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18

  ..续本文上一页恼,又不善业故,堕三恶道,又能随贪欲瞑恚,自在作恶。而般若波罗蜜咒,能常于众生道德乐,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著,能令人离生老病死,能立众生于大乘,能舍一切不善法,能生一切善法。

  (5)受持般若波罗蜜,是人今世终不中毒死,不为刀毒、水火所伤,往到官所,官不谴责,不但人不得其便、还复恭敬供养。后世能世世所生常不离十善道,不堕三恶道,受身完具,不生下贱等家。学佛所学道故,得变化身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随心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受诸法,教化众生,渐渐得成佛道。

  二、《释梵志品》

  若闻、受般若波罗蜜,感致众魔及诸外道不得其便,今欲证验,令人信知故。尔时帝释如佛教,受持般若,使外道梵志终不能中道作碍,断说般若波罗蜜,而遥远佛,复道还去。非但梵志,一切世间人持恶心来,不能得便。魔来问难亦复如是。为什么

  因一切诸佛、菩萨、及诸天常守护般若.诸佛一切种智从般若中求,离般若无一切种智,亦不得言般若即是一切种智,般若波罗蜜、一切种智不二不别。

  三、《释尊导品》

  1、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尊导。一切有为法中,智慧第一,一切智慧中度彼岸,般若波罗蜜第一,比如行路虽有众伴,导师第一。般若亦如是,虽一切善法各各有力,般若波罗蜜能示出三界,到三乘。若无般若波罗蜜,虽行布《释舍利品》第三十七施等善法、随受业行果报有尽,尚不能得小乘涅架,何况无上道。所以般若波罗蜜是无上智慧,诸佛之母,诸法宝中第一宝。

  2、若人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时,无量诸天皆来听法,是诸法师若疲极,不欲说法时,诸天益其胆力,使说法人于四部众中心无怯弱,若有论难,亦无畏想,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持故。又以般若波罗蜜力,是人功德远闻,诸天世人皆所爱敬,若有问难毁谤,悉能降伏。

  《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提要

  1、佛举般若波罗蜜与舍利对比。舍利虽不及般若,但舍利从般若波罗蜜生,般若熏修故,人所恭敬尊重供养。一切法中无二相,不以舍利为小,不以般若波罗蜜为大,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分别相。为利益新发意菩萨,释提桓因于舍利、般若二分中取般若。又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故,见般若波罗蜜与见佛等无异、是故若人受持读诵般若者,能令人得是无相法,心无怖畏,亦不堕三恶趣道及二乘道。

  2、诸佛说十二部经根本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是。供养十方诸佛,若复有供养般若经卷亦等无异。此中佛说般若所以福德胜因缘,所谓般若能破一切苦恼,衰病、怖畏等。般若波罗蜜大宝故,无诸怖畏,无所乏短,如无价宝珠,能除众生八万四千病,能转—“切众生心性所乐所欲,能照一切烦恼相应无明黑暗,及不共无明,及一切法中不了痴黑暗。所以诸圣法中般若为第一,行者得是般若波罗义,即入佛道。

  3、有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皆般若波悟 源罗蜜中摄,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此为新发意菩萨所学。若菩萨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架。因菩萨行是诸法实相,虽能观一切众生心,亦不得众生,虽能行一切法,亦不得一切法,以得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故。

  4、菩萨行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五波罗蜜和合故,此即是行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五法,则功德不具足,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功德具足。

  但虽众行和合,而以般若为主,若布施等诸法离般若波罗蜜,则有种,差别,至般若波罗蜜中,皆一相无差别。

  5、若人自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同书写般若经卷于他人令供养相比较,书写于他人令供养得福德多。因自独行读诵、正忆念般若者虽难,以我心故功德少,书写经卷与他者虽易,以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缘,无吾我故,功德大若人自供养舍利,复有人以舍利于他人令供养亦复如是,以于他人令供养得福多。

