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21

  ..续本文上一页尽苦入涅槃;⑿有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另有人对是人赞诸天乃至四禅八定及种种苦、乐,劝此人于是身取四果乃至辟支佛道;⒀说者自在无碍,听者不然,或二者相反;⒁说者欲听者随自意,方与般若波罗蜜,否则不与;⒂者欲追随说者如其意,说者不听;⒃者为财利故,与般若波罗蜜,听者不从,或二者相反;⒄说者欲至他方危命之处,听者不随去,或二者相反;⒅欲至他方谷贵无水之处,听者不随去,或二者相反;⒆欲至他方丰乐之处,听者欲随去,少因缘故不得去;⒇者欲过旷野,多诸豺狼,盗贼之处,听者欲随去,说者不允;(21)说者多有知识檀越,心生乐著,听者少欲知足。因上二十一种两不和台之事,不得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师徒宜应和合,以成般若大事。

  2.恶魔作大德比丘形像,到菩萨所,行似六波罗蜜魔事。恶魔作佛身金色大光,作佛身及比丘僧,现菩萨前,令菩萨等贪著因缘故,耗减萨婆若,不得书写受持乃至成就波若波罗蜜。

  二、《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

  1.十方现在一切诸佛常以佛眼视是深般若波罗蜜,因是深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一切智,能示世间相故。

  2.般若波罗蜜能生余五波罗蜜,能生十八空,能生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切种智,能生四果罗汉乃至—切诸佛。所有诸佛已得、令得、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因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故。

  3.佛因深般若波罗蜜,悉知无量无边阿僧爁众生心所行,知众生摄心、乱心、染心、痈心、无染心、无嗔心、无痴心;知众生广心大心、无量心等。

  《大智度论》卷七十提要

  《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

  《释问相品》第四十九。

  一、《释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

  1.因深般若波罗蜜,佛悉知一切众生所作所行,六十二邪见等诸邪见,九十八结使等诸烦恼,是故说佛如实知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者,即所谓神及世间常、无常,世间有边、无边四句分别。此中没者,即在家之人为爱结等诸烦恼所没、名为没;九十六种邪见,出家者名为出;屈者,不离欲者;伸者,离欲界。

  2.因深般若波罗蜜,佛知色等五众相乃至空、无相、无作、无戏论等;佛知五众如相,诸行如相,即一切法如相。一切法不出有为无为二法,五众是有为法,五众如,即是无为法。观察、筹量、思维五众能行六波罗蜜,是故说五众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六波罗蜜如,佛因得是如相故名如来.能教众生令至涅槃。是如甚深,唯有阿坶跋致菩萨及具足正见人,漏尽阿罗汉能信。

  二、《释问相品》第四十九

  1.般若波罗蜜之深相,是相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所有为,无依止虚空相,此悉为般若之深相,佛为众生故,用世间法说,非第一义谛。般若深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不能破坏,因相不能破相、相不能知相、相不能知无相、无相不能知相故。

  2.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能生诸佛,能示世间相、示世间空、示世间不可思议,示世间离、示世间寂灭、示世间毕竟空乃至有法有法空,示世间独空,是故诸佛依止般若波罗蜜住,供养、恭敬、赞叹是般若波罗蜜。独空者:十八空皆因缘相待,如内空内内法故名内空,若无内法,则无内空,十八空皆尔。是独空无因无待,故名。

  3.般若波罗蜜多为大事故起,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为不可称事故起,为无量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诸佛大事者,指般若波罗蜜能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能破一切众生大苦恼,能与佛无上大法。不可思议者,指诸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不可称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无量者,一切众生中,无有能量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无等等者,一切众生中无有能与佛等者。

  

  《大智度论》卷七十一提要

  

  《释成办品》第五十

  《释譬喻品》第五十一

  《释知识品》第五十二

  《释趣智品》第五十三

  一、《释成办品》

  (经作《大事起成办品》)第五十

  叙发起甚深般若波罗蜜因,为大事、不可思议、不可称事、无有量事。般若波罗蜜含受檀等五波罗蜜、十八空、四念处,乃至佛十力、一切种智,因此唯有般若波罗蜜能办声闻、辟支佛、菩萨、佛法。至于如何能成办此不可思议大事

  因般若波罗蜜不取、不见、不著色等诸法,乃至佛无上法。当知菩萨摩诃萨能信解此深般若,是与善知识相随,累种善根,多供养佛所致。最后,色欲界天子赞叹般若波罗蜜及行是波罗蜜者,小乘贤圣智断虽相当菩萨无生忍,但不如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以智慧、大悲、功德有深浅故。

  二、《释譬喻品》第五十一

  以四喻说明行深般若波罗蜜失道与1.船坏弃木喻:船是行者身,木是般若方便,比如航行之船坏时,不取木器等救生晶。势必葬身海底,求佛道者,虽有信乐,但不依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中道衰耗不得菩提。

