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法之因緣,爲諸經六序品。
7、本事:記載佛陀與弟子前生行誼。
8、本生:記載佛陀前世修行之種種悲行。
9、譬喻:以譬喻宣說法義。
10、廣經:指摩诃衍,如《般若》、《法華》等經。
11、呣佛略:未曾有經。如佛現種種神力,衆生怪未曾有。
12、論議經:答諸問者。如佛說四谛,問者問曰,何等爲四
何者是谛
佛一一與以解答。
《大智度論》卷叁十四提要
《釋初品中信持》
本卷敘述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當信持叁世佛法,發十八大願。
l、對十方諸佛說法,受持不忘。並能依教起行,爲他人演說。
2、聞叁世諸佛說法,能自利利人。
3、于入胎時,出生時,成道時,轉*輪時,般涅架時,現大神通,放大光明,遍照世間幽暗之處。
4、我于恒沙世界無叁寶處,宏揚叁寶,贊歎叁寶,勸人信仰叁寶。
5、令恒沙世界衆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念,裸者得衣,譏者得食。
6、令恒沙世界在叁惡道的衆生,皆得人身。
7、令恒沙世界衆生,皆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衆道果,皆成聲聞、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8、令一切衆生具佛威儀,行如象王,足離地四指。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石脅,累膝而臥,食不著味,美惡等一。
9、有無量千萬億諸天衆,圍繞恭敬,至《釋奉缽品》第二菩提樹。
lo、于菩提樹下成道時,以諸天寶衣爲座。
11、我成道時,四威儀中,地悉爲金剛,即從金剛際出如蓮華臺,直上持菩薩坐處,令不陷沒,故佛道場坐處,名爲金剛。
12、菩薩于出家日,即成佛道,即轉*輪。轉*輪時,無量阿僧濫衆生得不退轉位。
13、于成道時,無量阿僧爁聲聞僧,一聞法,皆得阿羅漢果。
14、有無量阿僧檻菩薩僧,一聞法,皆得阿坶跋致。
15、我成佛後,壽命無量,光明具足。
16、我成佛後,世界無有淫欲、癰恚、愚癡,亦無叁毒之名。
17、般涅坶後,法無滅盡,亦無滅盡之名。
18、我成佛時,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衆生,聞我名者,必得成佛。
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因此般若波羅蜜能成辦大事,故言得諸功德及大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叁十五提要
《釋奉缽品》第二
《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一
一、《釋奉缽品》第二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四天王以四缽奉上菩薩。叁幹大幹世界,從四天王天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請轉*輪。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歡喜,願爲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諸天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于淫欲,從初發意常作童貞,不與色欲接觸。唯斷淫欲出家者,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龍樹強調淫欲爲諸結之本,甯以利刀割截身體,不與女色相會合。刀截雖苦,不墮惡趣;淫欲因緣,于無量劫,受地獄苦。人受五欲,當不得生梵世,何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菩薩在斷欲方面,有叁種類型:
l、如世間人受五欲,後舍離出家,得菩提道。
2、從初發意斷淫欲,修梵童貞行,乃至成佛,不犯色欲。
3、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住六神通。爲教化衆生,與衆生同事而攝取之,或作轉輪聖王,或作閻浮提王、長者、刹利,隨其所須而利益之。譬如幻師、幻作五欲,于中娛樂。
菩薩幻師亦如是,以神通術,于衆生中,化作五欲。但菩薩不染于欲,以種種因緣,毀訾五欲。欲爲熾然,欲爲穢惡,欲爲毀壞,欲爲如怨。
二、《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一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一切法但有名字,如菩薩、佛、般若波羅蜜、五陰等,但有名字。如是則我、衆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衆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空,但以名字說。
菩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滿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欲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幹分、百幹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菩薩一日修智慧,超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之上。
爲什麼菩薩的智慧,這樣的殊勝
因爲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脫無量衆生,令得涅架,而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就佛道,度脫無量衆生,令得涅架。譬如瑩火蟲,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閻浮提,普令大明。
《大智度論》卷叁十六提要
《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二
(本品中舍利弗向佛提出叁個問題:一菩薩如何住阿濫跋致地,淨佛道
二菩薩住何等地,能爲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叁菩薩如何習行般若波羅蜜
一、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住空、無相、無作,知諸法不生不滅,即是阿濫跋致地。住阿濫跋致地中,教化衆生,淨佛世界,滅除身口意粗惡之業,是名淨佛道地。
