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故,應行般若波羅蜜。所謂般若義,是無常義,若、空、無我義,十—“智義等。
4、貪欲等諸煩惱是非義,六波羅蜜等善法是義;色等法無記故,非義非非義。深般若中義非義不可得。菩薩學是無爲般若波羅蜜,當得一切種智,不以二法得。
《大智度論》卷八十五提要
《釋道樹品》第七十一
《釋道樹品》第七十二
《釋善根品》第七十叁
一、《釋道樹品》
1、菩薩求阿耨菩提,度著吾我顛倒衆生,衆生不可得,甚爲難得。譬如人欲于虛空中種,亦甚難。譬如種樹人,初不識樹之根莖、枝、華果,愛護灌溉,待長大,葉華果實可用。菩薩爲衆生求阿耨菩提,漸行六波羅蜜,得一切種智,成佛樹,以葉華果益衆生。菩薩以此度衆生因緣故斷叁惡道種,諸難、貧窮下賤,斷叁界,所以說菩薩如與佛如一相。菩薩學是如般若波羅蜜,能具足一切法如,能以種種門令衆生得解,于一切法如自在,能善知衆生根,然後說法教化,利益衆生,入無余涅架。
2、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爲增上,寂滅爲行,無相爲相,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一切智無法,因自性無故。菩薩能學諸法無性,亦能淨佛世界,成就衆生,知世界衆生亦無性,即是方便力。菩薩當知一切無所有相,是名菩薩方便,故當行無所有般若波羅蜜。如布施,施者,受者及菩薩心無法,乃至一切種智。一切法無作者故。菩薩爲衆生離著所有法故,以世谛故爲衆生說若有若無,非第一義。
二、《釋菩薩行品》
1、般若攝一切法,般若即是菩薩行。一切菩薩道,以悲心及智慧,爲阿耨菩提善行是菩薩行。于諸法不分別空、實、有爲、無爲、阿耨菩提、滅戲論不二相,是名菩薩行。
2、知諸法實相義;得諸法實相;通達實義;如實如一切法,故名爲佛。
3、空義;如、法性、實際義;名相言說文字;菩薩實義不可壞、不分別;諸法實相不诳不異,是名菩提義。無量佛法法盡名菩提。
菩薩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于諸法無得無失,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淨。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以二法行。一切凡人著二法故,不能增益善根;菩薩行諸法實相,所謂不二法,從初發心乃至後心,增益善根。最後略說諸佛、大菩薩、阿羅漢等善知識相。
叁、《釋種善根品》
論中著重辨析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善知識,不得薩婆若。菩薩以方便力,雖供養諸佛、種善根,不得真知識,不供養更不能得。六波羅蜜亦如是。菩薩從初發意,行檀、屍羅、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應薩婆若念,不生有此六波羅蜜想,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成就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則行六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不受, 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而行六波羅蜜。菩薩若離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大智度論》卷八十六提要
《釋遍學品》第七十四
《釋叁次第學品》(經作《叁次第行品》)第七十五之上
一、《釋遍學品》
l、菩薩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羅蜜,不受世間果報。因爲菩薩于諸法性中不動。觀色等五衆是常無常、苦樂、寂滅不寂滅、涅架不涅槃,是戲論。釋此諸戲論相,破常樂寂滅涅槃相,論證色乃至一切種智不可戲論。菩薩能如是行無戲論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2、佛以見谛道中八人爲譬喻,說菩薩應偏學諸道入菩薩位。菩薩觀諸道,入菩薩位,得一切種智,斷煩惱習,得佛道,種種因緣度一切衆生。菩薩應先具足學一切道,道智具足已,應分別知衆生深心,隨衆生心如,應說法。這樣,道種智及諸助道法,皆攝在般若中,所以菩薩當行道慧般若。
3、若四念處乃至阿耨菩提,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譬如虛空,無所取,無所舍,自相空故。
菩薩以智見如法,學是諸般若波羅蜜,不得諸法相。有佛無佛,諸法一相,性常住。菩薩不學相無相,是修般若;修諸法壞,是修般若;修一切煩惱習壞,是修般若。
《釋叁次第學品》
所謂叁次第學,即是無有法者,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入菩薩位,則得一切智。
若有法相,不得順忍,以此修道煩惱不斷則不入菩薩位,則不得一切種智。若無有法相,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習。須菩提恐人于諸法相不得順忍,多疑多惑,以般若垂訖,種種因緣重門。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時,無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薩順忍,亦即是菩薩道果,所以當知一切法無所有性。佛自說行菩薩道修波羅蜜時,離諸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禅,不念有諸禅,不念有神通,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菩提。因爲諸禅、神通等無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無所有性,所以佛于神通,知無所有性,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智度論》卷八十七提要
《釋叁次第學品》第七十五之下
《釋一念具萬行品》(經作《一念品》)第七十六
一、《釋叁次第學品》
1、以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故當知是新發意菩薩,雖無量劫發意未得諸法實相,皆名新學。
