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断诸菩萨著而说的。龙树菩萨认为,“无相第一义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①大乘法属于无相法,所以“用如是法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非是实法,亦无所动。”①因为无相法没有出住。也就是说,”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语言,今名字亦空。”②佛之所以要在经中说菩萨的出住问题,是为了用法假名字引导众生,是随世俗方便说,非是第一义谛。
2、论述大乘无住处。为什么大乘无住处呢?因为一切法无住相,萨婆若亦无住相。如果一定要假名它有住,则在不住法中住。所以“是乘无所住处,以不住法不动法故。”③
3、论述大乘无出者。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等一切法不可得,毕竟清净故,菩萨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萨婆若,而乘者、法者、出者都无所有。
《大智度论》卷五十一提要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
《释含受品》第二十三
一、《释胜出品》
1、须菩提以五事问摩诃衍。所谓摩诃衍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亦如虚空受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摩诃衍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不见住处,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三世等是摩诃衍。
2、本品重点是说摩诃衍胜出。
(1)先总相说摩诃衍胜出;摩诃衍能破坏一切世间,胜出人天阿修罗上。而须菩提为什么赞菩萨摩诃衍
因三乘中,阿罗汉不能知诸法总相、别相,辟支佛比声闻深入诸法实相,却少有悲心,此二者都不能破魔王外道,唯有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起大慈悲,利益无量众生、决定知诸法实相,具足六波罗蜜,能破魔王外道,具一切种智,对诸法总相别相悉知悉了。又三界虚诳,如幻如梦,无明虚妄,因缘故有,因果无有定实,一切无常,破坏磨灭,皆是空相,以摩诃衍与三界相违.所以能摧破胜出。
(2)以别相说摩诃衍胜出,所谓佛三十二相庄严身故,胜出一切众生,佛光明胜日月诸天一切光明,佛音声胜一切音乐,佛*轮胜转轮圣王宝轮,及诸外道一切*轮,佛能破众生颠倒心,说言涅架,实无众生可灭,有如是功德故,摩诃衍能胜一切世间。
二、《释含受品》
1、佛因初发心菩萨于内外种种因缘法中著心,是故说摩诃衍如虚空无十方,非长短方圆,非青黄赤白,非过去未来现在,不增不减,无垢无净,乃至非说非不可说等种种相。
2、摩诃衍如虚空无所有,能受无量无边阿僧抵众生,因众生无有故,当知虚空无有,虚空无有故,当知摩诃衍亦无有,众生、虚空摩诃衍、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但有假名以众生空,无佛无菩萨,以有众生,才有佛有菩萨,若无佛无菩萨,则无摩诃衍,以是故摩诃衍能受无量无边阿僧祗众
3、摩诃衍无来,无去、无住。因色、受、想、行、识乃至无为法,无为法法,无为法如,无为法性,无为法相,等一切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实相不动。一切佛法中无我,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来者、去者,来去相亦应无,三世中求法相不可得。
4、摩诃衍前际、后际、中际俱不可得。所谓过去世,过去世空,未来世,未来世空,现在世、现在世空故不可得,三世等,等者空,摩诃衍、摩诃衍自空,菩萨,菩萨自空,空,空相非一非异,不合不散,无有分别,是故三世等空无所有,是等亦空,菩萨能如是解诸法三世等,不以无始世为疲厌,不以未来世无边为难,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如是学三世等空,集诸善功德,便具足一切种智,能如是三世等中住,则能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人、阿修罗。
《大智度论》卷五十二提要
《释会宗品》第二十四
《释十无品》第二十五
一、《释会宗品》
1、摩诃衍随顺般若波罗蜜,不离般若波罗蜜。为什么说随顺,因三乘所摄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罗蜜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无错谬相,常舍行。又摩诃衍空,般若波罗蜜亦空,空义一故,随顺无错。从般若波罗蜜乃至涅架,皆是空,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是同相故,摩诃衍则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般若无二无别,说摩诃衍,即是说般若波罗蜜。
二、《释十无品》
1、以十种广分别菩萨不可得:
(1)众生无所有故,空故、离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2)色、受、想、行、识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3)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4)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所有故,空悟 源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5)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6)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7)法性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8)如无所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9)声闻乃至佛无有故,空故、离故、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10)一切种智无有故,乃至性无故,菩萨前际不可得。
