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15

  ..續本文上一頁相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爾。若知諸法空寂相,則不舍本願精進,發大莊嚴非是難事。

  3、無縛無脫大莊嚴。因爲一切法無所有故,離故,寂滅故,不生故,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成就衆生,淨佛世界皆無縛無脫,故稱無縛無脫大莊嚴。

  叁《釋摩诃衍品》

  1、六波羅蜜是摩诃衍。六度中,般若波羅蜜與摩诃衍是一義異名。因爲六度攝一切法故。論曰:“若說般若波羅蜜,則俱說菩薩道,所謂從初發意乃至成佛。譬如王者來,必有營從,雖不說從者,當知必有。摩诃衍亦如是……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羅蜜。”①也就是說,一切助道法,皆是摩诃衍。

  2、十八空是摩诃衍。廣釋初品中菩薩摩诃薩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的道理。佛說十八空,略而言之可歸結爲四空,叁空或七空;廣而言之則無量無邊,一切法都空。所以十八空是摩诃衍。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提要

  

  《釋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上卷已說六般羅蜜和十八空是摩诃衍 ,本卷接上卷內容主要論述無量無邊本昧和合亦名爲摩诃衍的道理。

  菩薩所行叁昧,雖然有無量無邊之數,但略而言之,有代表性的只有108種。本卷經和論的內容都是對這108種叁昧的逐一解釋。但是經的解釋和論的解釋並不雷同,現將首楞嚴叁昧第一和離著虛空不染叁昧第108的兩種解釋列表比較如下: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龍樹菩薩對108種叁昧的解釋相對而言比較詳細。爲什麼會詳細呢?有叁個原因:

  1、佛自說108叁昧時,時人利根故,皆得信解。今則不然,論者釋其義,令得易解耳。

  2、佛說叁昧,多說其果,而龍樹菩薩則是因緣果報俱說。譬如觀身不淨

  昧,身是因緣,叁昧是果。

  3、佛爲應適衆生之機故,但說一法,而龍樹菩薩是廣演分別諸事。如一切有漏皆是苦因,但佛只說愛。因此佛的說法比較單刀直入,簡明扼要,切中聞法者之病。

  108種叁昧,歸結起來都是釋禅波羅蜜,如果廣演開來,則一切叁昧都在其中。所以無量無邊叁昧稱合是摩诃衍。

  《大智度論》卷四十八提要

  《釋四念處品》(亦作《廣經品》)第十九

  本品接前兩卷內容,論述四念處等十八種摩诃衍法。

  一、列舉四念處等十八種法若與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則能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是菩薩摩诃薩摩诃衍。這十八種可稱爲摩诃衍的法爲:

   1、四念處。

  2、四正勤。

  3、四如意足。

  4、五根。

  5、五力。

  6、七覺支。

  7、八正道。

  8、空、無相、無作叁叁昧。

  9、十一種智。

  10、未知欲知、知、知者叁根。

  11、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叁昧。

  12、十念。

  13、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

  14、十力。

  15、四無所畏。

  16、四無礙智。

  17、十八不共法。

  18、四十二字等語等陀羅尼門。

  二、上述十八種摩诃衍中,四處是重點內容。龍樹菩薩在本品用了大量篇幅詳細介紹了四念處的修觀方法,修觀作用及大小乘人在修習過程中的主要區別。

  1、修觀方法。四念處共包括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個方面的內容。本品在介紹修觀方法時,以觀身不淨爲主,介紹了內身中循身觀的六種觀法:

  ①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

  ②若來若去,視瞻一心。屈伸俯仰,服僧伽梨,執持衣缽,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

  ③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

  ④觀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⑤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

  ⑥若見棄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脹青瘀,膿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

  2、修觀作用。論中說,通過修習四念處的種種觀法,可以使行者得定心,破四顛倒。破四顛倒故,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已,則愧本所習。如人夜食不淨,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3、大小乘人在修習四念處法上的區別:聲聞修四念處由煨至頂,由頂至忍,由忍至世第一法乃至阿羅漢道。菩薩修四念處時,于是觀中不忘本願,不舍大業,先用不可得心調伏其心,住是地中。雖然有煩惱,心常不墮。由煖法至頂法,是聲聞與菩薩共的,而由忍法至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是菩薩無生法忍。

  所以,菩薩修四念處等法,是與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的,以不可得故,除世間貪憂,是菩薩摩诃薩摩诃衍。

