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故,应行般若波罗蜜。所谓般若义,是无常义,若、空、无我义,十—“智义等。
4、贪欲等诸烦恼是非义,六波罗蜜等善法是义;色等法无记故,非义非非义。深般若中义非义不可得。菩萨学是无为般若波罗蜜,当得一切种智,不以二法得。
《大智度论》卷八十五提要
《释道树品》第七十一
《释道树品》第七十二
《释善根品》第七十三
一、《释道树品》
1、菩萨求阿耨菩提,度著吾我颠倒众生,众生不可得,甚为难得。譬如人欲于虚空中种,亦甚难。譬如种树人,初不识树之根茎、枝、华果,爱护灌溉,待长大,叶华果实可用。菩萨为众生求阿耨菩提,渐行六波罗蜜,得一切种智,成佛树,以叶华果益众生。菩萨以此度众生因缘故断三恶道种,诸难、贫穷下贱,断三界,所以说菩萨如与佛如一相。菩萨学是如般若波罗蜜,能具足一切法如,能以种种门令众生得解,于一切法如自在,能善知众生根,然后说法教化,利益众生,入无余涅架。
2、一切种智无法缘,念为增上,寂灭为行,无相为相,是名一切种智缘,增上、行相。一切智无法,因自性无故。菩萨能学诸法无性,亦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知世界众生亦无性,即是方便力。菩萨当知一切无所有相,是名菩萨方便,故当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如布施,施者,受者及菩萨心无法,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法无作者故。菩萨为众生离著所有法故,以世谛故为众生说若有若无,非第一义。
二、《释菩萨行品》
1、般若摄一切法,般若即是菩萨行。一切菩萨道,以悲心及智慧,为阿耨菩提善行是菩萨行。于诸法不分别空、实、有为、无为、阿耨菩提、灭戏论不二相,是名菩萨行。
2、知诸法实相义;得诸法实相;通达实义;如实如一切法,故名为佛。
3、空义;如、法性、实际义;名相言说文字;菩萨实义不可坏、不分别;诸法实相不诳不异,是名菩提义。无量佛法法尽名菩提。
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于诸法无得无失,无增无减,无生无灭,无垢无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以二法行。一切凡人著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萨行诸法实相,所谓不二法,从初发心乃至后心,增益善根。最后略说诸佛、大菩萨、阿罗汉等善知识相。
三、《释种善根品》
论中着重辨析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善知识,不得萨婆若。菩萨以方便力,虽供养诸佛、种善根,不得真知识,不供养更不能得。六波罗蜜亦如是。菩萨从初发意,行檀、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应萨婆若念,不生有此六波罗蜜想,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则行六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受, 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而行六波罗蜜。菩萨若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大智度论》卷八十六提要
《释遍学品》第七十四
《释三次第学品》(经作《三次第行品》)第七十五之上
一、《释遍学品》
l、菩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因为菩萨于诸法性中不动。观色等五众是常无常、苦乐、寂灭不寂灭、涅架不涅槃,是戏论。释此诸戏论相,破常乐寂灭涅槃相,论证色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戏论。菩萨能如是行无戏论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
2、佛以见谛道中八人为譬喻,说菩萨应偏学诸道入菩萨位。菩萨观诸道,入菩萨位,得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得佛道,种种因缘度一切众生。菩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随众生心如,应说法。这样,道种智及诸助道法,皆摄在般若中,所以菩萨当行道慧般若。
3、若四念处乃至阿耨菩提,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譬如虚空,无所取,无所舍,自相空故。
菩萨以智见如法,学是诸般若波罗蜜,不得诸法相。有佛无佛,诸法一相,性常住。菩萨不学相无相,是修般若;修诸法坏,是修般若;修一切烦恼习坏,是修般若。
《释三次第学品》
所谓三次第学,即是无有法者,则有顺忍乃至断一切烦恼,入菩萨位,则得一切智。
若有法相,不得顺忍,以此修道烦恼不断则不入菩萨位,则不得一切种智。若无有法相,则有顺忍乃至断一切烦恼习。须菩提恐人于诸法相不得顺忍,多疑多惑,以般若垂讫,种种因缘重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萨顺忍,亦即是菩萨道果,所以当知一切法无所有性。佛自说行菩萨道修波罗蜜时,离诸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不念有诸禅,不念有神通,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菩提。因为诸禅、神通等无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无所有性,所以佛于神通,知无所有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提要
《释三次第学品》第七十五之下
《释一念具万行品》(经作《一念品》)第七十六
一、《释三次第学品》
1、以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故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