二、菩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世間才有一切善法,如十善、五戒、四禅、四空定、四無量心、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十八空、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四向、四果、辟支佛、佛道等。所以說唯有菩薩出世,能生起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常爲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叁、菩薩雲何習行般若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1、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照見五衆、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有爲法、無爲法等一切諸法空。論中詳細分析五衆
是以五衆涵蓋一切法。
2、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習行七空。
所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佛法說空,廣說有十八空,略說有七空,以七空多利益衆生故。
3、菩薩修七空時,不見五衆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五衆生相、滅相。不見五衆垢相、淨相。心、心數法無形,則無住處。故色不與受合,受不與想合,想不與行合,行不與識合。心、心數法中無觸故,不得和合。行者入空叁昧,見色爲空,不見五衆。以五衆不異空,空不異五衆。五衆即是空,空即是五衆。
4、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觀的空、無相、無作之智,不與所觀的空、無相、無作之理合。即空叁昧不與空法合。若空叁昧與空法合者,是空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
5、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入諸法自相空,觀五衆不作合,不作不合。合者:諸法自相,如地堅相等,不在異法中。不合者:諸法自相,不在自法中。
6、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叁際法,前際不與後際合,後際不與前際合;現在不與前際、後際合,前際、後際不與現在合。過去已滅,不能爲因爲緣。未來未有,不能爲因緣。現在乃至一念中不住,雲何能爲因緣
佛常說叁際及名字皆空,雲何言合
《大智度論》卷叁十七提要
《釋習相應品》第叁之叁
一、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薩婆若不與叁際合。以薩婆若是實法,叁際是生滅相,求覓不可得,雲何和合
薩婆若不與五衆、十二入合,以菩薩甚深智慧解諸法空相。薩婆若不與度、四念處、八聖道合。以執著心行叁十七道品,故說不合。薩婆若不與佛十力、十八不共法、菩提合。以佛十力、十八不共法、菩提,不可見故。
二、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習五衆有無、常無常、樂非樂、我無我、寂非寂、空非空,有相無相,有爲無爲。衆生多著有無等見,是二種見,虛妄非實,遠離中道。譬如人行狹道,一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俱死。著有著無,二事俱失。
叁、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爲六波羅蜜、阿檻跋致、淨佛世界、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十八空、如、法性、實際等法,行般若波羅蜜。以六波羅蜜乃至實際皆空,無有自性,如夢如幻,心無所著。
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飛往恒沙世界供養諸佛,乃至我以天眼見十方衆生死此生彼,不作是念:有法與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或不得,法性不與空合,空不與法性合。
五、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十八界不與空合,空不與十八界合。以十八界是相,空是無,有無雲何合
六、佛告舍利弗,諸相應中,般若波羅蜜相應,爲最第一,最尊、最勝、最妙、爲無有上。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出法性,亦不見是法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是法諸佛授記,亦不見有法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菩薩不生我相、衆生相。衆生畢竟不生不滅。此空相應,於諸相應中爲第一相應。菩薩習空,不生悭心、犯戒心、癰心、懈怠心、亂心、無智心。能生大慈大悲。
《大智度論》卷叁十八提要
《釋往生品》第四之一
舍利弗問佛,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從何處終,來生此間;從此間終,當生何處
一、從何處終,來生此間
1、從他方佛國來,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來生此間。諸深妙法,皆現在前。在所生處,常值諸佛。
2、有一生補處菩薩,兜率天上終,宋生此間。是菩薩不失六波羅蜜。隨所生處,一切陀羅尼門,諸叁昧門,疾現在前。
3、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叁昧門,不能疾現在前。
二、從此間終,當生何處
1、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常值諸佛,終不離佛。供養諸佛,度脫衆生。
2、還生欲界,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成就衆生。
3、或生四天王天處,或生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於中成《釋往生品》第四之二就衆生,淨佛世界,常值諸佛。
4、或生梵天,作大梵天王。從梵天處遊一佛國至一佛國。值所有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轉*輪者,請轉*輪。
5、一生補處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不生余處
答曰:若他方世界來,天龍鬼神,求其來處不明,謂是化人。若人中死後生,成佛道者,人起輕慢,天則不信。無色界無形,不得說法,…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