三、略论其余十七种摩诃衍法。
《大智度论》卷四十九提要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上
一、总列菩萨从初地至十地的发趣业。
1、初地行十事。
2、二地常念八法。
3、三地行五法。
4、四地应受行不舍十法。
5、五地远离十二法。
6、六地具足六法。
7、七地二十法不应著二十法应具足。
8、八地应具足五法。
9、九地应具足十二法。
10、十地菩萨与佛无异。
二、具体论述一至六地菩萨的治业内容和万法。
1、初地菩萨行十事的具体内容和方法:①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②应萨婆若心生四无量心。③与一切众生行无所分别布施。④对那些能教人在萨婆若中住的善知识,亲近谘受,恭敬供养。⑤应萨婆若心求法,不堕声闻、辟支佛地。⑥世世于佛道中出家。⑦若见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念佛。⑧若佛现在,若佛灭度后,为众生说法,初、中,后善,妙义好语,净洁纯具。⑨菩萨若自恃而生侨慢,应作是念:我剃头著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于中生侨慢
又此侨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高 铭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侨慢有如是无量罪过,破是侨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何况求无上道
⑩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
2、二地菩萨常念八法的具体内容和治业方法:①戒清净。②知恩报恩。⑧住忍辱力,于一切众生无嗔无恼。④以成就众生为喜。⑤不舍一切众生,念欲救一切众生。⑨入大悲心。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架。⑦信师恭敬谘受,于诸师如世尊想。⑧勤求诸波罗蜜。
3、三地菩萨满足五法的具体内容及行持方法:①多学问无厌足。若此间世界,若十方世界诸佛所说,尽欲闻持。②净法施,施时不求名利后世果报,乃至为众生故,不求小乘涅架,但以大悲于众生,随佛转*轮。③净佛世界,以诸善根回问。④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⑤住惭愧处,耻诸声闻,辟支佛意。
4、四地菩萨受行不舍十法的具体内容和行持方法:①不舍阿练若处。②少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欲。⑧知足,得一切种智。④不舍戒,不取戒相。⑤秽恶诸欲。
⑥厌恶世间心。⑦舍一切所有。⑧根、尘两种识处心不生故,心不灭。⑨不惜一切物,于一切物不著不念故。
5、五地菩萨远离十二法的具体内容和行持方法:①远离亲白衣,从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头著染衣。②远离比丘尼。③远离悭惜他家。如是思惟:我自舍家,尚不贪不惜,云何贪惜他家。④远离无益谈说。⑤远离眨恚。远离自大,不见内法。⑥远离懱人,不见外法。⑦远离十不善道。⑧远离大慢,行十八空。不见诸法定有大小相,不见法可作大慢者。⑨远离自用,拔七种侨慢根本。@远离颠倒。⑩远离淫、怒、痴。
6、六地菩萨具足六法的具体内容和行持方法:①不作声闻、辟支佛意。②布施不生忧心。③见有所索,心不没。④所有物布施,不言是物可施,是物不可施。⑤布施后心不悔。⑥不疑深法。(按:六地菩萨应具足的六法又可指六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五十提要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
《释出到品》第二十一
一、《释发趣品》之余
上卷论述了菩萨从初地至六地的发趣业。本卷继续介绍七地至十地中各菩萨的行业及治业方法。
7、七地菩萨二十法所不应著的具体内容及治业方法。①不著我。②不著众生。⑧不著寿命。④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⑤不著断见。⑥不著常见。⑦不应作相。⑧不应作因见。⑨不著名色。⑩不著五众。⑾不著十八界。⑿不著十二入。⒀不著三界。⒁不作著处。⒂不作所期处。⒃不作依处。⒄不著依佛见。⒅不著依法见。⒆不著依僧见。⒇不著依戒见。除此之外,七地菩萨还应具足二十法。其具体内容可参考本卷经文部分。
8、八地菩萨应具五法的具体内容及行持方法:①须入众生心。②游戏神通,以神通力从一佛界至一佛界,亦不作佛界想。③观诸佛界,自住其界,见无量佛界,亦不作佛界想。④如所见佛界,自庄严其界,住转轮圣王地,遍至三干大干世界以自庄严。⑤如实观佛身。
9、九地菩萨应具足十二法的具体内容及行持方法。①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十方无量世界众生,如诸佛法所应度者而度脱之。②得如所愿。③知诸天、龙、夜叉,犍达婆语。④胎生成就。⑤家成就。⑥所生成就。⑦姓成就。⑧眷属成就。⑨出生成就。⑩出家成就。⑾庄严佛树成就。⑿一切善根功德成满具足。
10、十地菩萨如佛。具足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具足圆满。断一切烦恼及习气。
二、《释出到品》
本品论述菩萨出与住的问题。
1、正面论述菩萨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因为摩诃衍和萨婆若二法共,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佛经中,二法和一相是为了引导众生而说的;不二法和无相是为了…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