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14

  ..續本文上一頁雖求佛道,于此中亦無好醜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一切相不受。”①如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諸法相,不受色、受、想、行、識,亦不離色、受、想、行、識見是智慧。以是故,此梵志信諸法實相。菩薩一切法不受,是通達諸法實相的表現。

  《大智度論》卷四十叁提要

  《釋集散品》第九之余

  《釋行相品》第十

  一、《釋集散品》第九之余

  本卷接上卷內容,直顯般若波羅蜜之體相。什麼是般若波羅蜜之體相呢

  論曰:“今明般若之體,何等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常住法相、法位。”⑧

  關于般若之相,龍樹菩薩分兩個方面來論述。第一個方面爲二門說。論曰:“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密。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複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一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二門,廣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相。”⑧第二個方面是叁門說,論曰:“複次,離有、離無,離非有非無,不墮愚癡而能行善道,是爲般若波羅蜜。如是等叁門,是般若波羅蜜相。”④

  二、《釋行相品》

  本品論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與無方便的區別。

  1、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若有行相,則是無方便,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更不能得聲聞、辟支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若無行相,則是有方便。菩薩行無相般若波羅蜜時,行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因爲般苦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受叁昧可使菩薩摩诃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爲什麼有行相和無行相是區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與有方便的標准呢

  龍樹菩薩認爲,取相是爲初學者說,無相是爲行道,住解脫者說,是實相說。行者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先取善相,破不善相,後以無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爲有患,生諸著故。以無相相破善法相,無相亦自破。因爲無相是善法所攝。就象冰雹害谷,過後自消。

  3、除諸法不受叁昧外,其余108種叁昧亦能使菩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這108種叁昧只有在離涅架遠時才是行般若方便,至離涅架近時,只有空,無相,無作叁叁昧是方便,其余叁昧皆入此叁昧中。爲什麼呢

  因爲般若波羅蜜不異諸叁昧,諸叁昧不異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诃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羅蜜。菩薩入是叁昧時,于諸叁昧不知不念。

  《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提要

  《釋幻學品》(亦作《幻人品》)第十

  《釋句義品》第十二

  一、《釋幻學品》

  本品主要論述一切法皆是幻法及善知識與惡知識的區別。

  l、一切法皆是幻法,闡述幻與法不一不異的關系。龍樹菩薩認爲,一切法與幻無異,“色不異幻,幻不異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異幻,幻不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叁藐叁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羅叁菩提。”①因爲一切法皆是幻法,所以其體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菩薩于如是法學般若波羅蜜故,無所有,無所得。以無所得故,當得薩婆若。薩婆若亦無所有,無所得。

  2、菩薩善知識能使新發意菩薩聞般若波羅蜜得方便,無驚、無怖,無畏。論中說,新發意菩薩有兩種因緣使其聽聞般若波羅蜜後心生怖畏。一是內因緣,指無正憶念,無利智慧,于衆生中無深悲心,內無行般若之方便。二是外因緣,指不生中國,不得聞般若波羅蜜,不得善知識斷疑。這裏主要論述的是善知識守護引導在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時的重要意義。龍樹菩薩認爲,善知識教人不著任何一法。如藥師和合諸藥,冷病者與熱藥,但是對熱病者則爲非藥,故不可著。菩薩亦如是,于衆生中起大悲心,不著一切法,于智慧無所得,但欲度衆生。以無常、空等種種觀,觀諸法,諸法亦不可得,教人以是智慧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惡知識教人離一切種智相應心行般若,大失利益。惡知識說法的特點,大都是教人遠離六波羅蜜,或不信罪福報,或言諸法畢竟空汝何所行

  或贊歎小乘,汝但自免生老病死苦,衆生何預汝事

  惡知識往往不教佛弟子覺知魔相。總之,惡知識用有所得,取相憶念分別來說佛法,不教人覺知種種無量魔事。惡知識對于我們學習佛法的障礙比盜賊還要厲害,因爲盜賊只能害我們今世一身,惡知識則世世害人。賊只能害命奪財,惡知識則害慧根,奪佛法無量寶。

  二、《釋句義品》

  l、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因爲一切菩薩句義入般若波羅蜜智慧光中則不現。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無有義處,亦無我。如鳥飛虛空無有足迹,如日出無暗,劫盡無一切物。

  2、因爲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所以菩薩觀一切世間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共法、不共法皆是自空相,無礙相,不二相,不應著。因爲一切法自相空,不動故。

