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21

  ..續本文上一頁盡苦入涅槃;⑿有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另有人對是人贊諸天乃至四禅八定及種種苦、樂,勸此人于是身取四果乃至辟支佛道;⒀說者自在無礙,聽者不然,或二者相反;⒁說者欲聽者隨自意,方與般若波羅蜜,否則不與;⒂者欲追隨說者如其意,說者不聽;⒃者爲財利故,與般若波羅蜜,聽者不從,或二者相反;⒄說者欲至他方危命之處,聽者不隨去,或二者相反;⒅欲至他方谷貴無水之處,聽者不隨去,或二者相反;⒆欲至他方豐樂之處,聽者欲隨去,少因緣故不得去;⒇者欲過曠野,多諸豺狼,盜賊之處,聽者欲隨去,說者不允;(21)說者多有知識檀越,心生樂著,聽者少欲知足。因上二十一種兩不和臺之事,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爲魔事。師徒宜應和合,以成般若大事。

  2.惡魔作大德比丘形像,到菩薩所,行似六波羅蜜魔事。惡魔作佛身金色大光,作佛身及比丘僧,現菩薩前,令菩薩等貪著因緣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寫受持乃至成就波若波羅蜜。

  二、《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上

  1.十方現在一切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因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故。

  2.般若波羅蜜能生余五波羅蜜,能生十八空,能生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能生佛十力乃至—切種智,能生四果羅漢乃至—切諸佛。所有諸佛已得、令得、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因深般若波羅蜜因緣故。

  3.佛因深般若波羅蜜,悉知無量無邊阿僧爁衆生心所行,知衆生攝心、亂心、染心、癰心、無染心、無嗔心、無癡心;知衆生廣心大心、無量心等。

  《大智度論》卷七十提要

  《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

  《釋問相品》第四十九。

  一、《釋佛母品》第四十八之下

  1.因深般若波羅蜜,佛悉知一切衆生所作所行,六十二邪見等諸邪見,九十八結使等諸煩惱,是故說佛如實知一切衆生心數出沒屈伸。—切衆生心數出沒屈伸者,即所謂神及世間常、無常,世間有邊、無邊四句分別。此中沒者,即在家之人爲愛結等諸煩惱所沒、名爲沒;九十六種邪見,出家者名爲出;屈者,不離欲者;伸者,離欲界。

  2.因深般若波羅蜜,佛知色等五衆相乃至空、無相、無作、無戲論等;佛知五衆如相,諸行如相,即一切法如相。一切法不出有爲無爲二法,五衆是有爲法,五衆如,即是無爲法。觀察、籌量、思維五衆能行六波羅蜜,是故說五衆是一切法如,一切法如即是六波羅蜜如,佛因得是如相故名如來.能教衆生令至涅槃。是如甚深,唯有阿坶跋致菩薩及具足正見人,漏盡阿羅漢能信。

  二、《釋問相品》第四十九

  1.般若波羅蜜之深相,是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爲,無依止虛空相,此悉爲般若之深相,佛爲衆生故,用世間法說,非第一義谛。般若深相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不能破壞,因相不能破相、相不能知相、相不能知無相、無相不能知相故。

  2.般若波羅蜜爲諸佛母,能生諸佛,能示世間相、示世間空、示世間不可思議,示世間離、示世間寂滅、示世間畢竟空乃至有法有法空,示世間獨空,是故諸佛依止般若波羅蜜住,供養、恭敬、贊歎是般若波羅蜜。獨空者:十八空皆因緣相待,如內空內內法故名內空,若無內法,則無內空,十八空皆爾。是獨空無因無待,故名。

  3.般若波羅蜜多爲大事故起,爲不可思議事故起,爲不可稱事故起,爲無量事故起,爲無等等事故起。諸佛大事者,指般若波羅蜜能救一切衆生,不舍一切衆生,能破一切衆生大苦惱,能與佛無上大法。不可思議者,指諸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不可稱者。稱名智慧,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無量者,一切衆生中,無有能量佛法、如來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無等等者,一切衆生中無有能與佛等者。

  

  《大智度論》卷七十一提要

  

  《釋成辦品》第五十

  《釋譬喻品》第五十一

  《釋知識品》第五十二

  《釋趣智品》第五十叁

  一、《釋成辦品》

  (經作《大事起成辦品》)第五十

  敘發起甚深般若波羅蜜因,爲大事、不可思議、不可稱事、無有量事。般若波羅蜜含受檀等五波羅蜜、十八空、四念處,乃至佛十力、一切種智,因此唯有般若波羅蜜能辦聲聞、辟支佛、菩薩、佛法。至于如何能成辦此不可思議大事

  因般若波羅蜜不取、不見、不著色等諸法,乃至佛無上法。當知菩薩摩诃薩能信解此深般若,是與善知識相隨,累種善根,多供養佛所致。最後,色欲界天子贊歎般若波羅蜜及行是波羅蜜者,小乘賢聖智斷雖相當菩薩無生忍,但不如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以智慧、大悲、功德有深淺故。

  二、《釋譬喻品》第五十一

  以四喻說明行深般若波羅蜜失道與1.船壞棄木喻:船是行者身,木是般若方便,比如航行之船壞時,不取木器等救生晶。勢必葬身海底,求佛道者,雖有信樂,但不依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中道衰耗不得菩提。