菩薩于諸法無所有性中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得阿耨菩提。初發意菩薩從諸佛聞,若從多供養諸佛菩薩聲聞辟支佛聞,得無所有故,是名佛,是名一切賢聖;皆因涅架故而有差別。菩薩發意令一切衆生行于有相,令住無所有中。新發意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度一切衆生故,如過去諸佛所行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則應學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時,自作教他作,贊歎作者及所作功德。如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自行六波羅蜜,亦教他人行六波羅蜜,贊歎六波羅蜜功德,歡喜贊歎行六波羅蜜者。菩薩以是檀波羅蜜等六波羅蜜因緣及方便力,過二乘地,入菩薩位,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不可得,自性無所有故。
2、菩薩從初發意以來,以一切種智相應心,信諸無所有性,修六念,經中分別說如何修六念。六念是初次第行,易得易行。
所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菩薩于是六念是名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
3、次第法不能離于空。一切法無所有性,則是無道、無智、無果。色等一切法,但從因緣和合,假有其名,無有定實。
二、《釋一念具萬行品》
1、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爲衆生求阿耨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得解脫。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菩提,法性不壞故。以諸法無所有相故,得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有報得五神通,無生忍法、六度,成就衆生,淨佛國土,亦以善根因緣故,能利益衆生。六度及神通無有差別,依衆生故,分別說。菩薩行般若時,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余五波羅蜜亦如是。菩薩無所得而行布施時,一切魔若魔天不能壞。
2、菩薩所修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皆不離般若波羅蜜故,不二相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例如菩薩欲具足檀波羅蜜,一念布施中攝一切善法。布施等諸功德無障礙故,于中無所不能,無所不作,住無漏心,于中不見相,不見施者、受者、施物.故能一念中具足萬行。余法亦如是。
3、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無相、無作、無漏心行六波羅蜜,面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不受世間果報,心生所願,隨意即得,是于無相、無得、無作中具足六波羅蜜。經中詳細委悉于無相、無得、無作中具足六波羅蜜,又先品中已廣說,在此不更解。
《大智度論》卷八十八提要
《釋六喻品》第七十七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上
一、《釋六喻品》
本品論述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知一切法無相,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無相、無分別、自相空諸法中行六度。具足無相六波羅蜜已,能得大利益,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l、菩薩無相布施時,布施無相,受者無相,所得果報亦無相。
2、菩薩無相持戒時,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亦不著持戒果報。是無相戒具足一切戒。
3、菩薩住生忍和法忍能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所謂生忍,指菩薩初發意乃至坐道惟 明場,于其中能忍受一切加害,不生一念惡。
所謂法忍,指菩薩少許不善法亦不生。
4、菩薩無相精進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身精進,二是心精進。以身精進故起神通,供養諸佛,饒益衆生,令住叁乘。以心精進,入八聖道分中,具足一切種智。
5、菩薩行禅波羅蜜時,不見叁界亦不見有是禅,不見入禅者,亦不見入禅者所用之法菩薩善學諸空,諸空亦空,能入菩薩位。
6、菩薩行無相般若時,知諸法與般若波羅蜜,無二無別,因爲諸法入如、法性、實際無分別。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而能行六波羅蜜,是菩薩近實相故,不取相,不著相,則能于檀波羅蜜一念中具足行諸善法,其余五波羅蜜亦如是。
二《釋四攝品》之上
本品論述菩薩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攝取一切衆生。四法中,布施是重點。布施能攝叁事故,布施教化衆生,則無所不攝,故于四事中多說布施。
1、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于悭法中拔出衆生,教令行檀波羅蜜,持此功德,教令持戒、禅定。衆生持此布施、持戒、禅定及其果報,以種種因緣入無余涅架及涅架道中。菩薩于不同衆生能得何種道果,教令住是中。至于布施的對象,佛、聲聞、辟支佛乃至凡夫,下至禽畜皆無分別,等一布施。因爲一切法不異,無分別故。菩薩因廣行無相布施故,當得無分別報,即一切種智。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財法二施攝取衆生,各盡所須而與之。菩薩財施已,教叁歸依,受五戒,教初禅乃至教阿耨菩提。
法施有世間,出世間二種。所謂世間法施,諸余共凡夫所行法。如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所謂出世間法施…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