  《大智度論》卷四十五提要

  《釋摩诃薩品》(亦作《金剛品》)第十叁

  《釋斷見品》第十四

  《釋富樓那品》第十五

  一、《釋摩诃薩品》

  本品主要論述菩薩于必定衆中爲上首,故名摩诃薩。必定衆指性地人,八人①,須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鞞拔致地菩薩。佛陀根據後世所受的果報不同,把衆生分成叁類,第一類是正定必入涅架者,第二類是邪定必墮惡道者,第叁類是不定者。摩诃薩是第一類中最上最大者。

  二、《釋斷見品》

  本品主要論述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斷一切見網,故名摩诃薩。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雖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辟支佛心,但都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以一切法無所有故,名摩诃薩。論曰:“諸煩惱實相,與常性空心相無異,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淨;住聖人地中,修無相智慧故,無所分別。但愍衆生故,雖複有說,心無所著。

  ……菩薩能觀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畢竟清淨。以是故,說阿耨多羅叁藐提心,無等等心,不共聲開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②

  叁、《釋富樓那品》

  本品主要論述菩薩大莊嚴和發趣大乘的含義。

  l、菩薩摩诃薩以薩婆若心行六度,不取不著諸波羅蜜相,是菩薩摩诃薩大莊嚴。

  菩薩行檀波羅蜜時,攝其他波羅蜜,與此相應,菩薩行屍羅波羅蜜時,攝其他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時,亦攝其他波羅蜜,是名菩薩摩诃薩大莊嚴。爲什麼一波羅蜜中攝其他波羅蜜是菩薩摩诃薩大莊嚴呢

  因爲波羅蜜各各別,則行力勢少,就象沒有集中起來的士兵一樣,沒有戰鬥力。如果兵力集中,同時出擊,那麼再大的敵人也能戰勝。菩薩也是如此,六波羅蜜一時具足莊嚴,故能破煩惱魔人賊,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另外,菩薩摩诃薩行布施等六波羅蜜時,以薩婆若心,共一切衆生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向聲聞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摩诃薩大莊嚴。是大莊嚴菩薩十方諸佛歡喜,如人遠行重有資糧,又如破賊備有器仗。是大莊嚴爲菩薩所有,不與聲聞辟支佛共。因爲聲聞辟支佛雖亦行布施等六度,但有量有限,自爲度身及若幹可度衆生,故不名大莊嚴。菩薩所度,不分別不齊限爲若幹衆生,而是爲了讓一切衆生盡入大乘作佛,故名大莊嚴。菩薩行大莊嚴,自行檀波羅蜜,亦令一切衆生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2、菩薩以四無量心,行六波羅蜜,爲利益衆生故,發趣大乘。如菩薩以四無量心行檀波羅蜜時,入慈心作是念:我當安樂一切衆生;入悲心作是念:我當拔濟一切衆生;入喜心作是念:我當度一切衆生;入舍心作是念:我當令一切衆生諸漏水盡。菩薩發趣大乘,總是以四無量心行一切法,若但行四無量心,或單行某一波羅蜜,則不名發趣大乘。

  《大智度論》卷四十六提要

  《釋乘乘品》(亦作《乘大乘品》)第十六

  《釋莊嚴品》第十七

  《釋摩诃衍品》(亦作《問乘品》)第十八

  一、《釋乘乘品》本品論述菩薩乘大乘道之相。

  l、菩薩因衆生空入法空中,行般若波羅蜜時乘檀波羅蜜,不見施者、受者、財物,能如是者名乘于大乘。余波羅蜜亦如是。菩薩以不離心離諸煩惱及二乘意。爲薩婆若故,修四念處,修亦不可得,畢竟清淨故,是名乘于大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2、若菩薩知一切法假名字,于名字和合中複有名字,一切世間出世間皆是假名,是名乘于大乘。

  3、菩薩發大莊嚴,具足神通,成就衆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經佛國,供養諸佛,拔叁惡道衆生,同時還變身無數,各各于佛前聽受大乘法,名乘于大乘。

  4、大乘名畢竟清淨六波羅蜜。菩薩摩诃薩乘大乘時,以五神通而自莊嚴國土。菩薩住是乘中,常不離諸佛,乃至得佛道,名乘大乘。

  二、《釋莊嚴品》

  本品主要論述菩薩大莊嚴的叁種類型。

  1、菩薩六度乃至一切種智大莊嚴。菩薩行六度乃至一切種智時,因決定誓願廣大無邊故,名大莊嚴。菩薩修六度、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都不作是念:我度若幹人令住檀波羅蜜,不能度余人。菩薩修行,常發大願,我當悉令無量阿僧祗衆生住諸功德中,如幻師于四衢道中化作大衆,利益一切過往之人。

  2、菩薩摩诃薩無大莊嚴爲大莊嚴。因諸法自相空故,菩薩大莊嚴亦空,菩薩大莊嚴空故,無大莊嚴爲大莊嚴。如果菩薩能如實知色、色中定…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