  《大智度论》卷六十提要

   《释十善品》第三十八

  l、佛以种种比喻来说书写般若波罗蜜

  经卷与他人福德甚多,及菩萨应为他人演

  般若波罗蜜义,菩萨应具足般若波罗蜜,教

  他人舍相似般若波罗蜜。

  (1)若善男子善女人,书写般若波罗蜜经卷于他人令读诵,胜教一阎浮提人行十善道。此中说所以胜因缘,所谓般若波罗蜜,广说诸无漏法,成三乘道,入涅架不复还,十善道但善有漏法,受世间无常福乐,还复堕苦、是故不如。佛更说比喻:若有人教一阎浮提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有人教一人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得福多。为什么

  须陀洹至辟支佛皆从菩提生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种种说佛道因缘。是故书写般若经卷与人,胜以十善教四天下乃至如恒河沙等世界。

  (2)善男子善女人,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所谓般若波罗蜜义者,不应以二相观,不应以不二相观,非有相非无相,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取不舍,……乃至非实际,非不实际。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义,为人演说令易解,得福甚多,胜自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因诸过去、未来,现在佛皆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

  (3)菩萨应具足般若波罗蜜,菩萨行布施时,不得与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为具足檀波罗蜜,乃至修般若波罗蜜时,不得智者,不得修智者,菩萨若如是以无所得行六波罗蜜,即是般若波罗密正义。

  (4)菩萨应教众生舍相似波罗蜜。所谓相似波罗蜜者:末世众生不见佛、菩萨,但见经书邪忆念故,著心取相。菩萨应怜愍众生,教舍相似波罗蜜,修习真般若,所谓真般若者,即人以不著心不取相,说五众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执,不著无常。

  2、若人教阎浮提乃至恒河沙世界中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蜜义,诸圣贤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故,又有人近佛道,疾欲成佛,教是人般若波罗密正义者,其福最多,为什么

  福田深厚,其法能令众生增长故,福亦大。所以菩萨不行六波罗蜜,不成无上道,则无须陀洹乃至辟支佛。由于菩萨因缘故,十善道乃至无量诸法出现于世,是故三恶道断,有刹利大姓,乃至诸佛出现于世,是故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正义,教近佛道,福德最大。

  

  《大智度论》卷六十一提要

  《释随喜品》第三十九

  1.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于声闻,辟支佛,一切众生若持戒、若修定、若布施、若随喜福德,是菩萨随喜福德,最上、第一、无上、无与等者。何以故

  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众生布施、持戒、修定、随喜为自调、自净、自度故起,而菩萨随喜福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1

  2.念诸佛福德随喜,回向无上道,是所念过去事,是事不如所念,原因为:一者,过去无量阿僧爁劫,诸佛久已灭度,无复遗余;菩萨或无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闻忆想分别,故不如所念。二者,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断戏论语言道,如涅槃相毕竟空清净。随喜者,分别诸佛及诸弟子善根功德,是回向心及无上道非实,故不如所念。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福德胜自作者。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

  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乃至念天等。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

  3.若诸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缘、是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不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是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则,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乃至檀波罗蜜亦无有法。色无有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是回向,是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若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无相故,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是新发意菩萨,于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爁世界诸佛中断生死道乃至得正智解脱,于一切众生乃至净居天,所种善根,是一切和合称量,以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菩萨若如是知,是诸法尽灭,所回向处,是法亦自性空,能如是回向,是名真回向。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一切法自性空故,能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不堕想、心、见颠倒,何以故

  菩萨不著是回向,亦不见以诸善根回向菩提心处,是名菩萨摩诃萨无上回向。若菩萨于十方三世一切法,决定心知,于是法中无生者灭者等,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念。不得不念故,不取不舍,入诸法实相中。作是念:如诸法实相,我亦如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不分别诸法,不坏法性,是名最上回向,果报常无性故。

  5.若菩萨摩诃萨,知所起福德,知五众、十二入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一切法是离相,知随喜福德乃至十八不共法自性离,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佛为诸菩萨说所应回向法,用无相故。无相者,以无相智慧,和合回向福德者,名为无相。无相有三种:假名相,如车、屋、林等;法相,如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无相相,离上二相,但有无相相。用如是法回向,随喜福德,大利益众生,有大果报。大利益者,佛…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