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17

  ..续本文上一页萨、菩萨空、色空、菩萨空不二不别,乃至一切种智空、菩萨空不二不别。凡夫颠倒故,取五众相,五众和合取菩萨相。般若波罗蜜中,以众生空除众生,即是无菩萨相,以法空除五众,则无五众相,二空无有别异,五众空、菩萨空无二无别。

  (2)菩萨于般若波罗中所不应住者;所谓菩萨不应色中住,以有所得故,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以有所得故,……乃至无有十八不共法名字,亦无须陀洹名字、佛无有佛名字不应住,以有所得故。诸佛于一切诸法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菩萨皆是佛子,子法应如父行,诸佛于一切法中无所住,菩萨亦应如是学,用无所住心行般若波罗蜜,如诸佛无住心中亦不住,非不住心中亦不住,毕竟清净。

  3、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一切法如幻,无说、无听,无知者,微妙无定相,但般若波罗蜜不异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是五众非深非妙,乃至一切种智亦非深非妙。

  《大智度论》卷五十五提要

  《释如幻品》(经作《幻听品》)第二十八

  《释散华品》第二十九

  一、《释如幻品》

  l、须菩提为诸天子说幻化人喻。即众生如幻如化,说法者、听法者亦如幻如化,及众生、我、知者;见者、色、受、想、行、识、内空、无法有法空,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佛、涅槃等如幻如梦,为什么

  因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架为第一,佛及涅槃虽最上最妙,但皆从虚妄法故空,从虚妄法故有涅架,从福德智慧故有佛,是二法皆属因缘,无有定实,所以,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2、有四种人信受是甚深微妙般若波罗蜜。一者,阿辑跋致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取相无所著,是则能受。二者,漏尽阿罗汉,漏尽故无所著,得无为最上法,常住空无相,无作三昧,随顺般若波罗蜜,则能信受。三者,三种学人正见成就,漏虽未都尽,四信力故,则能信受。四者,有菩萨虽未得阿鞞跋致,福德利根,智慧清净,常随善知识,是人亦能信受。但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示,无法可说,受人亦不可得。

  3、般若波罗蜜广说三乘法之教,及护持菩萨之教,及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世间最上辩,皆不可得。因三乘法无有定相,不可得,皆以十八空和合故,摄取菩萨捷疾辩、利辩、不尽辩、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不可得,亦以十八空和合故。

  二、《释散华品》

  1、三千大干世界诸天,闻须菩提说深般若波罗蜜义,心皆欢喜、即时化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须菩提及般若波罗蜜,用是化华供养三宝。尔时须菩提即说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不生,不生故,不名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

  2、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但有假名,须菩提不坏假名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亦但有假我,知一切法假名。菩萨则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3、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不学色者,假名法中无有定色,菩萨以五眼求色,而不见是色若我、若无我等相。为什么

  色中色相空,不可得故,不可见即自相空,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若能于诸法空中无所著,是为真学色空。若人破色而不著空,则色与空不二不別。

  4、菩萨不应色中求般若波罗蜜,亦不应离色求般若,乃至一切种智不应求般若波罗蜜,亦不应离一切种智求般若波罗蜜,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为什么

  是般若波罗蜜非色,亦非离色,非色如,亦非离色如,非色法,亦非离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亦复如是。

  5、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及菩萨摩诃萨皆于般若波罗蜜中学成,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因虚空无量故色无量、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而众生但有假名,不可得,为什么

  众生从本以来常清净故,无所有、无,有无等戏论灭故,是以说众生无边故,般若波罗蜜无边。

  《大智度论》卷五十六提要

  《释三叹品》第三十

  《释灭净品》(经作《现灭净品》)第三十

  一、《释三叹品》

  1、诸天闻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而欢喜之至,则三反称叹。尊重深般若波罗蜜。佛然其赞,更说甚深因缘,若菩萨行是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者,当视人如佛,为什么

  是般若波罗蜜中虽广说三乘之教亦不生著心,又是般若波罗蜜虽毕竟空而不堕断灭,于二事中不取定相。是事甚深微妙,从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中佛不可得,离此佛亦不可得,诸法和合因缘故有佛,无有自性,若菩萨能如是行者,当知菩萨即是佛。

  2、若人于是般若波罗蜜,若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得种种功德:

  (1)魔若魔天不得其便,因菩萨得诸法实相烦恼断除,则坏烦恼魔,天魔亦不得其便,入无余涅架故,则坏五众魔及死魔。

  (2)人不得其便;若人来恶口骂詈,刀仗打斫,菩萨常行四无量心,为集诸功德故,后以般若波罗蜜空相,令除邪见,不著众生亦不著法。

  (3)不得横死;因菩萨从初发意来常行布施于一切众生中,悉皆平等,好心供养,亦行是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故不得横死。

  3、善男子善女人若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得为诸天所守护,供养、恭敬、尊重。以一切菩萨断三恶道,虽未离欲,能遮众生十不善,开三善道门,供养菩萨即供养佛。因般若是三世佛母。若为般若故供养菩萨,则为供养佛。又恭敬供养初发意菩萨胜于供养二乘人。菩萨有三事,一用萨婆若心行,二常不离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三由是菩萨断三恶道出三乘,依二乘人不能断三恶道出生三乘。

  二、《释灭净品》

  1、菩萨摩诃萨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摄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所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现世若外道邪魔、增上慢欲乖错破坏菩萨般若波罗蜜心时,是般若波罗蜜神力令彼适生恶心即时灭去。后世若魔外道增上慢人欲轻毁难问,破坏般若波罗蜜尽不能成,以般若波罗蜜力,令彼人恶心转灭,功德转增,又种种诤论起,欲来破坏,以般若波罗蜜威力故,随所起处即灭。

  2、菩萨受持、为他说,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者,十方现在诸佛亦共拥护,令善法增长,不善法灭。是人深乐善法故能于善法,四种正法求。而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乐善法故,又菩萨摩诃萨行世间善法,无方便著吾我故生高心,若行出世间六波罗蜜,知一切法不可得:为回向萨婆若,为不生高心。

  《大智度论》卷五十七提要

  《释大明品》(经作《宝塔大明品》)第三

  一、《释大明品》

  1、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或但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能得种种功德。

  (1)读诵般若者,远离恶法,调伏其心,烦恼折服,修集福德智慧,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教化众生除去恶心,故入军阵中,不为刀箭所伤,亦不为毒药,虫道、火坑、深水如是众恶皆不能伤,为什么

  是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呪,善男子善女人于是明咒中学,自不恼身,亦不恼人,亦不两恼。是人不得我,众生、寿命、知者,见者皆不可得,色、受、想、行、识乃一切种智亦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所以三世诸佛学是大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若人但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于舍供养,不受、不读、不诵、不说、不正忆念,是处若人非人不能得其便,因是人为诸天所守护,是般皮罗蜜所止处,诸天皆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礼拜,为什么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尽心供养功德无量。

  2、若人闻是般若波罗蜜,书写、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及华香璎珞,擣香泽香,幢盖伎乐,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则为供养一切种智。因受持乃至供养般若波罗蜜,或供养佛舍利,而供养般若波罗蜜得福多。

  因般若波罗蜜能生五波罗蜜,无方便智慧布施,不名檀波罗蜜,智慧因缘故生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般若波罗蜜是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依止。

  3、善男子善女人亲闻,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亦恭敬尊重赞叹供养是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佛,因十善道,乃至一切种智,皆摄在般若波罗蜜中,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学是法得度彼岸。

  二、《释述成品》

  善男子善女人书写般若波罗蜜,持经卷受学,读诵,加复供养等,当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因诸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又六波罗蜜及十八不共法诸佛法从般若波罗蜜中生,又诸佛五眼皆从是中生,成就众生,净佛世界。

  般若波罗蜜在于世者,佛、法、僧三宝不灭,十善道乃至一切种智皆现于世。

  《大智度论》卷五十八提要 悟源《释劝持品》第三十四《释梵志品》(经作《遣导品》)第三十五

  《释尊道品》(经作《阿难称誉品》)第三十六

  一、《释劝持品》

  1、佛为令人信心转深,复说受持般若波罗蜜功德。

  (1)若阿修罗生恶心,共三十三天斗,尔时汝读般若波罗蜜者,其恶心即灭,若二阵相对时,读诵般若者,阿修罗即退去。

  (2)诸天人若五衰相现,若闻般若波罗蜜实相,诸法虚诳,无常空寂,信是佛法,心清净故,还生本处,而且能世世受福乐,渐成无上道。

  (3)过去,未来世诸佛,今现在十方诸佛及弟子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

  (4)是般若为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咒别于外道诸咒术,能起烦…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