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床三个研究室,以研究佛教医药史料,探讨佛教医学思想,开发佛家方药保健用品,开展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为重点。
并计划筹办中国武夷佛教医学院及附属建州(建瓯的古称)医院。努力把该所办成集科研、教学、临床和实业于一体的佛教医药研究开发中心,目前正在与有关单位联合筹办中国医药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拟研究开发佛教养生保健药方、食品、用品,将之推向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市场,旨在推进国内外佛教医药的研究与交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作用(24)。
3、召开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议:中国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于1994年5月22日至24日,在我国文化名山、国家级著名风景区福建武夷山市,发起并主持召开首届中国武夷佛教医药学术暨传统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甘肃、河南、河北、湖北、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等14个省市和新加坡代表合计93名,共征集论文一百一十多篇,参与会议交流有75篇,其中有十篇被选为大会宣读文章。内容包括佛教医药文献史料的研究,佛教医学思想的探讨、佛教保健方药及用品的开发、佛教医药及传统医药在临床各科的应用等。选题新颖,内容丰富,既有经验总结,也有理论创新。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蜚声中外的中医权威;有对佛教医药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有脱颖而出的吉林新秀;也有的热爱传统医药文化的各界朋友,以及省地市有关部门的领导。
与会专家学者对佛教医药学与祖国医学的关系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印度佛教医药源远流长,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中许多方药、治法被中国传统医药同化吸收,成为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寺院因医出名的为数不少,众多的著名医僧和致力佛教医药研究的医林人物,至今仍自成流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代表们充满信心,要以科学的态度,吸收佛教医药学中科学的、合理的、有益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还要积极推进港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佛教医药学术文化研究交流,使其为人类的健康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代表们还就佛教医药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如何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佛教医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闭幕式上,福建省中医学会肖钦朗秘书长宣布批准成立福建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究会,由金文钦、魏永恩担任名誉主任委员,李良松任主任委员,刘建忠、朱向忠、郑益民担任副主任委员(25)。
4、出版佛教医药论著:(1)北京《法普》于1989年、1990年和1991年先后发表了《智 大师对禅定医疗说的贡献》、《佛法与现代医学》和《佛教与医学》等三篇有关佛学与医学的论文。(2)闽南佛學院学报编辑部出版的《闽南佛学院学报》亦于1989年、1990年和1994年先后刊登了《佛学与医学》、《佛说医喻经》译释,《闽南医僧述略》等三篇文章。(3)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也于1993年出版了《中医学与佛学》一书。(4)厦门鹭江出版社已决定于近期推出一系列有关佛教医药研究丛书(25)。
回顾上述各项情况,可知在新的时期全国已有10几个省的20几个市、县的佛教协会,或古刹名寺,先后创办了佛教医院、藏传佛教医院学院、康复研究所、各种类型诊所(含癌病诊所、骨伤科诊所、瑜伽功诊所、施诊医疗室)、法师行医济世、组织临时义诊、老佛堂膏药店、开设赠药处、制赠“甘露午时茶”等属于医疗、教学、制药的各种模式之佛教医药事业单位。