  叁、略論其余十七種摩诃衍法。

  《大智度論》卷四十九提要

  《釋發趣品》第二十之上

  一、總列菩薩從初地至十地的發趣業。

  1、初地行十事。

  2、二地常念八法。

  3、叁地行五法。

  4、四地應受行不舍十法。

  5、五地遠離十二法。

  6、六地具足六法。

  7、七地二十法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

  8、八地應具足五法。

  9、九地應具足十二法。

  10、十地菩薩與佛無異。

  二、具體論述一至六地菩薩的治業內容和萬法。

  1、初地菩薩行十事的具體內容和方法:①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②應薩婆若心生四無量心。③與一切衆生行無所分別布施。④對那些能教人在薩婆若中住的善知識,親近谘受,恭敬供養。⑤應薩婆若心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⑥世世于佛道中出家。⑦若見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終不離念佛。⑧若佛現在,若佛滅度後,爲衆生說法,初、中,後善,妙義好語,淨潔純具。⑨菩薩若自恃而生僑慢,應作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雲何于中生僑慢

  又此僑慢,在人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身高 銘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知是僑慢有如是無量罪過,破是僑慢。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如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

  ⑩不假布施、持戒、學問,但修實語。

  2、二地菩薩常念八法的具體內容和治業方法:①戒清淨。②知恩報恩。⑧住忍辱力,于一切衆生無嗔無惱。④以成就衆生爲喜。⑤不舍一切衆生,念欲救一切衆生。⑨入大悲心。如是念,我爲一一衆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獄中受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架。⑦信師恭敬谘受,于諸師如世尊想。⑧勤求諸波羅蜜。

  3、叁地菩薩滿足五法的具體內容及行持方法:①多學問無厭足。若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②淨法施,施時不求名利後世果報,乃至爲衆生故,不求小乘涅架,但以大悲于衆生,隨佛轉*輪。③淨佛世界,以諸善根回問。④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爲厭。⑤住慚愧處,恥諸聲聞,辟支佛意。

  4、四地菩薩受行不舍十法的具體內容和行持方法:①不舍阿練若處。②少欲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欲。⑧知足,得一切種智。④不舍戒,不取戒相。⑤穢惡諸欲。

  ⑥厭惡世間心。⑦舍一切所有。⑧根、塵兩種識處心不生故,心不滅。⑨不惜一切物,于一切物不著不念故。

  5、五地菩薩遠離十二法的具體內容和行持方法:①遠離親白衣,從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②遠離比丘尼。③遠離悭惜他家。如是思惟:我自舍家,尚不貪不惜,雲何貪惜他家。④遠離無益談說。⑤遠離眨恚。遠離自大,不見內法。⑥遠離懱人,不見外法。⑦遠離十不善道。⑧遠離大慢,行十八空。不見諸法定有大小相,不見法可作大慢者。⑨遠離自用,拔七種僑慢根本。@遠離顛倒。⑩遠離淫、怒、癡。

  6、六地菩薩具足六法的具體內容和行持方法:①不作聲聞、辟支佛意。②布施不生憂心。③見有所索,心不沒。④所有物布施,不言是物可施,是物不可施。⑤布施後心不悔。⑥不疑深法。(按:六地菩薩應具足的六法又可指六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五十提要

  《釋發趣品》第二十之余

  《釋出到品》第二十一

  一、《釋發趣品》之余

  上卷論述了菩薩從初地至六地的發趣業。本卷繼續介紹七地至十地中各菩薩的行業及治業方法。

  7、七地菩薩二十法所不應著的具體內容及治業方法。①不著我。②不著衆生。⑧不著壽命。④不著衆數乃至知者見者。⑤不著斷見。⑥不著常見。⑦不應作相。⑧不應作因見。⑨不著名色。⑩不著五衆。⑾不著十八界。⑿不著十二入。⒀不著叁界。⒁不作著處。⒂不作所期處。⒃不作依處。⒄不著依佛見。⒅不著依法見。⒆不著依僧見。⒇不著依戒見。除此之外,七地菩薩還應具足二十法。其具體內容可參考本卷經文部分。

  8、八地菩薩應具五法的具體內容及行持方法:①須入衆生心。②遊戲神通,以神通力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亦不作佛界想。③觀諸佛界,自住其界,見無量佛界,亦不作佛界想。④如所見佛界,自莊嚴其界,住轉輪聖王地,遍至叁幹大幹世界以自莊嚴。⑤如實觀佛身。

  9、九地菩薩應具足十二法的具體內容及行持方法。①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十方無量世界衆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②得如所願。③知諸天、龍、夜叉,犍達婆語。④胎生成就。⑤家成就。⑥所生成就。⑦姓成就。⑧眷屬成就。⑨出生成就。⑩出家成就。⑾莊嚴佛樹成就。⑿一切善根功德成滿具足。

  10、十地菩薩如佛。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具足圓滿。斷一切煩惱及習氣。

  二、《釋出到品》

  本品論述菩薩出與住的問題。

  1、正面論述菩薩從叁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因爲摩诃衍和薩婆若二法共,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經中,二法和一相是爲了引導衆生而說的;不二法和無相是爲了…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