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23

  ..續本文上一頁

  《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之下

  《釋魔愁品》第六十二

  《釋等學品》第六十叁

  一、《釋夢誓品》第六十一之下

  闡明學般若波羅蜜,當正觀、正行、實證般若波羅蜜相,得無上道。

  正觀般若波羅蜜相,如虛空相,無所有相,一切法及法相,都是究竟空、離相,本無垢無淨,而知有垢淨。何以故

  衆生長夜顛倒,行我、我所垢心。若依實智觀察,我、我所心畢竟虛诳,況依之而起的惑業

  自相本空,無垢知淨。菩薩行是不著相般若實法,能降伏一切,近無上道。

  菩薩能如所說般若履行,即不僅讀誦、憶念、開演般若,而且不舍菩提心,雖然未得無上道,但已是一切衆生福田。佛常令弟子行二事:聖賢默然及說法。行般若,心無余語,若有所語,但說般若波羅蜜,如貧人失摩尼寶,常自憶念般若波羅蜜,不離無上佛道之心。行般若時,聞般若性空離,不增不滅,非一非異,無懼無疑,是爲正行般若波羅蜜。

  如是推證:空、離空、般若乃至法相、實際等,無有一法行般若,以不見行者、行法、行處故。證得無生法忍,授記成佛,亦不見受法、受者,而無有一法得以授記。須知得無上道,般若波羅蜜中,無憶想分別。

  二、《釋魔愁品》第六十二

  贊歎行深般若波羅蜜之大威德,惡魔不能侵擾。佛陀肯定般若波羅蜜功德:“如是,如是!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不雜余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①是衆生受持、讀誦、親近、正憶念、如說行般若波羅蜜的福德勢力,勝于帝釋、閻浮提修道乃至菩薩無方便力者。以其不斷佛種,不學聲聞、辟支佛學,行般若波羅蜜。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時,魔大憂愁,如箭穿心。是惡魔爲菩薩怨賊,假使行不淨心,所謂心不信解、意疑、遠離善知識、般若波羅蜜等等,乃至同學共鬥結恨,魔則見孔趨入;深清淨心,行菩薩道,魔就不得其便了。

  叁、《釋等學品》第六十叁

  論述學般若波羅蜜,應知菩薩所學處一一甚深同心等法。菩薩住內空、外空乃至自相空。心得平等無二.成無上道。這就等于說,學無上道,爲色等乃至一切種智滅、盡、斷;爲色等諸法如、如來如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如是學如,即學無上道,亦學六波羅蜜等。若學六波羅蜜

  則盡諸學邊,得如是利益:無量智慧具足,不爲魔伏,直到住阿嗎跋致地等。論中廣作說明。此非下劣人能學,更非大多數人能如是學。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悭貪等六蔽,甚至不取無上法相心。一切無有所得。般若波羅蜜攝余諸波羅蜜,是諸法最上。學是般若波羅蜜,于衆生中第一,能近菩提。當以無所作行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七十八提要

  《釋淨願品》第六十四

  《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一、《釋淨願品》

  (經作《願樂隨喜品》)第六十四

  l、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者,其余衆生應當願樂。龍樹菩薩認爲:“行菩薩道者,是人雖事未成就,能勝一切衆生,何況成就!……勝,名不必一切事中皆勝,但以一發心,欲作佛度衆生,是事爲勝。”①是以心生隨喜,願他成就佛法、自然法或聲聞法,不令退還。

  2.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生隨喜心,自令心好,亦不著福。並得不可稱量福德、常遇諸佛、不遇惡塵等果報。假如無隨喜心,積聚諸惡,盡成魔眷。以是因緣,善男于、善女人于初發意菩薩善根,于久發意,阿呣跋致,—生補處善根,以非心非離心,隨喜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3.是中不見有隨喜心、回向心可得,亦不見諸法有一定相,畢竟空故,不墮有無。般若波羅蜜乃至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畢竟離相,對此佛陀這樣分析:“若一切法定有相非空者,則是常法不生相,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至過去。”②以一切畢竟離故,通達無礙,成無上道。

  4.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說難不難,何以故

  是菩薩摩诃薩不得是義可作證,亦不得般若波羅蜜作證,亦無作證者。所以,菩薩安住于諸法實相中,不作分別:“佛道近我,二乘離我。”等等,得無分別之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二、《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比較悲空二法的關系,闡示行般若波羅蜜,知生空難度而能度。

  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爲行無真實法。所謂觀世間一切,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都虛诳不實,況真實法

  菩薩于此甚深平等法處不取證,即于無住處不住,是不爲難;能知衆生空無所得而行度,即于顛倒住處而能不著,是事爲難。救度衆生,如度虛空,虛空相即虛诳相、離相,衆生也是如此,從有爲法假名而生,住顛倒處,所以能不生依著頗難。假如能知色等法空,衆生亦空,爲利益大莊嚴皆畢竟空,一切從妄所生,心能不驚不沒,如人見自身影,知影從已身射出,卻不生奇,是名真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能如是度空,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得諸天等敬禮,諸佛護念,不爲魔破。

  《大智度論》卷七十九提要

  《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

  《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一、《釋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