而其中的医疗单位所主治的疾病科别有:内科、外科、小儿科、风伤科、肿瘤科、气功(瑜加功)科和瘫痪专科等。尤其是塔尔寺与拉卜椤寺的藏医疗法及其独特制法的药品、藏明禅师以独特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老佛堂膏药治疗蜂窝组织炎、提润法师应用中草药治疗初与中期癌病、以及神慧尼师应用瑜伽术治疗近视眼与其他疑难病症,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赞叹!可见佛教在新时期创办医药事业的社会效益已受到世人的肯定。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新创办了中国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召开了首届中国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议,新成立了福建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究会,出版界出版了佛教医药的论文与书籍。凡此种种说明了佛教医药事业正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但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也存在着不够普遍的情况,有不少的省市几乎还是空白,这有可能是创办单位未向报社或杂志提供信息的缘故,如福建漳州南山寺创办增益寿诊所,厦门妙清寺创办义诊所,以及四川成都文殊院创办针灸医疗室等,均未经报纸杂志报道其详细情况,故本文也无从引述回顾其详情。还有作为全国性的佛教领导机构一一中国佛教协会,到目前尚未举办一座中国佛教医院。其他不少省、市的佛教协会,还未办医药事业。所有这些存在空白的情况,都应引起佛教界人士的注意并应加以解决。
二、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向
通过上述。的回顾,可知我国佛教界是重视举办医药济世事业,虽然存在发展不够平衡的现象,但从取得的社会效益而论,还是令人欢喜赞叹的。笔者认为如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借鉴境外佛教创办医药事业的经验,以展望国内佛教医药事业还会趋向更加普遍的现象。为说明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一)借鉴境外的经验创办中国佛教医院
我国目前正在继续深入改革开放,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佛教界人士必然也会引进境外佛教界兴办医药事业的做法作为借鉴。从这一角度展望,预料中国佛教协会必定也会借鉴新加坡佛教总会创办新加坡佛教施诊所、或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香港佛教医院的做法,创办一座中国佛教医院或中国佛教施诊所,以体现中国佛教发扬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因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汇集佛教徒捐献种福田的净资,能真正起到聚沙成塔,为筹集创办大型医院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医院建成后还会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这可从泉州承天寺创办佛教义诊的缘起,来加以印证。因承天寺住持圆拙老和尚,曾对笔者谈过他赴新加坡参观佛教施诊所时,由于听了常凯法师介绍创办施诊所的过程,以及他目睹患者免费领药的情景,思想深受其影响,故回国后即借鉴其经验,发心创办了泉州佛教义诊所。值得一提的是,该义诊所建成开业后,还获得海内外佛教徒热烈的捐助,目前正在计划发展规模,预料不久很有可能会扩建成为泉州佛教医院。
据上所述而论,中国佛教协会处理日常事务的大德,必然会把创办中国佛教医院列入到发展善举事业计划项目之内,创办一座中国佛教医院或中国佛教施诊所,以迎合海内外佛教徒喜种福田的心意,并可为社会人类作出更有益的奉献。
(二)将会掀起创办医药事业的热潮
新时期佛教界人士都忙于重新落实宗教政策,筹备成立各级佛教协会组织,以便领导教徒修建寺院庵堂,再塑佛像和创办佛学院或开办僧伽培训班,以培育僧才等属于完善佛教自身建设的问题,故大部分单位尚无暇顾及兴办医药事业。但经过十几年来的恢复与建设,大多数单位已恢复并有所发展。展望今后随着各单位经济的积累增多,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创办医药事业。从而掀起创办医药事业的热潮。以福建省闽南为例,据笔者考察采访所知,厦门南普陀寺目前正在加紧创办义诊所,该寺始建于唐代,历经沧桑,近十几年来在妙湛老和尚住持下,修建、重建和扩大规模并举,现已成为全国佛教名刹。妙老认为要弘传“人间佛教、,就必须创办义诊所,才能体现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所以他老最近提出创办义诊所方案。并已选定在该寺西侧空地上新建义诊所楼房。目前正在加紧筹措资金,据悉不久即将动工兴建义诊所。据该寺在国内外佛教界和国际旅游观光等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而论,预料该寺义诊所落成开业后,必会引起世人的瞩目,并推动福建佛教界掀起举办医药事业的热潮。
又有厦门白鹿洞寺目前也正在筹备创办义诊所。相传该寺始建于唐代。近年经香港元果法师捐资三百多万元港币修建一新。预料该寺义诊所筹备就绪开业后,必将为厦门以至闽南佛教医药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笔者于1994年5月22日至24日在福建武夷山市,出席首届中国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议期间,有浙江温州市双屿医院主治医师徐振林居士,提供温州佛教界目前也正在筹备创办佛教医院或佛教义诊所的信息。又笔者于会议结束返回厦门途中,中午在南干市利用需到晚上7点才能乘火车的这段时间,顺便参观了当地佛教名刹明翠阁禅寺,蒙该寺住持顿空老禅师告知,该寺已计划利用附近盛产草药的优势、聘请草药医生,创办一座草药医院,以便为贫病患者免费治疗的意向。
