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22

  ..續本文上一頁、類、相。(3)心入正位,決定外道無實見而不取戒、見行供天等事。(4)不擇下賤、八難處生,及受女身。(5)起大悲自作、教他、贊歎、隨喜十善。(6)于夢中不起十不善業。(7)行六波羅蜜利生。(8)受持佛法、教化衆生,皆共回向佛道。(9)具足菩薩信力,于佛法中不疑不悔。(10)叁業柔軟,慈業成就。(11)初禅不起五蓋。(12)常行寂滅,一切處無愛著。(13)守四威儀,一心護生,無破戒相。(14)資生物潔淨,無八萬戶蟲侵身致病,善根增益,身心清淨出二乘地。(15)不貪利養不貴他法,但貴佛道。(16)常行功德法,不生貪等六蔽心。(17)定慧合爲一味,起諸妙法歸法性。

  2.魔事驗相:(1)魔化八大地獄巧言恐授阿呣跋致記,即授地獄記。”于心能斌不疑、不動、不驚。(2)魔化比丘勸止行修夕;波羅蜜乃至無上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能不隨他語,不爲破壞而放棄已念,堅持淨修。(3)魔化比丘爲說似道法,又化阿羅漢比丘說障道法,能不诤、刁;隨.視作助緣法,欣然照行佛道。如此,不離般若波羅蜜功德,心無退轉者則具中阿呣致行、類、相。

  二、《釋轉不退轉品》(經作《轉不轉品》)

  轉、依世谛,即轉二乘心,直入菩薩位;不轉,依聖谛,法無定相,——切歸無而無所轉。轉與不轉皆名阿呣致。是故當驗其相

  1.覺知魔毀訾無上道如虛空無形無實,是魔事,實令我遠離。我當以自相空莊嚴一切種智,教化令衆生皆得果位。且從始至終以堅固、不動、不轉心行六波羅蜜,當入菩薩位。

  2、若入初禅、二叁四禅乃至滅·受想定禅,則出入自在。

  3、爲了衆生,但修禅定不受妙果,隨所應而受身救度。

  4.唯念菩提。不貴諸法,身處四威儀無有失。

  5.身爲白衣受五欲。是爲方便攝受衆生行檀等波羅蜜

  與及于衆生中行四法,不生驕慢欺淩衆生。

  6.得金剛神王等常隨護持,增益功德。

  7.具信力等菩薩五根,知渚佛神通力等,非二乘等能得。

  8.爲上人非爲下人,——心上求佛道故。

  9.通諸法實相故,不行祝術等邪命法,梵行高潔。

  論中最後點明:阿呣跋致何以故爲不退轉菩薩摩诃薩相

  “于色相轉,于受想行識乃至聲聞辟支佛相,佛相轉。”①以是故,名爲不轉。

  《大智度論》卷七十四提要

  《釋轉不退輪品》第五十六之下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上

  一、《釋轉不退輪品》

  承接上卷內容,論述信受般若波羅蜜者應知的阿呣跋致行、類、相貌。

  1.自體功德驗知:(1)細相:樂行空相而不分別五衆等決定相,不好說國事、官事等等世俗事。但說六波羅蜜度生法而不爲六蔽事。安住法空卻不舍一法,引衆生趣入法性。近善知識,隨願往生,以方便力生欲界諸佛處。(2)細行:成就不動慧,安住內空等空中,于自證地中不生疑悔。起諸行事:教化衆生,淨佛世界,從佛植善聞法,達知法空,能起方便退魔及不墮二地。(3)愛樂叁世佛法,舍身相護,不惜生命。(4)得聞持陀羅尼,受持佛法不疑不悔,聞畢不忘不失。

  2.魔事驗知:(1)魔化佛身妄加印證:“你無阿跋致相,當取聲聞地。”或妄授聲聞、辟支佛記,即時能覺知佛事。因爲佛從不將人引趣二乘。從而心無退沒怖畏。

  (2)魔化佛身口吐妄言:“你所學經書是魔說。卽時能覺知魔事,不信他語,則知已得授記,安住于阿呣跋致中。

  論中最後說明:“菩薩雖從初發心已來,名阿呣跋致。阿嗎跋致相未具足故,不與授記。”②未得阿嗎跋致的原因在于:不是信少疑多,就是信多疑少。

  一、《釋深奧品》

  (經作《燈炷深奧品》)第五十七卷之上

  論述菩薩依般若波羅蜜,知阿呣跋致深奧處,悟諸法實相功德,觀因緣法畢竟空。

  1、阿呣跋致深奧處,即空義。所謂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離寂滅如、實際、涅架。—一切法都是深奧,以諸法如甚深故,能令阿嗎跋致菩薩離色處乃至離有漏無漏處涅槃。

  2.菩薩深入實相,甚深法同般若相應,觀察、籌量等,—念福德頓超劫數,況一日行般若波羅蜜功德遍滿恒沙,無以數計。離般若波羅蜜,所有恒河沙供養、布施、行修、回向功德,則不及一日般若相應行。

  3、—日行般若的殊勝利益,其因緣在觀法畢竟空。而不離般若波羅蜜行,起無量無邊福德。無量無邊不可得空,諸法實相便有不盡、無數等種種名。以不可說故,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不見諸法如增減,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便是諸法如寂滅相)。