  論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悲空所得利益之法。

  1.魔不能壞。論主認爲,菩薩行悲空二法,如日月相須。但有悲心,心沒顛倒;但觀法空,則墮斷滅。“是故佛說二事兼用、雖觀——切空而不舍衆生,雖憐愍衆生不舍一切.空。”①能如所說行,爲諸佛護念,則善根不滅,金剛常護,渚魔不遂。且能增益功德,得諸天慰喻,及爲衆生無依作依、無救作救,冥者作明,盲者作眼等利益。

  2.常得諸佛稱贊名字。女口釋迦佛說法時常贊寶相、屍棄二大菩薩以及阿虱佛菩薩;十方佛說法時,亦對妙行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淨修梵行等希有功德,極稱揚贊歎其名。並且,從初發意乃至無上道以來,行清淨行菩薩、阿嗎跋致菩薩.甚至,雖未授記但行般若,能信解諸法妄相,不堅固相,通無生相空者,皆是佛所贊歎的對象。聞般若波羅蜜就得如是利益,況信受奉行者住一切種智中,亦住如畢竟空中。

  3.釋提恒因贊空無礙般若法。“須菩提所說,但爲空事,無所拄礙。譬如仰射空中,箭去無礙,須菩提說法無礙亦如是。”②

  二、《釋囑累品》第六十六

  論中以分別、因事贊歎、付囑稱揚、顯示四事,闡明般若波羅蜜微妙最上功德利

  1、先肯定須菩提在聲聞弟子中空行最勝,愛樂善巧說空,但比起菩薩行般茬波羅蜜,百千萬億,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因爲“諸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能具足佛法,得——切種智,斷一切煩惱,作佛。”⑧最爲尊、妙、上。

  2.因事贊歎:因八百比丘一齊發心學無上行,即時得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事,而贊歎行般若波羅蜜的功德利益。

  3.付囑稱揚:佛以般若波羅蜜囑累阿難,好比大富長者命終,獨以如意寶珠授與寵兒,令識無價之寶,盡心守護。受持讀誦甚深般若波羅蜜,亦當如此,如護叁世諸佛菩提,忘失一句,其過甚大。因爲叁世諸佛皆從般若得,是諸佛無盡甚深寶藏,能疾近菩提。菩薩用般若一句教化衆生殊勝功德,不可言盡。

  4.顯示:先顯神足示諸法空,表般若無著相:佛之囑累本無所著,因愍衆生才有囑累。諸法本無知、無見、無作,無動、不可摸、不思議、稱微妙無上之般若學,又以其功德無盡,法法不生故,般若義無有窮盡。然以章句卷數有限有量才有囑累。次顯覆面舌相,令生信解,受持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爲叁世諸佛妙法,行是波羅蜜,能入陀羅尼門,持一切法,受持般若波羅蜜,即受持叁世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智度論》卷八十提要

  《釋無盡品》第六十七

  《釋六度相攝品等》第六十八之上

  一、《釋無盡品》(經作《不可盡品》)第六十七

  論述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以虛空不盡觀十二因緣。

  猶如虛空無盡,般若波羅蜜亦不可盡。此中有二大因緣:①觀色等不盡。佛陀認爲:“色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應生……。”①因爲色等真相即般若相,色中生不可求,無生則不可盡,余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亦爾。是故般若波羅蜜不盡。②觀無明、行等十二因緣究竟空,不可盡。十二因緣所生法,不得定相,畢竟空寂,正像虛空常住,無有法縱常因緣生,謂不可盡。論中例舉十二因緣中“老相”實不可得,推求十二因緣的根本相從虛妄假名有。如說面皺發白,此色相非老者專利,少年亦有。余等理由,論中廣明。③是相無有定實,無相故如虛空不盡。是甚深觀,爲坐道場菩薩得。《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不可盡,是爲菩薩不共中道妙觀。”菩薩住畢竟空觀十二因緣,能滅諸邊顛倒,過二乘,得一切種智。以虛空不盡觀十二因緣,不見色等有無,不見行般若法乃至一切種智,魔不得遂。菩薩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所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皆回向薩婆若,具足檀等六波羅蜜。

  二、《釋六度相攝品等》第六十七之上

  論述菩薩有方便力,行一波羅蜜,能攝五波羅蜜。

  1.住檀波羅蜜取五波羅蜜:菩薩在布施時,身、口、意叁慈業成就,根本戒得具,取屍羅波羅蜜;施時能忍耐受者心癰打罵,不生怨恨,取羼提波羅蜜,施時反將受者癰辱已身之舉,促進身心勤勉,增益布施。取毗黎耶波羅蜜;施時不望利樂果報,唯是一心攝念佛道,取禅波羅蜜;施時入實相畢竟空中,不生益與無益分別,取般若波羅蜜。

  2.住屍羅波羅蜜取五波羅蜜:菩薩持戒時,叁善業生布施福德,不趣二乘,取檀波羅蜜;持戒時甯願被割截身體,也不動一絲癰心;更不犯身口惡業,取羼提波羅蜜;持戒時,爲具足五波羅蜜,爲令衆生離苦得樂,身心不懈,取毗梨耶波羅蜜;持戒時,爲斷惑而攝心四禅,爲衆生而不住二乘,取禅波羅蜜;持戒時,由于定心清淨,知諸法如實相,爲虛诳不足取,因是智慧,悲心本願不取二乘,取般若波羅蜜。

  

  《大智…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