总之诸法空不异菩萨,菩萨不异空,菩萨空、三世空,无二无别,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行是诸法故,名为菩萨。
2、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如虚空无中无边,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就是菩萨但有假名,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空无所有,一切法不生、毕竟不可得。
3、诸法和合生,无有自性,一切法从因缘生,如梦如幻,无有真实,五众作者、生者,起者皆不可得、生相亦不可得,毕竟不生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4、菩萨于五众中有五种正观,即不受、不示、不取相、不住、不著、色中行五种正行,是五众皆无生相,若一切法无生相,般若波罗蜜不二不别,得是无生心,即是般若波罗蜜,得知般若波罗蜜,即知诸法不生不灭,以是般若波罗蜜即是不二不别。
《大智度论》卷五十三提要
《释无生三观品》(经作《无生品》)第二
1、须菩提答舍利弗所问,什么是菩萨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什么是观
(1)菩萨义者,是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心,先知诸法各各相,然后知毕竟空相,于是二种智慧亦不著,但欲度众生,于一切别相法中皆得远离。
(2)般若波罗蜜义者,此中说远离众、界、入乃至一切智,以远离是诸法故,名般若波罗蜜。
(3)观义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诸法常无常等,是名为观。
2、观一切法无生
(1)如观色不生是非色,色性常自无生,非今智慧力故使无生。
(2)观色不二是非色,是一切法无相,所有色,所有不二,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3)观色入无二法数,色、无生即是不二,色不异无生,无生不异色,色即是无生,无生即是色。
3、无生观有二种:一者柔顺观,二者无生忍观,无生是柔顺忍观,不毕竟净,渐习柔顺观,得无生忍则毕竟清净。又无生法有两种失;粗失者,杀盗等罪故有三恶道,细失者,用著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三善道。
4、无生法不可以生法得证,亦不可以无生法得证。因生法虚诳,不可以生法得脱生法。无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证。二法皆不受,俱有过故。又第一义中无众生故,无须陀洹乃至佛,法空故,无须陀洹果乃至佛道。生、不生是二法不合不散,无有形相。是故诸无生法及无生相,乐说及语言,是一切法皆无相,亦无所生。
5、若菩萨知一切三界无常空故,不依内不依外,不依两边中间,如是行波罗蜜时,应净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净一切种智。又新学菩萨如何修是初方便道
菩萨能行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所谓世间者,如菩萨行布施时,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名世间檀波罗蜜。所谓出世间檀波罗蜜,菩萨行施时,我、受者、施物三分清净、是出世间檀波罗蜜。
6、须菩提答舍利弗问,以何波罗蜜力能分别世间、出世间六波罗蜜。所谓证知诸法中无我,无知者,无见者,是仗般若波罗蜜力,非佛力等。因般若波罗蜜离断常、有无二边故,能生一切善法,又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故,能受一切善法,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尊大,有分别通达力。诸波罗蜜中,离般若波罗蜜自体不能成就,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行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五十四提要
《释天王品》第二十七
l、须菩提承顺顷佛意,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1)菩萨摩诃萨所应住般若波罗蜜中,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心。
(2)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知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皆是五众别名,菩萨为般若波罗蜜故,观五众等寂灭远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如是名为菩萨初入方便行。
(3)般若波罗蜜相者,菩萨应萨婆若心,观诸法无常、苦、空,如病如疽。以无所得修四念处及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又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知不离五众有涅架,不离涅架有五众,五众实相即是涅架,亦知过去世不离未来世,未来世不离过去世,过去世如,未来世如,一如无二。即使菩萨闻赞叹佛法,发心爱乐,把所有功德皆迥向佛道,而迥向心不在菩提心中,菩提心不在迥向心中,是二心皆空,非心相,菩萨能如是从初发心已来,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梦无所得故,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 ”
2、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如所应住与所不应住。
(1)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应如是住;所谓色、色空,菩…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