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提要▪P24

  ..續本文上一頁度論》卷八十一提要

  

  《釋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之下

  本卷繼上卷闡述六波羅蜜之間的關系,菩薩住任何一波羅蜜,即具足余五波羅蜜。

  一、菩薩住羼提波羅蜜具足余五波羅蜜

  菩薩從初發心到坐道場,住忍辱時,布施一切衆生,盡皆與之,忍諸煩惱,是名住羼提具足檀波羅蜜。菩薩住戒生忍,自攝其心,持戒亦不舍二乘地,是名住羼提具足屍羅波羅蜜。菩薩住羼提時,若自集功德,若度衆生,若有障道因緣,發心不懈,不退不沒,是名住羼提具足毗梨耶波羅蜜。菩薩以忍辱力故,入初禅乃至四禅,不以著心回向薩婆若,是名住羼提具足禅波羅蜜。菩薩住衆生忍、法忍中,知畢竟空,不以寂滅作證,乃至一切智,是名住羼提具足般若波羅蜜。

  二、住毗梨耶波羅蜜時具足余五波羅蜜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身心精進,教令具足財法二施,當有不得之念。若無人得度者,心不悔不沒,不取涅槃,是名住毗梨耶具足檀波羅蜜。菩薩舍十不善道,自不殺生、邪見,教人亦不,贊歎不者,是名住毗梨耶具足屍羅波羅蜜。菩薩住毗梨耶時,若有割截身體,破我者,無我無衆生想,爲衆生而受身,隨其所取,念諸法實相,是名住毗梨耶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住毗梨耶時,離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四禅,入慈悲喜舍,乃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持是禅無量、無色定,不受果報,日夜精進,以六波羅蜜成就衆生,是名住毗梨耶具足禅波羅蜜。菩薩以精進力故,得禅波羅蜜,生神通力,具足功德,取智慧,于法無所著,是名住毗梨耶具足般若波羅蜜。

  叁、菩薩住禅波羅蜜具足余五波羅蜜

  菩薩住禅波羅蜜,心不亂,行財法二施,自施亦教他施,贊歎他施,是名住禅具足檀波羅蜜。菩薩不生叁毒心,修行一切智相應心,是名住禅具足屍羅波羅蜜。菩薩因禅定力起神通,導利一切衆生,觀色等如聚沫,無我,衆生,受者想,是名住禅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離五欲及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四禅,得神通力,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成就衆生,是名住禅具足毗梨耶波羅蜜。菩薩住禅波羅蜜,不得色乃至一切種智,心調柔不動,觀察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常一心行薩婆若,是名住禅具足般若波羅蜜。 四、菩薩住般若波羅蜜具足余五波羅蜜

  菩薩住般若中,觀布施等一切法空不可得。佛,衆生平等施,生種種好心,知諸法實相,是名住般若取檀波羅蜜;菩薩住般若不生二乘心,自不殺生、邪見,亦教他不殺。贊歎他不殺,是名住般若具足屍羅波羅蜜。住般若中,隨順法生忍,于一切法無相,亦無我及衆生相,是住般若中具足羼提波羅蜜。住般若中,自精進具足波羅蜜,爲衆生說法,令行六波羅蜜,令得阿耨菩提,是名住般若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住般若中,除諸佛叁昧,入余一切叁味,逆順出背舍。九次節定,師子奮迅叁昧,入超越叁昧。住超越叁昧,得諸法等相,是名住般若中具足禅波羅蜜。

  菩薩住任何一波羅蜜時,皆持其功德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菩提。

  《大智度論》卷八十二提要

  《釋方便品》(經作《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上

  本卷主要贊歎般若波羅蜜方便力的甚深希有。

  一、般若波羅蜜最上最尊

  l、以日月、轉輪聖王譬喻般若波羅蜜。日月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轉輪聖王若無寶輪,不名轉輪聖王。若離般若亦如是,則余五波羅蜜不得名字。般若波羅蜜爲前導,則叁輪體空,亦能具足五波羅蜜。又以健將善戰、器仗具足,不畏強敵,譬喻說明若離般若波羅蜜,則魔若魔天等易壞之。以小國王隨轉輪聖王,一切川流皆隨入大海譬喻,說明五波羅蜜隨順般若波羅蜜,則五波羅蜜及一切善法隨入薩婆若。若入般若波羅蜜,則諸波羅蜜無差別,畢竟空故。

  2、—切法雖自性空、無差別,菩薩爲度衆生故,依世谛以無分別中說分別法,而行六波羅蜜之方便力。

  3、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取相,若著相;若著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性;若著菩薩所行道;若念諸法無受相,諸相滅故.亦爲他開示、演說,皆與般若波羅蜜相違。一切法不取不舍故。

  二、爲何修般若波羅蜜

  1、一切道種智(薩婆若)是菩薩道,二惟 明乘道非道。菩薩欲得阿褥菩提,當習行六波羅蜜。習行六波羅蜜又以般若波羅蜜爲前導,則能離二乘地,住薩婆若。住薩婆若以六波羅蜜功德,回向阿耨菩提,與衆生共之,則具足修六波羅蜜及慈悲心功德。因爲般若波羅蜜爲度無量衆生故,利益阿僧爁劫衆生故起,所以應修般若波羅蜜。

