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因此又名为珍宝般若波罗蜜。是珍宝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不常不失,能令众生毕竟无忧,不取相不生著、不分别、不得定相、无有法爱、断诸戏论、毕竟清净、不受不与、乃至不舍有为法、不与无为法。
2.渚天闻般若,欢喜踊跃,持供养具莲花等,供养于佛,作是言:我等于阎浮提,见第二*轮转。佛云:是般若波罗蜜非转非还。说世间法者,名为转;说出世间法者,名为还,般若波罗蜜中无此二事,故无转无还,无法有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中,无般若波罗蜜相,—切法无相故,乃至余五波罗蜜亦如是,内空乃至一切种智相空亦如是。
3.须菩提及大众,欢喜赞叹般若波罗蜜,作是言:大波罗蜜,所谓般若波罗蜜,一切法白性空故,自性空亦无自性空,是名摩诃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无法可转、可还、可见、一切法毕竟空故,能如是教、照、分别、显现、解释般若波罗蜜者,是名清净说般若波罗蜜。第一义中,无说、无受、无证、无灭,是说法中亦无毕定福田,诸法同无余涅槃性故。
二、《释诸波罗蜜》(经作《百波罗蜜遍叹品》)第四十四
本品列九十种波罗蜜,若广说则有无量波罗蜜。须菩提以智慧深入种种法门,观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以种种分别、赞叹般若,言种种波罗蜜,皆般若波罗蜜,佛以深理成其所赞。九十种波罗蜜,即:无边、等、离、不坏、无彼岸、空种、不可说、无名、不去、无移、尽、不生、不灭、无作、无知、不到、不失、梦、响、影、焰、幻、不垢、无净、不污、不戏论、不念、不动、无染、不起、寂灭、无欲、无痈、无痴、无烦恼、无众生、断、无二边、不破、不取、不分别、无量、虚空、无常、苦、无我、空、无相、十八空、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无作、空、无相、背舍、定、六度、十力、无所畏、无碍智、佛法、如实说、自然、佛。此九十波罗蜜,皆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六十六提要
《释闻持品》(经作《经耳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上
1.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果经耳者,是人先世多供养诸佛,今世得遇好师、同学等善知识。因先世供养诸佛,缘今世善知识故,闻般若波罗蜜能信,何况读诵、思惟、忆念。
善男子等虽未入菩萨位,能信受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如说而行,是人大福德智慧信力故,当知如何阿呣跋致无二。因般若波罗蜜甚深,无相可取、可信、可受,若能信受,是为希有,如空中种植,是为甚难。
信般若波罗蜜,福德无量,不信者,得罪深重,因诸佛一切智慧,皆从般若中生,故论云:“若有菩萨欲住一切智中,乃至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2.菩萨见色等无常,苦等过罪,故不住色。若不住色,即是能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住六度等,即是能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住众、界、入,各习其行,何以故
因三世色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能如是观诸法,散坏不取相,是名能习色等,习色等诸法实相。
菩萨摩诃萨,若行色等甚深者,则为失般若波罗蜜,若不行色等甚深,则为得般若波罗蜜,因色等诸法甚深相为非色等故。
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应于新发意菩萨前说。因新发意者,则不信、心没,心没故生疑悔、怖畏,久久难得无上道“
3.无有不受记菩萨,闻般若波罗蜜能生信者,或有,当知不过见一佛二佛便得受记。若人往来六道生死中,,或时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忆念,必知是人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吞钩之鱼,虽复游戏池中,当知不久即出,行者亦如是,深信般若波罗蜜者,不久住于生死。
4.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稳多众生.令无量众生得乐,怜愍、安乐、饶益诸天人故。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四摄、十善、六度等成就众生,自利利他。利益有二种:一者,今世利、后世利、为说以法治生,勤修利事;二者,不信教令信,破戒令持戒,寡识令多闻,不好施者令布施,痴者令教智慧,如是等,以善法利益众生。
《大智度论》卷六十七提要
《释闻持品》第四十五之下
1.明菩萨摩诃萨具足修般若波罗蜜之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增减相,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复如是;不见是法非法、三世法、三性法、有为无为法、三界法;不见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
此皆无相故,不可思议故。
2.若有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种善根,多亲近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菩萨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不分别色、色相、色性,受想行识相、性,十八界亦如是;不分别三界、三界相、性;不分别六度、十八空乃至一切种智,此等皆不可思议故。
3.般若波罗蜜甚深,色等一切法不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珍宝聚,有须陀洹果宝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故,有四禅乃至五神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宝故;般若波罗蜜清净聚、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清净故。
