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类、相。(3)心入正位,决定外道无实见而不取戒、见行供天等事。(4)不择下贱、八难处生,及受女身。(5)起大悲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十善。(6)于梦中不起十不善业。(7)行六波罗蜜利生。(8)受持佛法、教化众生,皆共回向佛道。(9)具足菩萨信力,于佛法中不疑不悔。(10)三业柔软,慈业成就。(11)初禅不起五盖。(12)常行寂灭,一切处无爱著。(13)守四威仪,一心护生,无破戒相。(14)资生物洁净,无八万户虫侵身致病,善根增益,身心清净出二乘地。(15)不贪利养不贵他法,但贵佛道。(16)常行功德法,不生贪等六蔽心。(17)定慧合为一味,起诸妙法归法性。
2.魔事验相:(1)魔化八大地狱巧言恐授阿呣跋致记,即授地狱记。”于心能斌不疑、不动、不惊。(2)魔化比丘劝止行修夕;波罗蜜乃至无上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能不随他语,不为破坏而放弃已念,坚持净修。(3)魔化比丘为说似道法,又化阿罗汉比丘说障道法,能不诤、刁;随.视作助缘法,欣然照行佛道。如此,不离般若波罗蜜功德,心无退转者则具中阿呣致行、类、相。
二、《释转不退转品》(经作《转不转品》)
转、依世谛,即转二乘心,直入菩萨位;不转,依圣谛,法无定相,——切归无而无所转。转与不转皆名阿呣致。是故当验其相
1.觉知魔毁訾无上道如虚空无形无实,是魔事,实令我远离。我当以自相空庄严一切种智,教化令众生皆得果位。且从始至终以坚固、不动、不转心行六波罗蜜,当入菩萨位。
2、若入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受想定禅,则出入自在。
3、为了众生,但修禅定不受妙果,随所应而受身救度。
4.唯念菩提。不贵诸法,身处四威仪无有失。
5.身为白衣受五欲。是为方便摄受众生行檀等波罗蜜
与及于众生中行四法,不生骄慢欺凌众生。
6.得金刚神王等常随护持,增益功德。
7.具信力等菩萨五根,知渚佛神通力等,非二乘等能得。
8.为上人非为下人,——心上求佛道故。
9.通诸法实相故,不行祝术等邪命法,梵行高洁。
论中最后点明:阿呣跋致何以故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于色相转,于受想行识乃至声闻辟支佛相,佛相转。”①以是故,名为不转。
《大智度论》卷七十四提要
《释转不退轮品》第五十六之下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上
一、《释转不退轮品》
承接上卷内容,论述信受般若波罗蜜者应知的阿呣跋致行、类、相貌。
1.自体功德验知:(1)细相:乐行空相而不分别五众等决定相,不好说国事、官事等等世俗事。但说六波罗蜜度生法而不为六蔽事。安住法空却不舍一法,引众生趣入法性。近善知识,随愿往生,以方便力生欲界诸佛处。(2)細行:成就不动慧,安住内空等空中,于自证地中不生疑悔。起诸行事:教化众生,净佛世界,从佛植善闻法,达知法空,能起方便退魔及不堕二地。(3)爱乐三世佛法,舍身相护,不惜生命。(4)得闻持陀罗尼,受持佛法不疑不悔,闻毕不忘不失。
2.魔事验知:(1)魔化佛身妄加印证:“你无阿跋致相,当取声闻地。”或妄授声闻、辟支佛记,即时能觉知佛事。因为佛从不将人引趣二乘。从而心无退没怖畏。
(2)魔化佛身口吐妄言:“你所学经书是魔说。卽時能觉知魔事,不信他语,则知已得授记,安住于阿呣跋致中。
论中最后说明:“菩萨虽从初发心已来,名阿呣跋致。阿吗跋致相未具足故,不与授记。”②未得阿吗跋致的原因在于:不是信少疑多,就是信多疑少。
一、《释深奥品》
(经作《灯炷深奥品》)第五十七卷之上
论述菩萨依般若波罗蜜,知阿呣跋致深奥处,悟诸法实相功德,观因缘法毕竟空。
1、阿呣跋致深奥处,即空义。所谓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离寂灭如、实际、涅架。—一切法都是深奥,以诸法如甚深故,能令阿吗跋致菩萨离色处乃至离有漏无漏处涅槃。
2.菩萨深入实相,甚深法同般若相应,观察、筹量等,—念福德顿超劫数,况一日行般若波罗蜜功德遍满恒沙,无以数计。离般若波罗蜜,所有恒河沙供养、布施、行修、回向功德,则不及一日般若相应行。
3、—日行般若的殊胜利益,其因缘在观法毕竟空。而不离般若波罗蜜行,起无量无边福德。无量无边不可得空,诸法实相便有不尽、无数等种种名。以不可说故,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如增减,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是诸法如寂灭相)。
《大智度论》卷七十五提要
《释深奥品》第五十七之下
《释梦行品》第五十八
《释诃天品》第五十九
一、《释深奥晶》第五十七之下
阐述菩萨依般若波罗蜜,能觉知佛道微妙心行关系,能安住甚深般若行处。
1.初心不至后,后心不在初,菩萨摩诃萨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依何心得
即非用初心,亦不离初心;非用后心,亦非离后心。引灯炷喻:炷火非初焰焦燃,亦不离后焰;非后焰焦炷,亦不离初焰。菩萨初发意来,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地到十—地,地地增益得无上道。菩萨学是十地具足,其增益心,非初,非离初;非后,非离后;更非不灭不住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灭相,见论中数番难破,住灭归如,如中无有分别。
