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23

  ..续本文上一页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

  《释魔愁品》第六十二

  《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一、《释梦誓品》第六十一之下

  阐明学般若波罗蜜,当正观、正行、实证般若波罗蜜相,得无上道。

  正观般若波罗蜜相,如虚空相,无所有相,一切法及法相,都是究竟空、离相,本无垢无净,而知有垢净。何以故

  众生长夜颠倒,行我、我所垢心。若依实智观察,我、我所心毕竟虚诳,况依之而起的惑业

  自相本空,无垢知净。菩萨行是不著相般若实法,能降伏一切,近无上道。

  菩萨能如所说般若履行,即不仅读诵、忆念、开演般若,而且不舍菩提心,虽然未得无上道,但已是一切众生福田。佛常令弟子行二事:圣贤默然及说法。行般若,心无余语,若有所语,但说般若波罗蜜,如贫人失摩尼宝,常自忆念般若波罗蜜,不离无上佛道之心。行般若时,闻般若性空离,不增不灭,非一非异,无惧无疑,是为正行般若波罗蜜。

  如是推证:空、离空、般若乃至法相、实际等,无有一法行般若,以不见行者、行法、行处故。证得无生法忍,授记成佛,亦不见受法、受者,而无有一法得以授记。须知得无上道,般若波罗蜜中,无忆想分别。

  二、《释魔愁品》第六十二

  赞叹行深般若波罗蜜之大威德,恶魔不能侵扰。佛陀肯定般若波罗蜜功德:“如是,如是!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不杂余心心数法者,不从小功德来。”①是众生受持、读诵、亲近、正忆念、如说行般若波罗蜜的福德势力,胜于帝释、阎浮提修道乃至菩萨无方便力者。以其不断佛种,不学声闻、辟支佛学,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时,魔大忧愁,如箭穿心。是恶魔为菩萨怨贼,假使行不净心,所谓心不信解、意疑、远离善知识、般若波罗蜜等等,乃至同学共斗结恨,魔则见孔趋入;深清净心,行菩萨道,魔就不得其便了。

  三、《释等学品》第六十三

  论述学般若波罗蜜,应知菩萨所学处一一甚深同心等法。菩萨住内空、外空乃至自相空。心得平等无二.成无上道。这就等于说,学无上道,为色等乃至一切种智灭、尽、断;为色等诸法如、如来如不可证、不可灭、不可断。如是学如,即学无上道,亦学六波罗蜜等。若学六波罗蜜

  则尽诸学边,得如是利益:无量智慧具足,不为魔伏,直到住阿吗跋致地等。论中广作说明。此非下劣人能学,更非大多数人能如是学。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悭贪等六蔽,甚至不取无上法相心。一切无有所得。般若波罗蜜摄余诸波罗蜜,是诸法最上。学是般若波罗蜜,于众生中第一,能近菩提。当以无所作行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七十八提要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一、《释净愿品》

  (经作《愿乐随喜品》)第六十四

  l、对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其余众生应当愿乐。龙树菩萨认为:“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①是以心生随喜,愿他成就佛法、自然法或声闻法,不令退还。

  2.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生随喜心,自令心好,亦不著福。并得不可称量福德、常遇诸佛、不遇恶尘等果报。假如无随喜心,积聚诸恶,尽成魔眷。以是因缘,善男于、善女人于初发意菩萨善根,于久发意,阿呣跋致,—生补处善根,以非心非离心,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是中不见有随喜心、回向心可得,亦不见诸法有一定相,毕竟空故,不堕有无。般若波罗蜜乃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相,对此佛陀这样分析:“若一切法定有相非空者,则是常法不生相,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至过去。”②以一切毕竟离故,通达无碍,成无上道。

  4.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说难不难,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不得是义可作证,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作证,亦无作证者。所以,菩萨安住于诸法实相中,不作分别:“佛道近我,二乘离我。”等等,得无分别之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比较悲空二法的关系,阐示行般若波罗蜜,知生空难度而能度。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无真实法。所谓观世间一切,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都虚诳不实,况真实法

  菩萨于此甚深平等法处不取证,即于无住处不住,是不为难;能知众生空无所得而行度,即于颠倒住处而能不著,是事为难。救度众生,如度虚空,虚空相即虚诳相、离相,众生也是如此,从有为法假名而生,住颠倒处,所以能不生依著颇难。假如能知色等法空,众生亦空,为利益大庄严皆毕竟空,一切从妄所生,心能不惊不没,如人见自身影,知影从已身射出,却不生奇,是名真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能如是度空,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得诸天等敬礼,诸佛护念,不为魔破。

  《大智度论》卷七十九提要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

  《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一、《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下