  《大智度論》卷七十五提要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下

  《釋夢行品》第五十八

  《釋诃天品》第五十九

  一、《釋深奧晶》第五十七之下

  闡述菩薩依般若波羅蜜,能覺知佛道微妙心行關系,能安住甚深般若行處。

  1.初心不至後,後心不在初,菩薩摩诃薩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究竟依何心得

  即非用初心,亦不離初心;非用後心,亦非離後心。引燈炷喻:炷火非初焰焦燃,亦不離後焰;非後焰焦炷,亦不離初焰。菩薩初發意來,行般若波羅蜜,從初地到十—地,地地增益得無上道。菩薩學是十地具足,其增益心,非初,非離初;非後,非離後;更非不滅不住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滅相,見論中數番難破,住滅歸如,如中無有分別。

  2.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于諸法如中依無處所行。是爲菩薩第一義無念中行,不取行相及行無相行。若取相,相虛诳;若壞相,墮斷滅。一切法自性空故。雖然住自相空,爲了利益衆生,起空、無相、無作叁叁昧。

  二、《釋夢行品》第五十八

  論述菩薩欲知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無分別夢中作業,當發淨國土願

  1、無分別夢中作山::首先由舍利弗與須菩提的對話中引出對“夢中作業實否”之爭辯:

  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夢中入叁叁昧,有益般若波羅蜜否

  ”

  須菩提:“晝夜夢中等無異。”

  舍利弗:“佛說一切法如夢,夢中作業不應集成①。”

  須菩提:“夢中業實有集成,晝夢之心無異,一切業皆從取相因緣而生,不取相則不生。”

  其次,舍利弗又提出“夢中回向無上菩提,是不是實回向”的疑問,須菩提因此問有深度,難作答複,複而請教于彌勒菩薩,從上對話,總觀二人皆有所執,分別晝夢同異。而彌勒菩薩對此則是當答不答。“——切法乃至涅架,空無所得,不證故。”②因此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疑我得與非得,自知實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阿呣跋致菩薩,行六波羅蜜時,發二十九大願,一心唯行淨佛世界。見不淨世界相,願我國土無如是事。雖成佛得國土,心不著取。第一願,行檀波羅蜜時,見衆生受饑寒煎迫,願我成佛,國中無貧,滿足衆生需求,猶如六欲天隨心所欲。乃至最後願,我得六波羅蜜時,常念生死雖長,是事皆空,如夢中見,非實長遠,衆生雖多,亦無定實。如是行,近一切種智。

  叁、《釋诃天品》

  (經作《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敘述佛會上一女人名恒伽提婆,即時取淨國土願。以金銀華等種種供養具獻佛。佛當衆授其成佛記,佛號、國土皆名金華。是金華菩薩摩诃薩會,作佛時當如佛會。國土如其所願,無諸衆惡。並告阿唯說:“此女宿植福德善本,已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大智度論》卷七十六提要

  《釋學空不證品》第六十

  《釋夢誓品》第六十一

  一、《釋學空不證品》第六十

  1.學空不證是菩薩大願所致。佛陀認爲:“若菩薩摩诃薩具足觀空,先作是願,我今不應空法作證.我今學時,非爲證時。菩薩摩诃薩不專攝心系在緣中,是故菩薩摩诃薩于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中不退,亦不取漏盡證。”①菩薩不僅行空觀時不作證,行其他任何一法亦是如此。作是念:我是學時.非是證時。譬如有翼之鳥,飛騰虛空而不墮墜,雖在空中亦不住空。

  2.菩薩不舍衆生故,學空不證。衆生因長夜著我相、四顛倒、得法、行諸相故,造種種罪業,流轉生死。菩薩不舍一切衆生故。

  作如是願.我不應舍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沒在無所有法中,我應當度!因此,菩薩雖學諸法相,學實際、學如、學法性、學畢竟空乃至自相空及叁解脫門,終不中道墮落。

  3.學空不證是菩薩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的先決條件。佛陀認爲:若菩薩摩诃薩學六波羅蜜,學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學四念處乃至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學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學十八不共法,如是智慧成就、若著作法、若住叁界。無有是處。所以,佛在菩薩學助道法,行助道法時

  總是用“雲何學是法,觀空不證實際”作爲准繩,加以考問,,不能說阿呣跋致相,不能示,不能答者則沒有入道;能說、能示、能答阿呣跋致所學相,當知已學菩薩道入薄地。這裏所說的阿呣跋致相,指不退轉相,即學空不證,所謂菩薩道入薄地,即諸佛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二、《釋夢誓品》(經作《夢中品》)第六十一

  1、從八個方面描述阿坶跋致菩薩相。

  ①夢中不貪二乘。②夢中解佛爲大衆說法義。③夢中見諸佛神通變化,廣作佛事時能領會實相。④夢見叁惡道不驚不怖、亦不憂惱、覺已爲衆生說叁界如夢。⑤夢中自淨其國土,令無叁惡道。⑧滅夢中地獄火。⑦以咒滅白晝火。⑧不爲非人所持所惱。

  2.敘述菩薩遠離六波羅蜜及方便力,不久行四念處乃至不久行空、無作、無相叁昧入菩薩位爲諸魔所娆之相。①不親近善知識。②不能辨魔化身。③著諸法名相,輕蔑余人。④不知其遠離行,起增上慢。

  3、敘述菩薩善知識。①諸佛、菩薩、阿羅漢是菩薩善知識。②六波羅蜜是菩薩善知識。③如、實際、法性是菩薩善知識。叁乘聖人用六波羅蜜等法,令菩薩奉行,得以成佛。

  《大智度論》卷七十七提要

  …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