菩萨于诸法无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得阿耨菩提。初发意菩萨从诸佛闻,若从多供养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佛闻,得无所有故,是名佛,是名一切贤圣;皆因涅架故而有差别。菩萨发意令一切众生行于有相,令住无所有中。新发意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故,如过去诸佛所行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则应学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时,自作教他作,赞叹作者及所作功德。如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行六波罗蜜,赞叹六波罗蜜功德,欢喜赞叹行六波罗蜜者。菩萨以是檀波罗蜜等六波罗蜜因缘及方便力,过二乘地,入菩萨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不可得,自性无所有故。
2、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以一切种智相应心,信诸无所有性,修六念,经中分别说如何修六念。六念是初次第行,易得易行。
所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菩萨于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
3、次第法不能离于空。一切法无所有性,则是无道、无智、无果。色等一切法,但从因缘和合,假有其名,无有定实。
二、《释一念具万行品》
1、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菩提,诸有得、有著者,难得解脱。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菩提,法性不坏故。以诸法无所有相故,得菩萨初地乃至十地.有报得五神通,无生忍法、六度,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亦以善根因缘故,能利益众生。六度及神通无有差别,依众生故,分别说。菩萨行般若时,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余五波罗蜜亦如是。菩萨无所得而行布施时,一切魔若魔天不能坏。
2、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皆不离般若波罗蜜故,不二相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例如菩萨欲具足檀波罗蜜,一念布施中摄一切善法。布施等诸功德无障碍故,于中无所不能,无所不作,住无漏心,于中不见相,不见施者、受者、施物.故能一念中具足万行。余法亦如是。
3、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无相、无作、无漏心行六波罗蜜,面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不受世间果报,心生所愿,随意即得,是于无相、无得、无作中具足六波罗蜜。经中详细委悉于无相、无得、无作中具足六波罗蜜,又先品中已广说,在此不更解。
《大智度论》卷八十八提要
《释六喻品》第七十七
《释四摄品》第七十八之上
一、《释六喻品》
本品论述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相,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无相、无分别、自相空诸法中行六度。具足无相六波罗蜜已,能得大利益,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菩萨无相布施时,布施无相,受者无相,所得果报亦无相。
2、菩萨无相持戒时,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亦不著持戒果报。是无相戒具足一切戒。
3、菩萨住生忍和法忍能具足无相羼提波罗蜜。所谓生忍,指菩萨初发意乃至坐道惟 明场,于其中能忍受一切加害,不生一念恶。
所谓法忍,指菩萨少许不善法亦不生。
4、菩萨无相精进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精进,二是心精进。以身精进故起神通,供养诸佛,饶益众生,令住三乘。以心精进,入八圣道分中,具足一切种智。
5、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不见三界亦不见有是禅,不见入禅者,亦不见入禅者所用之法菩萨善学诸空,诸空亦空,能入菩萨位。
6、菩萨行无相般若时,知诸法与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因为诸法入如、法性、实际无分别。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而能行六波罗蜜,是菩萨近实相故,不取相,不著相,则能于檀波罗蜜一念中具足行诸善法,其余五波罗蜜亦如是。
二《释四摄品》之上
本品论述菩萨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摄取一切众生。四法中,布施是重点。布施能摄三事故,布施教化众生,则无所不摄,故于四事中多说布施。
1、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于悭法中拔出众生,教令行檀波罗蜜,持此功德,教令持戒、禅定。众生持此布施、持戒、禅定及其果报,以种种因缘入无余涅架及涅架道中。菩萨于不同众生能得何种道果,教令住是中。至于布施的对象,佛、声闻、辟支佛乃至凡夫,下至禽畜皆无分别,等一布施。因为一切法不异,无分别故。菩萨因广行无相布施故,当得无分别报,即一切种智。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财法二施摄取众生,各尽所须而与之。菩萨财施已,教三归依,受五戒,教初禅乃至教阿耨菩提。
法施有世间,出世间二种。所谓世间法施,诸余共凡夫所行法。如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所谓出世间法施…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