2.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于诸法如中依无处所行。是为菩萨第一义无念中行,不取行相及行无相行。若取相,相虚诳;若坏相,堕断灭。一切法自性空故。虽然住自相空,为了利益众生,起空、无相、无作三三昧。
二、《释梦行品》第五十八
论述菩萨欲知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无分别梦中作业,当发净国土愿
1、无分别梦中作山::首先由舍利弗与须菩提的对话中引出对“梦中作业实否”之争辩: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梦中入三三昧,有益般若波罗蜜否
”
须菩提:“昼夜梦中等无异。”
舍利弗:“佛说一切法如梦,梦中作业不应集成①。”
须菩提:“梦中业实有集成,昼梦之心无异,一切业皆从取相因缘而生,不取相则不生。”
其次,舍利弗又提出“梦中回向无上菩提,是不是实回向”的疑问,须菩提因此问有深度,难作答复,复而请教于弥勒菩萨,从上对话,总观二人皆有所执,分别昼梦同异。而弥勒菩萨对此则是当答不答。“——切法乃至涅架,空无所得,不证故。”②因此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疑我得与非得,自知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阿呣跋致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发二十九大愿,一心唯行净佛世界。见不净世界相,愿我国土无如是事。虽成佛得国土,心不著取。第一愿,行檀波罗蜜时,见众生受饥寒煎迫,愿我成佛,国中无贫,满足众生需求,犹如六欲天随心所欲。乃至最后愿,我得六波罗蜜时,常念生死虽长,是事皆空,如梦中见,非实长远,众生虽多,亦无定实。如是行,近一切种智。
三、《释诃天品》
(经作《恒伽提婆品》)第五十九
叙述佛会上一女人名恒伽提婆,即时取净国土愿。以金银华等种种供养具献佛。佛当众授其成佛记,佛号、国土皆名金华。是金华菩萨摩诃萨会,作佛时当如佛会。国土如其所愿,无诸众恶。并告阿唯说:“此女宿植福德善本,已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智度论》卷七十六提要
《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
《释梦誓品》第六十一
一、《释学空不证品》第六十
1.学空不证是菩萨大愿所致。佛陀认为:“若菩萨摩诃萨具足观空,先作是愿,我今不应空法作证.我今学时,非为证时。菩萨摩诃萨不专摄心系在缘中,是故菩萨摩诃萨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不退,亦不取漏尽证。”①菩萨不仅行空观时不作证,行其他任何一法亦是如此。作是念:我是学時.非是证时。譬如有翼之鸟,飞腾虚空而不堕坠,虽在空中亦不住空。
2.菩萨不舍众生故,学空不证。众生因长夜著我相、四颠倒、得法、行诸相故,造种种罪业,流转生死。菩萨不舍一切众生故。
作如是愿.我不应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没在无所有法中,我应当度!因此,菩萨虽学诸法相,学实际、学如、学法性、学毕竟空乃至自相空及三解脱门,终不中道堕落。
3.学空不证是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的先决条件。佛陀认为:若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学四念处乃至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学十八不共法,如是智慧成就、若著作法、若住三界。无有是处。所以,佛在菩萨学助道法,行助道法时
总是用“云何学是法,观空不证实际”作为准绳,加以考问,,不能说阿呣跋致相,不能示,不能答者则没有入道;能说、能示、能答阿呣跋致所学相,当知已学菩萨道入薄地。这里所说的阿呣跋致相,指不退转相,即学空不证,所谓菩萨道入薄地,即诸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二、《释梦誓品》(经作《梦中品》)第六十一
1、从八个方面描述阿坶跋致菩萨相。
①梦中不贪二乘。②梦中解佛为大众说法义。③梦中见诸佛神通变化,广作佛事时能领会实相。④梦见三恶道不惊不怖、亦不忧恼、觉已为众生说三界如梦。⑤梦中自净其国土,令无三恶道。⑧灭梦中地狱火。⑦以咒灭白昼火。⑧不为非人所持所恼。
2.叙述菩萨远离六波罗蜜及方便力,不久行四念处乃至不久行空、无作、无相三昧入菩萨位为诸魔所娆之相。①不亲近善知识。②不能辨魔化身。③著诸法名相,轻蔑余人。④不知其远离行,起增上慢。
3、叙述菩萨善知识。①诸佛、菩萨、阿罗汉是菩萨善知识。②六波罗蜜是菩萨善知识。③如、实际、法性是菩萨善知识。三乘圣人用六波罗蜜等法,令菩萨奉行,得以成佛。
《大智度论》卷七十七提要
…
《大智度论提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