  2、菩薩欲不隨他人語,應當學般若波羅蜜。欲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坐道場轉*輪;欲于諸法得自在,欲爲十方諸佛所念,應當學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六波羅蜜,應持此功德與衆生共之,面向阿耨菩提。

  叁、略說叁種智

  所謂廣相:即是別相。從八萬四千法聚以來無量佛法。

  所謂略相:即是總相。乃至小品中一品,一品中一段。

  1、菩薩若欲得阿耨菩提,應學略廣六波羅蜜,則能知諸法略廣相。

  2、菩薩知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種智如相,實際、法性相,當學是略廣相。

  3、菩薩知一切法不合不散,當學諸法略廣相。

  如、法性、實際、不合不散是略廣相四門,是名略攝般若波羅蜜。略攝門是安隱道故,是一切菩薩所應學。

  《大智度論》卷八十叁提要

  《釋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下

  《釋叁慧品》第七十之上

  一、《釋方便品》

  本品主要論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所得功德利益。

  菩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學,則能得一切種智。如論中說:“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所有魔事欲起即滅。”①所以菩薩欲成就方便力,當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若如是行、習、修般若波羅蜜,則有無量無邊諸佛,念是行般若波羅蜜菩薩。因爲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是般若波羅蜜所生。若菩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常不離薩婆若,彈指頃,是福德甚多,勝于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布施、持戒、禅定、智慧乃至教令得聲聞辟支佛。

  若住如般若波羅蜜所說,是菩薩是阿坶跋致,爲諸佛所念;方便成就;親近供養諸佛、種善根,與善知識相隨,久修六波羅蜜乃至佛十力、一切種智;住法王子地,滿足諸願,常不離諸佛,諸善根,從佛國至一佛國;辨才無盡,具足得陀羅尼,色身具足、受記具足;菩薩善知字門、非字門、一言、多言乃至一切種智,善知分別叁乘。

  若如般若波羅蜜所說六波羅蜜,與五波羅蜜和合,不久當得薩婆若。

  二、《釋叁慧品》

  1、爲何名爲行、生、修般若波羅蜜

  五衆是一切世間心所行結縛處,涅架是寂滅相。菩薩從寂滅出,住六情中,還念寂滅相,知世間諸法如虛空,虛诳不實,是名行般若波羅蜜。行般若無定相故,不可得說若有若無,言語道斷。能觀世間如虛空,常不常,有無皆不可得故,是名生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舍一切法,不著相故,修諸法破壞故,名修般若波羅蜜。

  常不舍薩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心心數法不行故.名爲行、生、修般若波羅蜜。破有爲叁相故說無生、無滅、無住異。無爲更無別相。辨證不應心心數法。

  2、雲何行、修般若波羅蜜

  ①菩薩修般若波羅蜜應如如相(法性、實際)學一切法不可說,因不可分別;學色乃至一切智,一切法不可得故;不增不減,諸法不生不滅故。

  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觀諸自相空,所謂色、色相空,乃至阿耨菩提、阿耨菩提相空。

  般若波羅蜜體不可得,行者,行處不可得,一切戲論不可得,法空,衆生空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⑧無所得、有所得平等故,菩薩不住有所得、無所得中修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④一切法無所爲、無所作,般若波羅蜜、阿耨菩提、菩提亦如是,無作無起故。菩薩應如是無相無起無作中行般若。

  《大智度論》卷八個四提要

   《釋叁慧品》第七十之下

  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若諸法無所爲、無所作、不應分別叁乘。凡夫愚人不聞聖法,著五衆等一切法。

  菩薩爲度衆生生死,以五眼觀色乃至阿耨菩提不可得,故知字無衆生可度。譬如佛所化人,不住有爲相、無爲相。化人亦有來有去,亦坐亦臥。化人行六度、四無量心等。無有叁聚衆生。佛亦如是知諸法如化,如化人度衆生實無衆生可度。

  1、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所作,所以佛與化人無差別,諸法法相無異故。譬如過去有佛,爲欲度衆生故,化作佛已,而自滅度。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應菩薩行者記已滅度。化人實無生無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知諸法如化。

  2、佛與化佛皆以諸法實相故,與一切衆生及天人作福田。置是佛及化佛所種福德,但以敬心念佛,是善根因緣,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3、菩薩應如是行般若入諸法實相。般若相,菩提相,諸法實相不應壞,以名字相故說諸法,欲令衆生解。佛不壞諸法相,一切法實無相無名。若有爲法但名相等,是名相,名相相空,所以菩薩行中道般若得一切種智,轉*輪,以叁乘度脫衆生,是名相。名相無法、無滅,無住異。

  二、佛說叁種智叁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l、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智。一切、名內外、十二入,是二乘總相智,皆是無常、苦、空、無我等。

  2、道種智:是諸菩薩智。叁十七道品及六波羅蜜是。菩薩法應引導衆生,著大道中。

  3、一切種智:是佛智。一切叁世法中通達無礙智,知大小精粗,無事不知。

  叁、般若波羅蜜義

  l、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般若中,一切法分別、籌量、推求、破壞一切法,乃至微塵,是中不得堅固;以諸法如、法性、實際,皆入般若中.是名般若波羅蜜。

  2、般若波羅蜜中不可得故,般若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能生一切法.一一切樂說辨才,一切照明;一切魔天、二乘、外道、惡人不能壞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3、菩薩爲甚深般若…

《大智度論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