  2.瓶未成熟喻:瓶是菩萨道,般若方便是火。比如坏瓶取水,破裂归地。求佛道者,未与般若方便和合,不能受持六波罗蜜功德水,至无上道。

  3.船坏检修喻:比如船未检修,就持物航海,中途必遭沉没。商客无方便力,则失重宝。求佛道者,虽有信等功德宝,不为般若波罗蜜守护,则失去一切种智大珍宝,堕声闻,辟支佛地。

  4、老病不起喻:比如百二十岁老者患风寒冷热杂病,无人相扶,难到终点。求佛道者,若无方便般若守护,堕声闻、睥支佛地,不到佛地。

  三、《释知识品》

  (经作《善知识品》)第五十二

  新学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及余五波罗蜜,当先亲近供养善知识,从是处获得关于般若波罗蜜等种种知识,于五阴乃至一切种智不取不著,所有六波罗蜜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发此心故,应:

  1.令生出离,住涅架岸,为安稳世间2.拔脱众生无量烦恼,为安乐世间故。

  3.说法救护众生,断生死苦,为救世间

  4.拔除众生忧悲苦恼,永离怖畏,为世间归故。

  5.为众生说色不生灭,空无依法,为世间依处故。

  6.说色非实

  诸法毕竟空,为世间究竟道故。

  7.以八正道船引著涅架洲,为世间洲故。

  8.设不生灭等法接度众生,为世间将导故。

  9.为说色趣,乃至—切种智趣空,非趣非不趣,一切了无可得,为世间趣故。

  四、《释趣智品》

  (经作《趣一切智品》)五十二

  学般若波罗蜜,应知一切种智是众生归趣处。

  菩萨于众生中生大悲心,常修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即修一切诸法,亦是无所修。再者,修般若波罗蜜即不受修、坏修。所谓一切诸观有误不受,法相有坏不起著心。若菩萨闻深般若波罗蜜,不怖不畏,不疑不悔,以空随顺一切智。何以故

  色不碍空,空不碍色,色与一切智如,无二无别。

  《大智度论》卷七十二提要

  《释大品》第五十四

  内容:阐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般若甚深义理,当破著如心,审识佛道甚深易得,掌握无上道法。

  一、般若甚深义理

  佛初成道,心乐默然,不乐说法。因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甚深难见难解,为一切世间所不能信。是甚深法,色乃至一切种智,如相干等,无二无别。如虚空,如法性。不为受色等一切法说,舍一切法说,无可取相,是甚深般若随顺一切法,色空无碍,了不能得。为证知一切如相不分别异,论中引据须菩提如与佛如,同出一脉,随顺佛生,须菩提于漏尽中,常乐毕竟空,所行法不可破坏如虚空,佛法亦如是相,这表现在:

  1.如来如相与须菩提如相,皆是不来不去,是故须菩提随佛生。

  2.如来如相与须菩提如相,即一切法相,亦无如相,是故须菩提随佛生。

  3.如来如相,无异无别,须菩提如相亦尔,是故须菩提随佛生。

  4.三世如、五众如、六度如、十八空如、四念处如乃至一切种智如,如来如,一如无二无别。如来者,如实来到佛法中。

  二、破著如心

  首先四种破著,须菩提不从、不以、不离、不在色等如中,一切法皆归空无所有,无随生者,亦无随生法。次举六千菩萨因取如相别成阿罗汉因缘,即由过去不得般若无分别法,而实际作证。因此,同样行修空、无相、无作,佛与声闻乘的差别,在于有、无般若方便力;在于以无所得离相心行和有所得取相心行,来修布施乃至一切种智。

  三、佛道易得

  般若甚深难知,能于无上道登峰造极者寥寥无几,余者皆退还,是甚深难得法,何以易得呢

  体佛深意,无可得无上道,色等法毕竟空,如相无二。色、离色、色等如乃至法性、法住、法位皆于无上道无有退还。

  “入毕竟空门,一切法皆一相;出毕竟空,三乘则异。”①以诸法如,三乘本不可得。菩萨闻是如相,心中不惊、不没、不悔、不疑,当得无上菩提。

  四、成就无上佛道之法

  于众生行等心和慈心。

  1、行等心:于一切众生中无偏无袒,用慈心、下意心利益众生时,能通达无碍,无有恼心,如父母兄弟姐妹般爱敬慈念。

  2.行慈心:于一切众生不起憎爱,唯加愍念,能以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四法行不杀生等十善道;以此四法行四禅、四无量心等离欲凡夫法;以及行六波罗蜜乃至成就法住、法位,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大智度论》卷七十三提要

  《释阿呣跋致品》第五十五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上

  菩萨从初发心来,所行因缘、所得果报,是阿吗跋致,受记必成佛,得不退转。由此这两晶一致论述信受般若波罗蜜者,当知阿呣跋致相。

  一、《释阿稗跋致品》

  内容有二:1.自体功德验相(1)不以凡夫、二乘为卑贱,不以佛地为高贵,入于等如中作相应利益语。(2)不著阿呣跋致,于一切法无行…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