综上举例以概其余,可知目前我国佛教界对兴办医药事业,以普度众生,已有札当的共识。展望我国佛教今后兴办医药事业的新动向是:有的寺庙有可能会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为医院,如泉州佛教义诊所;或新办医护安老院;还有以前已办过的而中途停办的,如上海市佛教居士林,泉州崇福寺、开元寺和百原寺,厦门日光岩寺等,今后也很有可能会随着佛教兴办医药事业的热潮而再办;而未曾兴办医药事业的佛寺,也会跟上同步举办,总之,今后我国佛教界必将会掀起兴办医药事业的热潮。 。
(三)有几种医疗模式会加以发展
展望未来佛教医药事业发展的趋向,除上述情况外,预料有几种医疗模式会加以发展,兹分述如下:
1、兴办护理安养院:护理安养院是护理老人安度晚年的场所。我国佛教僧尼及梵行清修女(俗称菜姑)年龄老化日渐增多,从佛教立场出发,则应设法使其安度晚年,并配备医护人员,给予护理与治病,以解除其生老病死的烦恼。国内外佛教会对此虽早有共识,但限于资金难筹,故有能力举办的,亦仅限于安养院为多,而配备医护人员为之护理治病的甚少。香港与菲律宾佛教界均有创办护理安养院,其做法可供国内佛教界借鉴。展望今后,随着各佛教单位经济积累的情况,创办护理安养院必定会更加普遍。
2、创办草药诊所:僧人学习草药治病也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佛教寺院多处于山林之间,其地多盛产草药,而草药又具有易于学习并掌握单味治病的优点,例如常有某病人经某名医治之不愈,后经草药医用单方治愈之事。故俗有“一味草药,气死名医”之传说。历代僧人有鉴及此,于弘法之余,自学草药以治病的不乏其人。如厦门日光岩寺已故监院释善兴,他就是自学草药治病而闻名于世的医僧。当代国际著名医僧提润法师,也是善用草药治癌而声名远播。故展望今后佛教界也会趋向创办草药诊所或草药医院。如上文南平顿空法师所说的,即是其例。
3、开设骨伤科诊所:寺院创办骨伤科诊所最为适合,因僧人多有练拳以自卫,并为处理练拳时遭击伤而习医的,不但可自医.且可医人,故拳僧多有世代相传行医的,如泉州崇福寺医僧精治风伤骨科疾病,名扬海内外,即是其例。且目前西医处理骨伤科的疗效,尚不及医僧的祖传疗法。故展望今后僧人开设骨伤科诊所,或骨伤科医院,是最受患者欢迎的。
4、创办瑜咖功诊所:僧人开设诊所应用瑜加功法治病,是当前最具特色的医疗模式。瑜加功是属于藏传佛教密宗僧侣修持的一种法门。如本文上面介绍神慧尼师应用瑜伽功治病,就是其例。但目前应用其功法治病尚不多见,预料今后会随着其治疗效果显著事例的传播,将引起世人的重视而有所发展。
(四)医疗单位与医药研究机构协作
历史上曾有部分医僧,确实掌握了某种特效药品.但却因不晓得办理知识产权,以致其成果被人拿去当摇钱树。如现今国际市场的名药“片仔癀”,最早是漳州璞山岩寺医僧发明的秘方药品,后来其秘方变为他人生财的法宝,即是其例。现今有了上述中国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这就为感兴趣参与医药科研的佛教单位和个体医僧.提供了参与该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发成果的方便。从这一角度展望,预料今后该研究所通过努力与各有关单位联系,将会促使部分感兴趣之佛教医疗单位或医僧,走向与该研究协作开发研究成果的道路。
二、结束语
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的回颐与展望一文的内容扼要如上所述。但以笔者学识浅陋,加上手中资料不够充足,所述难免患有主观与挂一漏万之外,敬请诸善知识与各方大德不吝指正。
本文初稿原名“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述评”,曾作为参加“首届中国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传统医药文化学术会议”的大会交流文章,并被选为大会宣读的论文。现就初稿增入新内容,并进行删改与另立小标师写成此文。在撰写过程中蒙厦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闽南佛学院副院长蔡吉堂老居士提供参考资料,顺此志谢。
附本文参考书刊目录①《台州佛教》1992年第12期第9页②《法音》1986年第1期第46·页③《健康报》1986年9月27日①《法音》1986年第10期第34页⑤《福建卫生报》1987年5月11日⑥《法音》1987年第5期第47页⑦《拉I、楞寺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第1版 .
⑧《台州佛教》1993年第9期第50页
⑨《法音》1989年第l期第43页
L菲律宾《世界日报》1988年元月27日
⑩《法音》1985年第5期第45页
⑩《法音》1989年第8期第·45页
@《法音》1989年第11期第45页
⑩《法音》1992年第12期第25页
⑩《法音》1991年第12期第45页
⑩《法音》1987年第2期第45页
⑩《广东佛教》1990年第l期第39页
⑩《法音》1994年第4期第47页
⑩《法音》1986年第2期第36页
@《南洋佛教》1990年第8期@《台州佛教》1993年第4期封三@《台州佛教》1993年第8期第53页@《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2月14日@《中国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简介》(内部资
佛教医药学术讨会(25)《首届中国武夷 纪要》(内部资料)
传统医药文化学术会议(26)《出版信息》首届中国武夷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议资料
《新时期佛教医药事业的回顾与展望(陈全忠)》全文阅读结束。