4.菩萨若欲书写、读诵、思惟、正忆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应速疾而行,不令恶魔留难起故。因佛力故,恶魔不能留难菩萨摩诃萨书写、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菩萨若书写乃至修行般若波罗蜜,为十方诸佛所护,终不远离诸佛,不堕恶道乃至阿坶跋致地,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远。
5.佛陀般涅槃后,是深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后从南方转至西方,从西方转至北方,是中四众,当书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思惟、说、正忆念、修行,以是善根因缘故,终不堕恶道中,受天上人中乐,增益六波罗蜜乃至以声闻、辟支佛、佛乘而得涅槃。
6.是深般若波罗蜜,后时当在北方广行。于北方之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若书写.受持乃至如说修行,当知是人久发大乘心,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久,与善知识相随,是人必能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能多利益众生,为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7.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前立誓愿:愿行菩萨道,当令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发无上道意,示教利喜,令得阿呣跋致记。佛知是人心大,能有所作,故随喜。未来世界如有人如是行,当得应六波罗蜜诸经,成就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六十八提要
《释魔事品》第四十六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
一、《释魔事品》第四十六
明什么是菩萨魔事因缘,菩萨魔事有廿六种:
1.行般若波罗蜜时,难具足六波罗蜜,以是因缘故,乐说辩不即生;2.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著乐说法,以是因缘故,乐说辩卒起;3.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偃蹇傲慢;4.书是般若经时,戏笑乱心;5.书是般若经时,轻笑不敬; 6.书是般若经时,心乱不定;7.书是般若经时,各各不和合;8.作是念:我不得般若经中滋味。便弃舍去。9.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说,若正忆念时,偃蹇傲慢;10.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亲近、正忆念时,转相形笑;11.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修行时,共相轻蔑;12.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散乱心;13.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心不和合;14.闻说般若波罗蜜时,作是念:我是中无名字,心刁;清净;15.菩萨学余经①,弃舍般若波罗蜜;16.当来世有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17.当来世有薄福德之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于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中求萨婆若;18.当来世有薄福德之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于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19.求佛道者,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乐说诸不如法事;20.若求菩萨道者作是念,无法是深般若波罗蜜;21.求菩萨道者,用文字书般若波罗蜜,以字著般若波罗蜜;22.若求菩萨道者,著无文字般若波罗蜜,乃至著无文字一切种智;23.求佛道者,书写、读诵、忆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时,国土、聚落等种种诸余异念起;24.求佛道者,书写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时,得名誉、恭敬,布施供养,乐著是事;25.求佛道者,书写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时,见恶魔方便持诸余深经,便起贪著;26.求佛道者,舍是深般若波罗蜜,于恶魔所与声闻、辟支佛深经中求方便道。
二、《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上
1.说法人懒惰,不欲为说;或说法人不懒惰,欲令听法者书写、诵持般若波罗蜜;而听法者不欲,此二心不和合;
2.听法人欲书写、诵持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说法者欲至他方,或二者相反,二心不和合;
3。说法人贵重布施衣服饮食等资生之具,听法人少欲知足,行远离行,或二者相反,二心不和合;
4.说法者受十二头陀,听法人不受十二头陀,或者二者反之,二心不和合。
有此四种两不和合之魔事,不得书写、持诵、问义、正忆念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六十九提要
《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
一、《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
1.继续列举说般若波罗蜜者与听者之间两不和合的情况,有二十一种两不合之事:①说者有信有善,欲书写受持乃至正忆念般若波罗蜜,听者不然,或二者反之;②说者能施一切,听者不然,或二者反之;⑧听者欲供养说者医药等资生之具,说者不欲受之,或二者反之;④说者易悟,听者暗钝,或二者反之;⑤说者知十二部经次第,听者不然,或二者反之;⑥说者成就六波罗蜜,听者不然,或二者反之;⑦说者于六度有方便力,听者没有,或二者反之;⑧说者得陀罗尼,听者无得,或二相反;⑨说者欲令书写受持般若波罗蜜,听者不欲,或二者相反;⑩说者离五盖,听者未离,或二者相反;⑾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另有人劝是人于是身…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