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提要▪P24

  ..续本文上一页度论》卷八十一提要

  

  《释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之下

  本卷继上卷阐述六波罗蜜之间的关系,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即具足余五波罗蜜。

  一、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具足余五波罗蜜

  菩萨从初发心到坐道场,住忍辱时,布施一切众生,尽皆与之,忍诸烦恼,是名住羼提具足檀波罗蜜。菩萨住戒生忍,自摄其心,持戒亦不舍二乘地,是名住羼提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住羼提时,若自集功德,若度众生,若有障道因缘,发心不懈,不退不没,是名住羼提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菩萨以忍辱力故,入初禅乃至四禅,不以著心回向萨婆若,是名住羼提具足禅波罗蜜。菩萨住众生忍、法忍中,知毕竟空,不以寂灭作证,乃至一切智,是名住羼提具足般若波罗蜜。

  二、住毗梨耶波罗蜜时具足余五波罗蜜

  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身心精进,教令具足财法二施,当有不得之念。若无人得度者,心不悔不没,不取涅槃,是名住毗梨耶具足檀波罗蜜。菩萨舍十不善道,自不杀生、邪见,教人亦不,赞叹不者,是名住毗梨耶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住毗梨耶时,若有割截身体,破我者,无我无众生想,为众生而受身,随其所取,念诸法实相,是名住毗梨耶具足羼提波罗蜜。菩萨住毗梨耶时,离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四禅,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持是禅无量、无色定,不受果报,日夜精进,以六波罗蜜成就众生,是名住毗梨耶具足禅波罗蜜。菩萨以精进力故,得禅波罗蜜,生神通力,具足功德,取智慧,于法无所著,是名住毗梨耶具足般若波罗蜜。

  三、菩萨住禅波罗蜜具足余五波罗蜜

  菩萨住禅波罗蜜,心不乱,行财法二施,自施亦教他施,赞叹他施,是名住禅具足檀波罗蜜。菩萨不生三毒心,修行一切智相应心,是名住禅具足尸罗波罗蜜。菩萨因禅定力起神通,导利一切众生,观色等如聚沫,无我,众生,受者想,是名住禅具足羼提波罗蜜。菩萨离五欲及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四禅,得神通力,亲近供养诸佛,种善根,成就众生,是名住禅具足毗梨耶波罗蜜。菩萨住禅波罗蜜,不得色乃至一切种智,心调柔不动,观察诸法实相不生不灭,常一心行萨婆若,是名住禅具足般若波罗蜜。 四、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具足余五波罗蜜

  菩萨住般若中,观布施等一切法空不可得。佛,众生平等施,生种种好心,知诸法实相,是名住般若取檀波罗蜜;菩萨住般若不生二乘心,自不杀生、邪见,亦教他不杀。赞叹他不杀,是名住般若具足尸罗波罗蜜。住般若中,随顺法生忍,于一切法无相,亦无我及众生相,是住般若中具足羼提波罗蜜。住般若中,自精进具足波罗蜜,为众生说法,令行六波罗蜜,令得阿耨菩提,是名住般若具足毗梨耶波罗蜜。住般若中,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味,逆顺出背舍。九次节定,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名住般若中具足禅波罗蜜。

  菩萨住任何一波罗蜜时,皆持其功德与众生共之,回向阿耨菩提。

  《大智度论》卷八十二提要

  《释方便品》(经作《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本卷主要赞叹般若波罗蜜方便力的甚深希有。

  一、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尊

  l、以日月、转轮圣王譬喻般若波罗蜜。日月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转轮圣王若无宝轮,不名转轮圣王。若离般若亦如是,则余五波罗蜜不得名字。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则三轮体空,亦能具足五波罗蜜。又以健将善战、器仗具足,不畏强敌,譬喻说明若离般若波罗蜜,则魔若魔天等易坏之。以小国王随转轮圣王,一切川流皆随入大海譬喻,说明五波罗蜜随顺般若波罗蜜,则五波罗蜜及一切善法随入萨婆若。若入般若波罗蜜,则诸波罗蜜无差别,毕竟空故。

  2、—切法虽自性空、无差别,菩萨为度众生故,依世谛以无分别中说分别法,而行六波罗蜜之方便力。

  3、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取相,若著相;若著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性;若著菩萨所行道;若念诸法无受相,诸相灭故.亦为他开示、演说,皆与般若波罗蜜相违。一切法不取不舍故。

  二、为何修般若波罗蜜

  1、一切道种智(萨婆若)是菩萨道,二惟 明乘道非道。菩萨欲得阿褥菩提,当习行六波罗蜜。习行六波罗蜜又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则能离二乘地,住萨婆若。住萨婆若以六波罗蜜功德,回向阿耨菩提,与众生共之,则具足修六波罗蜜及慈悲心功德。因为般若波罗蜜为度无量众生故,利益阿僧爁劫众生故起,所以应修般若波罗蜜。