  论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悲空所得利益之法。

  1.魔不能坏。论主认为,菩萨行悲空二法,如日月相须。但有悲心,心没颠倒;但观法空,则堕断灭。“是故佛说二事兼用、虽观——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①能如所说行,为诸佛护念,则善根不灭,金刚常护,渚魔不遂。且能增益功德,得诸天慰喻,及为众生无依作依、无救作救,冥者作明,盲者作眼等利益。

  2.常得诸佛称赞名字。女口释迦佛说法时常赞宝相、尸弃二大菩萨以及阿虱佛菩萨;十方佛说法时,亦对妙行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净修梵行等希有功德,极称扬赞叹其名。并且,从初发意乃至无上道以来,行清净行菩萨、阿吗跋致菩萨.甚至,虽未授记但行般若,能信解诸法妄相,不坚固相,通无生相空者,皆是佛所赞叹的对象。闻般若波罗蜜就得如是利益,况信受奉行者住一切种智中,亦住如毕竟空中。

  3.释提恒因赞空无碍般若法。“须菩提所说,但为空事,无所拄碍。譬如仰射空中,箭去无碍,须菩提说法无碍亦如是。”②

  二、《释嘱累品》第六十六

  论中以分别、因事赞叹、付嘱称扬、显示四事,阐明般若波罗蜜微妙最上功德利

  1、先肯定须菩提在声闻弟子中空行最胜,爱乐善巧说空,但比起菩萨行般茬波罗蜜,百千万亿,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因为“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能具足佛法,得——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作佛。”⑧最为尊、妙、上。

  2.因事赞叹:因八百比丘一齐发心学无上行,即时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事,而赞叹行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利益。

  3.付嘱称扬:佛以般若波罗蜜嘱累阿难,好比大富长者命终,独以如意宝珠授与宠儿,令识无价之宝,尽心守护。受持读诵甚深般若波罗蜜,亦当如此,如护三世诸佛菩提,忘失一句,其过甚大。因为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是诸佛无尽甚深宝藏,能疾近菩提。菩萨用般若一句教化众生殊胜功德,不可言尽。

  4.显示:先显神足示诸法空,表般若无著相:佛之嘱累本无所著,因愍众生才有嘱累。诸法本无知、无见、无作,无动、不可摸、不思议、称微妙无上之般若学,又以其功德无尽,法法不生故,般若义无有穷尽。然以章句卷数有限有量才有嘱累。次显覆面舌相,令生信解,受持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为三世诸佛妙法,行是波罗蜜,能入陀罗尼门,持一切法,受持般若波罗蜜,即受持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八十提要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

  《释六度相摄品等》第六十八之上

  一、《释无尽品》(经作《不可尽品》)第六十七

  论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以虚空不尽观十二因缘。

  犹如虚空无尽,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尽。此中有二大因缘:①观色等不尽。佛陀认为:“色不可尽故,般若波罗蜜应生……。”①因为色等真相即般若相,色中生不可求,无生则不可尽,余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亦尔。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尽。②观无明、行等十二因缘究竟空,不可尽。十二因缘所生法,不得定相,毕竟空寂,正像虚空常住,无有法纵常因缘生,谓不可尽。论中例举十二因缘中“老相”实不可得,推求十二因缘的根本相从虚妄假名有。如说面皱发白,此色相非老者专利,少年亦有。余等理由,论中广明。③是相无有定实,无相故如虚空不尽。是甚深观,为坐道场菩萨得。《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不生不灭,如虚空相不可尽,是为菩萨不共中道妙观。”菩萨住毕竟空观十二因缘,能灭诸边颠倒,过二乘,得一切种智。以虚空不尽观十二因缘,不见色等有无,不见行般若法乃至一切种智,魔不得遂。菩萨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所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回向萨婆若,具足檀等六波罗蜜。

  二、《释六度相摄品等》第六十七之上

  论述菩萨有方便力,行一波罗蜜,能摄五波罗蜜。

  1.住檀波罗蜜取五波罗蜜:菩萨在布施时,身、口、意三慈业成就,根本戒得具,取尸罗波罗蜜;施时能忍耐受者心痈打骂,不生怨恨,取羼提波罗蜜,施时反将受者痈辱已身之举,促进身心勤勉,增益布施。取毗黎耶波罗蜜;施时不望利乐果报,唯是一心摄念佛道,取禅波罗蜜;施时入实相毕竟空中,不生益与无益分别,取般若波罗蜜。

  2.住尸罗波罗蜜取五波罗蜜:菩萨持戒时,三善业生布施福德,不趣二乘,取檀波罗蜜;持戒时宁愿被割截身体,也不动一丝痈心;更不犯身口恶业,取羼提波罗蜜;持戒时,为具足五波罗蜜,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身心不懈,取毗梨耶波罗蜜;持戒时,为断惑而摄心四禅,为众生而不住二乘,取禅波罗蜜;持戒时,由于定心清净,知诸法如实相,为虚诳不足取,因是智慧,悲心本愿不取二乘,取般若波罗蜜。

  

  《大智…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