  2.瓶未成熟喻:瓶是菩薩道,般若方便是火。比如壞瓶取水,破裂歸地。求佛道者,未與般若方便和合,不能受持六波羅蜜功德水,至無上道。

  3.船壞檢修喻:比如船未檢修,就持物航海,中途必遭沈沒。商客無方便力,則失重寶。求佛道者,雖有信等功德寶,不爲般若波羅蜜守護,則失去一切種智大珍寶,墮聲聞,辟支佛地。

  4、老病不起喻:比如百二十歲老者患風寒冷熱雜病,無人相扶,難到終點。求佛道者,若無方便般若守護,墮聲聞、睥支佛地,不到佛地。

  叁、《釋知識品》

  (經作《善知識品》)第五十二

  新學菩薩摩诃薩欲學般若波羅蜜,及余五波羅蜜,當先親近供養善知識,從是處獲得關于般若波羅蜜等種種知識,于五陰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著,所有六波羅蜜皆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發此心故,應:

  1.令生出離,住涅架岸,爲安穩世間2.拔脫衆生無量煩惱,爲安樂世間故。

  3.說法救護衆生,斷生死苦,爲救世間

  4.拔除衆生憂悲苦惱,永離怖畏,爲世間歸故。

  5.爲衆生說色不生滅,空無依法,爲世間依處故。

  6.說色非實

  諸法畢竟空,爲世間究竟道故。

  7.以八正道船引著涅架洲,爲世間洲故。

  8.設不生滅等法接度衆生,爲世間將導故。

  9.爲說色趣,乃至—切種智趣空,非趣非不趣,一切了無可得,爲世間趣故。

  四、《釋趣智品》

  (經作《趣一切智品》)五十二

  學般若波羅蜜,應知一切種智是衆生歸趣處。

  菩薩于衆生中生大悲心,常修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即修一切諸法,亦是無所修。再者,修般若波羅蜜即不受修、壞修。所謂一切諸觀有誤不受,法相有壞不起著心。若菩薩聞深般若波羅蜜,不怖不畏,不疑不悔,以空隨順一切智。何以故

  色不礙空,空不礙色,色與一切智如,無二無別。

  《大智度論》卷七十二提要

  《釋大品》第五十四

  內容:闡述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般若甚深義理,當破著如心,審識佛道甚深易得,掌握無上道法。

  一、般若甚深義理

  佛初成道,心樂默然,不樂說法。因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甚深難見難解,爲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是甚深法,色乃至一切種智,如相幹等,無二無別。如虛空,如法性。不爲受色等一切法說,舍一切法說,無可取相,是甚深般若隨順一切法,色空無礙,了不能得。爲證知一切如相不分別異,論中引據須菩提如與佛如,同出一脈,隨順佛生,須菩提于漏盡中,常樂畢竟空,所行法不可破壞如虛空,佛法亦如是相,這表現在:

  1.如來如相與須菩提如相,皆是不來不去,是故須菩提隨佛生。

  2.如來如相與須菩提如相,即一切法相,亦無如相,是故須菩提隨佛生。

  3.如來如相,無異無別,須菩提如相亦爾,是故須菩提隨佛生。

  4.叁世如、五衆如、六度如、十八空如、四念處如乃至一切種智如,如來如,一如無二無別。如來者,如實來到佛法中。

  二、破著如心

  首先四種破著,須菩提不從、不以、不離、不在色等如中,一切法皆歸空無所有,無隨生者,亦無隨生法。次舉六千菩薩因取如相別成阿羅漢因緣,即由過去不得般若無分別法,而實際作證。因此,同樣行修空、無相、無作,佛與聲聞乘的差別,在于有、無般若方便力;在于以無所得離相心行和有所得取相心行,來修布施乃至一切種智。

  叁、佛道易得

  般若甚深難知,能于無上道登峰造極者寥寥無幾,余者皆退還,是甚深難得法,何以易得呢

  體佛深意,無可得無上道,色等法畢竟空,如相無二。色、離色、色等如乃至法性、法住、法位皆于無上道無有退還。

  “入畢竟空門,一切法皆一相;出畢竟空,叁乘則異。”①以諸法如,叁乘本不可得。菩薩聞是如相,心中不驚、不沒、不悔、不疑,當得無上菩提。

  四、成就無上佛道之法

  于衆生行等心和慈心。

  1、行等心:于一切衆生中無偏無袒,用慈心、下意心利益衆生時,能通達無礙,無有惱心,如父母兄弟姐妹般愛敬慈念。

  2.行慈心:于一切衆生不起憎愛,唯加愍念,能以自作、教他、贊歎、隨喜四法行不殺生等十善道;以此四法行四禅、四無量心等離欲凡夫法;以及行六波羅蜜乃至成就法住、法位,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力。

  《大智度論》卷七十叁提要

  《釋阿呣跋致品》第五十五

  《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上

  菩薩從初發心來,所行因緣、所得果報,是阿嗎跋致,受記必成佛,得不退轉。由此這兩晶一致論述信受般若波羅蜜者,當知阿呣跋致相。

  一、《釋阿稗跋致品》

  內容有二:1.自體功德驗相(1)不以凡夫、二乘爲卑賤,不以佛地爲高貴,入于等如中作相應利益語。(2)不著阿呣跋致,于一切法無行…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