  2、菩萨欲不随他人语,应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坐道场转*轮;欲于诸法得自在,欲为十方诸佛所念,应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六波罗蜜,应持此功德与众生共之,面向阿耨菩提。

  三、略说三种智

  所谓广相:即是别相。从八万四千法聚以来无量佛法。

  所谓略相:即是总相。乃至小品中一品,一品中一段。

  1、菩萨若欲得阿耨菩提,应学略广六波罗蜜,则能知诸法略广相。

  2、菩萨知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如相,实际、法性相,当学是略广相。

  3、菩萨知一切法不合不散,当学诸法略广相。

  如、法性、实际、不合不散是略广相四门,是名略摄般若波罗蜜。略摄门是安隐道故,是一切菩萨所应学。

  《大智度论》卷八十三提要

  《释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一、《释方便品》

  本品主要论述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所得功德利益。

  菩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学,则能得一切种智。如论中说:“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有魔事欲起即灭。”①所以菩萨欲成就方便力,当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若如是行、习、修般若波罗蜜,则有无量无边诸佛,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因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是般若波罗蜜所生。若菩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常不离萨婆若,弹指顷,是福德甚多,胜于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布施、持戒、禅定、智慧乃至教令得声闻辟支佛。

  若住如般若波罗蜜所说,是菩萨是阿坶跋致,为诸佛所念;方便成就;亲近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久修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力、一切种智;住法王子地,满足诸愿,常不离诸佛,诸善根,从佛国至一佛国;辨才无尽,具足得陀罗尼,色身具足、受记具足;菩萨善知字门、非字门、一言、多言乃至一切种智,善知分别三乘。

  若如般若波罗蜜所说六波罗蜜,与五波罗蜜和合,不久当得萨婆若。

  二、《释三慧品》

  1、为何名为行、生、修般若波罗蜜

  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架是寂灭相。菩萨从寂灭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如虚空,虚诳不实,是名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无定相故,不可得说若有若无,言语道断。能观世间如虚空,常不常,有无皆不可得故,是名生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舍一切法,不著相故,修诸法破坏故,名修般若波罗蜜。

  常不舍萨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心心数法不行故.名为行、生、修般若波罗蜜。破有为三相故说无生、无灭、无住异。无为更无别相。辨证不应心心数法。

  2、云何行、修般若波罗蜜

  ①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应如如相(法性、实际)学一切法不可说,因不可分别;学色乃至一切智,一切法不可得故;不增不减,诸法不生不灭故。

  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观诸自相空,所谓色、色相空,乃至阿耨菩提、阿耨菩提相空。

  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处不可得,一切戏论不可得,法空,众生空故,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⑧无所得、有所得平等故,菩萨不住有所得、无所得中修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④一切法无所为、无所作,般若波罗蜜、阿耨菩提、菩提亦如是,无作无起故。菩萨应如是无相无起无作中行般若。

  《大智度论》卷八个四提要

   《释三慧品》第七十之下

  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若诸法无所为、无所作、不应分别三乘。凡夫愚人不闻圣法,著五众等一切法。

  菩萨为度众生生死,以五眼观色乃至阿耨菩提不可得,故知字无众生可度。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为相、无为相。化人亦有来有去,亦坐亦卧。化人行六度、四无量心等。无有三聚众生。佛亦如是知诸法如化,如化人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1、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所作,所以佛与化人无差别,诸法法相无异故。譬如过去有佛,为欲度众生故,化作佛已,而自灭度。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应菩萨行者记已灭度。化人实无生无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知诸法如化。

  2、佛与化佛皆以诸法实相故,与一切众生及天人作福田。置是佛及化佛所种福德,但以敬心念佛,是善根因缘,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3、菩萨应如是行般若入诸法实相。般若相,菩提相,诸法实相不应坏,以名字相故说诸法,欲令众生解。佛不坏诸法相,一切法实无相无名。若有为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所以菩萨行中道般若得一切种智,转*轮,以三乘度脱众生,是名相。名相无法、无灭,无住异。

  二、佛说三种智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l、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智。一切、名内外、十二入,是二乘总相智,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2、道种智:是诸菩萨智。三十七道品及六波罗蜜是。菩萨法应引导众生,著大道中。

  3、一切种智:是佛智。一切三世法中通达无碍智,知大小精粗,无事不知。

  三、般若波罗蜜义

  l、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般若中,一切法分别、筹量、推求、破坏一切法,乃至微尘,是中不得坚固;以诸法如、法性、实际,皆入般若中.是名般若波罗蜜。

  2、般若波罗蜜中不可得故,般若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能生一切法.一一切乐说辨才,一切照明;一切魔天、二乘、外道、恶人不能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3、菩萨为甚深般若…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