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16

  ..續本文上一頁斷諸菩薩著而說的。龍樹菩薩認爲,“無相第一義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①大乘法屬于無相法,所以“用如是法從叁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非是實法,亦無所動。”①因爲無相法沒有出住。也就是說,”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語言,今名字亦空。”②佛之所以要在經中說菩薩的出住問題,是爲了用法假名字引導衆生,是隨世俗方便說,非是第一義谛。

  2、論述大乘無住處。爲什麼大乘無住處呢?因爲一切法無住相,薩婆若亦無住相。如果一定要假名它有住,則在不住法中住。所以“是乘無所住處,以不住法不動法故。”③

  3、論述大乘無出者。因爲一切法無所有,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等一切法不可得,畢竟清淨故,菩薩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薩婆若,而乘者、法者、出者都無所有。

  

  《大智度論》卷五十一提要

  《釋勝出品》第二十二

  《釋含受品》第二十叁

  一、《釋勝出品》

  1、須菩提以五事問摩诃衍。所謂摩诃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亦如虛空受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摩诃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叁世等是摩诃衍。

  2、本品重點是說摩诃衍勝出。

  (1)先總相說摩诃衍勝出;摩诃衍能破壞一切世間,勝出人天阿修羅上。而須菩提爲什麼贊菩薩摩诃衍

  因叁乘中,阿羅漢不能知諸法總相、別相,辟支佛比聲聞深入諸法實相,卻少有悲心,此二者都不能破魔王外道,唯有菩薩從初發心,于一切衆生起大慈悲,利益無量衆生、決定知諸法實相,具足六波羅蜜,能破魔王外道,具一切種智,對諸法總相別相悉知悉了。又叁界虛诳,如幻如夢,無明虛妄,因緣故有,因果無有定實,一切無常,破壞磨滅,皆是空相,以摩诃衍與叁界相違.所以能摧破勝出。

  (2)以別相說摩诃衍勝出,所謂佛叁十二相莊嚴身故,勝出一切衆生,佛光明勝日月諸天一切光明,佛音聲勝一切音樂,佛*輪勝轉輪聖王寶輪,及諸外道一切*輪,佛能破衆生顛倒心,說言涅架,實無衆生可滅,有如是功德故,摩诃衍能勝一切世間。

  二、《釋含受品》

  1、佛因初發心菩薩于內外種種因緣法中著心,是故說摩诃衍如虛空無十方,非長短方圓,非青黃赤白,非過去未來現在,不增不減,無垢無淨,乃至非說非不可說等種種相。

  2、摩诃衍如虛空無所有,能受無量無邊阿僧抵衆生,因衆生無有故,當知虛空無有,虛空無有故,當知摩诃衍亦無有,衆生、虛空摩诃衍、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可得。但有假名以衆生空,無佛無菩薩,以有衆生,才有佛有菩薩,若無佛無菩薩,則無摩诃衍,以是故摩诃衍能受無量無邊阿僧祗衆

  3、摩诃衍無來,無去、無住。因色、受、想、行、識乃至無爲法,無爲法法,無爲法如,無爲法性,無爲法相,等一切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亦無所住,實相不動。一切佛法中無我,無衆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來者、去者,來去相亦應無,叁世中求法相不可得。

  4、摩诃衍前際、後際、中際俱不可得。所謂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故不可得,叁世等,等者空,摩诃衍、摩诃衍自空,菩薩,菩薩自空,空,空相非一非異,不合不散,無有分別,是故叁世等空無所有,是等亦空,菩薩能如是解諸法叁世等,不以無始世爲疲厭,不以未來世無邊爲難,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如是學叁世等空,集諸善功德,便具足一切種智,能如是叁世等中住,則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大智度論》卷五十二提要

  《釋會宗品》第二十四

  《釋十無品》第二十五

  一、《釋會宗品》

  1、摩诃衍隨順般若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爲什麼說隨順,因叁乘所攝一切善法,皆合聚在般若波羅蜜中,所謂六波羅蜜、叁十七助道品,叁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無錯謬相,常舍行。又摩诃衍空,般若波羅蜜亦空,空義一故,隨順無錯。從般若波羅蜜乃至涅架,皆是空,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是同相故,摩诃衍則是般若波羅蜜,摩诃衍、般若無二無別,說摩诃衍,即是說般若波羅蜜。

  二、《釋十無品》

  1、以十種廣分別菩薩不可得:

  (1)衆生無所有故,空故、離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2)色、受、想、行、識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3)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4)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所有故,空悟 源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5)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6)一切叁昧門,一切陀羅尼門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7)法性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8)如無所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9)聲聞乃至佛無有故,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10)一切種智無有故,乃至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總之諸法空不異菩薩,菩薩不異空,菩薩空、叁世空,無二無別,從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行是諸法故,名爲菩薩。

  2、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如虛空無中無邊,色、色中不可得,色、受中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就是菩薩但有假名,假名字中,假名字相不可得,空無所有,一切法不生、畢竟不可得。

  3、諸法和合生,無有自性,一切法從因緣生,如夢如幻,無有真實,五衆作者、生者,起者皆不可得、生相亦不可得,畢竟不生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4、菩薩于五衆中有五種正觀,即不受、不示、不取相、不住、不著、色中行五種正行,是五衆皆無生相,若一切法無生相,般若波羅蜜不二不別,得是無生心,即是般若波羅蜜,得知般若波羅蜜,即知諸法不生不滅,以是般若波羅蜜即是不二不別。

  《大智度論》卷五十叁提要

  

  《釋無生叁觀品》(經作《無生品》)第二

  1、須菩提答舍利弗所問,什麼是菩薩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什麼是觀

  (1)菩薩義者,是人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發大心,先知諸法各各相,然後知畢竟空相,于是二種智慧亦不著,但欲度衆生,于一切別相法中皆得遠離。

  (2)般若波羅蜜義者,此中說遠離衆、界、入乃至一切智,以遠離是諸法故,名般若波羅蜜。

  (3)觀義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觀諸法常無常等,是名爲觀。

  2、觀一切法無生

  (1)如觀色不生是非色,色性常自無生,非今智慧力故使無生。

  (2)觀色不二是非色,是一切法無相,所有色,所有不二,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3)觀色入無二法數,色、無生即是不二,色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色。

  3、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觀,二者無生忍觀,無生是柔順忍觀,不畢竟淨,漸習柔順觀,得無生忍則畢竟清淨。又無生法有兩種失;粗失者,殺盜等罪故有叁惡道,細失者,用著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叁善道。

  4、無生法不可以生法得證,亦不可以無生法得證。因生法虛诳,不可以生法得脫生法。無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證。二法皆不受,俱有過故。又第一義中無衆生故,無須陀洹乃至佛,法空故,無須陀洹果乃至佛道。生、不生是二法不合不散,無有形相。是故諸無生法及無生相,樂說及語言,是一切法皆無相,亦無所生。

  5、若菩薩知一切叁界無常空故,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邊中間,如是行波羅蜜時,應淨色、受,想、行、識,乃至應淨一切種智。又新學菩薩如何修是初方便道

  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所謂世間者,如菩薩行布施時,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叁相布施名世間檀波羅蜜。所謂出世間檀波羅蜜,菩薩行施時,我、受者、施物叁分清淨、是出世間檀波羅蜜。

  6、須菩提答舍利弗問,以何波羅蜜力能分別世間、出世間六波羅蜜。所謂證知諸法中無我,無知者,無見者,是仗般若波羅蜜力,非佛力等。因般若波羅蜜離斷常、有無二邊故,能生一切善法,又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故,能受一切善法,諸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爲尊大,有分別通達力。諸波羅蜜中,離般若波羅蜜自體不能成就,是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智度論》卷五十四提要

  《釋天王品》第二十七

  l、須菩提承順頃佛意,承佛神力,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

  (1)菩薩摩诃薩所應住般若波羅蜜中,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今應當發心。

  (2)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知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衆別名,菩薩爲般若波羅蜜故,觀五衆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如是名爲菩薩初入方便行。

  (3)般若波羅蜜相者,菩薩應薩婆若心,觀諸法無常、苦、空,如病如疽。以無所得修四念處及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又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知不離五衆有涅架,不離涅架有五衆,五衆實相即是涅架,亦知過去世不離未來世,未來世不離過去世,過去世如,未來世如,一如無二。即使菩薩聞贊歎佛法,發心愛樂,把所有功德皆迥向佛道,而迥向心不在菩提心中,菩提心不在迥向心中,是二心皆空,非心相,菩薩能如是從初發心已來,乃至佛道,修是功德,不休不息,用如幻,如夢無所得故,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 ”

  2、菩薩摩诃薩,于般若波羅蜜中如所應住與所不應住。

  (1)菩薩摩诃薩于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所謂色、色空,菩…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